中國古代禮儀文化基本知識有哪些_古代禮儀的分類 文化常識
文化常識 由小雪供稿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古代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禮儀而著稱于世。下面一起來看看9252兒童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古代禮儀文化基本知識,歡迎閱讀,僅供參考。
古代日常禮儀常識
一、 站有站相
人的正常站姿要「立端正」。具體為頭正,頸直,兩眼平視,嘴、下愕微收;雙肩平且微向后張,挺胸收腹,上體自然挺拔;兩臂自然下垂;兩腿挺直,膝蓋相碰,腳跟并攏,腳尖張開;身體重心穿過脊柱,落在兩腳正中。從整體上形成優(yōu)美挺拔、精神飽滿的體態(tài),而避免出現(xiàn)用一條腿支撐身體斜靠著的疲憊無力的形象即「勿跛倚」。
二、 坐有坐相
人的正常坐姿也是要「坐端正」在身后沒有任何依靠時,上身挺直稍向前傾,關(guān)節(jié)平正,兩臂貼身自然下垂,兩手隨意放在自己腿上,兩腳間距與肩寬大致相等,兩腳自然著地。在正式社交場合,即使背后有依靠時,也不能隨意把頭向后傾靠,以免顯得懶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體態(tài)像上面所說的那樣端莊穩(wěn)重。但為了坐姿的正確優(yōu)美,還是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①「勿箕踞」落座后兩腳不要分得太開,女性這樣坐尤為不雅。
②「勿搖髀」切忌搖晃大腿。兩腳交疊而坐時,懸空的腳尖應朝下。
③ 在長者面前,要留意「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處處要守住「長幼有序」的原則,才是懂禮之人。
④ 落座后應該安靜,不要左右搖擺,給人以不安分的感覺。
⑤ 坐下后雙手可相交擱在大腿上,或輕搭在沙發(fā)扶手上,但手心應向下。
⑥ 如果座位是椅子,不可前俯后仰,也不能把腿架在椅子或踏在茶幾上,這是非常失禮的。
⑦ 端坐時間過長會使人感覺疲勞,這時可變換腿部的姿勢。
⑧ 在社交或會議場合,入座要輕柔和緩,坐姿要端莊穩(wěn)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座椅亂響,造成緊張氣氛,更要小心別帶翻桌上的茶杯等用具,以免尷尬。
總之,坐的姿勢除了要保持端正外,還應做到輕松自如、落落大方,方顯得文靜優(yōu)美。
三、走有走相
行走要「步從容」。即走路時不急不慢、從容大方。人的正常行走應當是身體挺立,兩眼直視前方,兩腿有節(jié)奏地向前邁步,并大致走在一條直線上。
不同情況下,對行走有不同的要求: 見尊長時,要「進必趨」,即快步走上前,顯示對長輩的尊重。
從尊長身邊告退時,要「退必遲」,即緩慢退出。顯示對長輩的不舍和敬重。 轉(zhuǎn)彎處,要注意「寬轉(zhuǎn)彎,勿觸棱」,是指走路拐彎時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著棱角,以防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走入無人的房間要提醒自己「入虛室,如有人」,行為與進入有人的房間一樣謹慎,不亂走亂動。因為「君子慎獨」,這其中的道理是很深的。 總之,在行為舉止方面,要時時按禮節(jié)行事,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如果不注意這些,你剛踏入社會就輸了??梢姀男○B(yǎng)成良好的行為舉止尤為重要。
四、語言稱謂語言是生活中最主要的相互交往方式,它既用于傳達思想,也用來交流感情。
語言的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古代日常生活中禮儀的重要方面。這在人們的相互稱謂上表現(xiàn)最為突出,即謙稱自己,敬稱對方。使用謙稱來稱呼自己,表現(xiàn)了說話者的謙虛和修養(yǎng),也是對對方的尊敬;出言不遜或大言不慚,則被視為無禮、輕浮。古人常用的謙稱有愚(愚兄)、鄙(鄙人)、敝(敝人)、卑(卑人)、竊(竊聞、竊笑)、猥、仆,如李密《陳情表》“猥以微賤”。這些詞有愚笨、涉世不深、閱歷較淺、無知、冒失、唐突的意思。當然并非自己真的無知,而是以說話者的謙虛來提高對方身份。如,讀書人謙稱:小生、晚學、晚生、不才、不佞(有才學)不肖等。
官員謙稱:下官、小吏、小官、末官。有一定身份的人謙稱:小可(不足掛齒)。
老人自謙:老朽、老夫、老漢、老拙(已入暮年,衰老無用)?;实圩灾t:孤、寡,有缺少德行之意;不谷,谷作為一種糧食用來養(yǎng)人,引申為“善”,不谷,則引申為不能以德待人或不高明的人。在謙稱自己的同時,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敬稱的方式稱呼對方。
敬稱多帶有敬重、敬仰、頌揚的感__彩。古人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稱“圣”,如孔子被稱為孔圣人,孟子被稱為亞圣,到后來專門用于皇帝,皇帝的諭旨稱圣旨、圣諭。對皇帝有一個特定的敬稱:“萬歲”,“駕”,陛下。“萬歲”原是古人飲酒慶賀及祝壽的歡呼語,帶有濃厚的祝愿之意;“駕”本指皇帝的乘輿,古人認為天子以四海為家,不以宮室為固定居所,應該乘車行天下,因此用“駕”來尊稱帝王。如圣駕、尊駕、晏駕、駕崩。陛,是進入廷殿的必經(jīng)之路,皇帝每逢升堂,必定要派近臣手持兵器站在陛旁邊,以防發(fā)生意外。群臣向帝王進言時,不敢直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于是陛下一詞成為對帝王的專稱。對諸侯稱 “千歲”,太子稱“殿下”,將軍乘“麾下”,使者稱“節(jié)下”,兩千石官吏稱“閣下”,一般表示對對方尊敬之意時都可用。同輩之間用“足下”,據(jù)說始于介之推的故事。
介子推在晉文公重耳流亡19年中,始終與他同患難,重耳即位后,凡與他流亡者一律論功請賞,唯獨漏掉介之推。介之推為了不邀功,攜老母隱居山中,至死不與晉文公見面。為尋他出山,放火焚山以迫使他出山,但不料介之推竟抱木燒死,后晉文公派人伐倒這棵樹,制成屐。從此以后,經(jīng)常低頭看著腳上的木屐,痛心地說道:“悲乎足下。”
古代語言的文明和禮貌不僅表現(xiàn)在社會人際交往中,也體現(xiàn)在家庭中。家庭中,稱呼自己一方親屬:家、舍、先、亡。如家父、家慈、家兄,舍弟、舍妹、舍侄,家和舍有長幼之分;“先”用在比自己輩分高的或年長的已故家人(先祖、先妣),“亡”用在輩分低幼的已故家人友人(亡弟、亡友)。稱呼對方親屬:令、尊、賢等。令,不受輩分限制,如令尊、令母、令妻、令郎、令愛、令婿、令兄、令妹…“凡與人言,稱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長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以下,則加賢字。”(《顏氏家訓》)如尊祖、尊父、尊堂、尊夫人;賢叔、賢弟、賢妹、賢婿、賢內(nèi)助。妻子的父母:丈人、丈母、岳父、岳母、泰山、泰水,丈與杖相通,拄杖者多為老人,于是稱呼老人為“丈”;泰山有一山峰為丈人峰,以山峰之名代稱,有健康長壽的祝愿之意。在稱謂中,謙辭、敬辭不勝枚舉,古人以此作為交往中的一種禮節(jié),是中華民族謙和待人的美德。
古代禮儀的分類
一、吉禮
吉禮是指祭祀之禮。古人祭祀為求吉祥,故稱吉禮?!吨芏Y·春官·大宗伯》說'以吉禮祀邦國之鬼、神、示',將祭祀對象分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類,每類之下再細分為若干等。
國家最重大的典禮。每年冬至,天子在國都南郊的圜丘,用'禋祀'祭昊天上帝。祭天的儀式經(jīng)過精心設(shè)計,一名一物,無不含有深意。例如天為陽,而南方為陽位,所以祭天的地點要在南郊;天圓地方,所以祭天之壇要建成圜形;冬至是陰盡陽生之日,所以祭天必須在冬至,等等。
第二等是日月星辰。日月星辰附麗于天,垂象著明莫過于日月,日月之明就是天之明,所以必須祭祀;'星辰'是指'五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十二辰和二十八宿,是與民生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天體。祭日月星辰用'實柴'之祀。
第三等是除五緯、十二辰、二十八宿之外,凡是職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等。司中主宗室;司命(文昌宮的第五、第四星)主壽;風師是指箕星,雨師是指畢星,主興風降雨。祭這一類星用'槱燎'之祀。后世祭典中,星辰入祀的范圍不斷擴大,司民、司祿、分野星、房星、靈星、農(nóng)星、太歲等也都成為致祭的對象。
對上述三類天神的祭祀方式,同中有異。相同之處是,禋祀、實柴、槱燎之祀都是燃燒堆積柴薪,使煙氣上聞于天神。但陳放在柴薪之上的祭品,依神的尊卑而有差別:禋祀用玉、帛、全牲;實柴之祀只有帛沒有玉,牲體是經(jīng)過節(jié)解的;槱燎之祀只有節(jié)解的牲體。
這里還要提到雩祭。農(nóng)業(yè)時代危害人民最多的是旱災,古人希望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因而有祈谷于天的雩祭。雩祭分為'常雩'和'因旱而雩'兩種。常雩是固定的祭祀,即使沒有水旱之災,屆時必祭。常雩的時間,《左傳》桓公五年說是'龍見而雩'。所謂'龍見',是指蒼龍七宿在建巳之月(夏歷四月)昏時出現(xiàn)于東方,此時萬物始盛,急需雨水,故每年此時有雩祭。因旱而雩是因發(fā)生旱災而臨時增加的雩祭,一般在夏、秋兩季。冬天已是農(nóng)閑,已無旱災之虞,所以《谷梁傳》說'冬無為雩也'
雩祭之禮,天子、諸侯都有。天子雩于天,稱為'大雩';諸侯雩于境內(nèi)山川,只能稱'雩'。大雩在南郊之旁筑壇,用盛樂、歌舞,稱為'舞雩',《公羊傳》桓公六年何休注'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即是指此。雩祭的對象,除上天外,還有'山川百源'(《禮記·月令》),即地面上所有的水源。
地示 對地示(音Qi)的祭祀,也依照尊卑分為三等。第一等是社稷、五祀、五岳,用血祭祭祀。所謂血祭,是用祭牲的血澆灌于地,使其氣下達,及于地神。社是土神;稷是百谷之主;五祀是五行之神;五岳指東岳岱宗(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被認為是天下五方的鎮(zhèn)山。
第二等是山林、川澤,用貍沈之祭。祭山林叫'貍',祭川澤叫'沈'。貍即'埋'字,將犧牲、玉帛埋入土中,表示對土地、山林之神的祭奠。沈通'沉'字,是將犧牲、玉帛沉入川澤,以表示對川澤之神的祭奠。文獻中不乏用'沈'的方式祭河神的記載,如《左傳》襄公十八年,晉伐齊,渡河前,獻子在玉上系以紅絲繩,祈禱于河神,然后'沈玉而濟';《左傳》定公三年,蔡昭侯從楚國回來,經(jīng)過漢水時,'執(zhí)玉而沈'等皆是。
此類祭祀的對象還有社稷、城隍、四方山川、五祀、六宗等。據(jù)《周禮·小宗伯》,王郊祭之后,還要望祭五岳、四瀆、四鎮(zhèn)。四瀆指江、河、淮、濟等四條大河。四鎮(zhèn)指揚州的會稽山、青州的沂山、幽州的醫(yī)無閭、冀州的霍山,是四方的鎮(zhèn)山。五岳、四鎮(zhèn)、四瀆各據(jù)一方,相隔遼遠,難以一一往祭,所以在都城的四郊設(shè)壇,遙望而祭之,故稱望祭。諸侯只能祭祀封地內(nèi)的名山大川,所以自古有'祭不越望'之說。
第三等是四方百物,用疈辜之祭。四方百物,是指掌管四方百物的各種小神。疈是剖祭牲之胸,辜是將剖過的牲體進一步分解。這類祭祀對象有如戶、灶、霤、門、行等'五祀'?!抖Y記·月令》說,春祀戶,夏祀灶,中央祀中霤,秋祀門,冬祀行。五者與人們生活最為密切,厚于民生,應該報其功,所以要祭五者之神。
人鬼 人鬼之祭,主要是對祖先的祭祀。祭必于廟,周制,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对?middot;小雅·天?!氛f:'禴祠嘗烝,于公先王。'禴、祠、嘗、烝分別是春、夏、秋、冬四時的祭名,不同的文獻所記略有小異,如禴或作礿,祠或作禘。所謂四時祭,就是每逢歲時之首,用時令蔬果祭祖。天子廟數(shù)眾多,難以在一日之內(nèi)遍祭,所以又有犆和祫的區(qū)別?!抖Y記·王制》說:'天子犆礿,祫禘、祫嘗、祫烝。'犆,即'特'字,是單獨的意思。犆礿,是說春祭是對群廟一一祭祀的。祫是合祭,就是將群廟的廟主集中在太祖廟致祭;夏、秋、冬三祭是祫祭。
對父祖的祭祀還大量集中在喪禮中,有奠、虞、卒哭、祔、小祥、大祥、禫等名目,相當復雜。后世的人鬼之祭,并不限于先祖,還包括歷代帝王、先圣先師、賢臣、先農(nóng)、先蠶、先火、先炊、先醫(yī)、先卜等。有關(guān)的情況,將另立專題介紹。
二、兇禮
《周禮·春官·大宗伯》說:'以兇禮哀邦國之憂',兇禮是指救患分災的禮儀,包括荒禮和喪禮兩大類,細目則有喪禮、荒禮、吊禮、禬禮、恤禮等五種。
喪禮。某國諸侯新喪,則兄弟親戚之國要依禮為之服喪,以志哀悼,還要派使者前往吊唁,贈送助喪用的錢物等,都有特定的禮儀。喪禮是古代禮儀中最為重要的禮儀之一,其核心是通過對死者遺體的處理,來表達對死者的敬愛之情。與喪禮密不可分的是喪服制度,根據(jù)與死者的親疏關(guān)系,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等五種喪服,以及從三年到三月不等的服喪時間。因涉及的問題相當復雜,需要另文介紹。
荒禮?;氖侵改旯炔皇?,也就是通常說的荒年。《逸周書·糴匡》將農(nóng)業(yè)豐歉分為成年、年儉、年饑、大荒等四種情況?!吨芏Y》所說的荒,還包括疫病流行在內(nèi)。當鄰國出現(xiàn)災荒或傳染病,民眾面臨生存危機時,應該用一定的方式表示同憂,如《禮記·曲禮》所說'歲兇,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馬不食谷,馳道不除,祭事不縣,大夫不食粱,士飲酒不樂'?;蛘咧苯淤J給饑民糧食,《國語·魯語》:'國有饑饉,卿出告糴,古之制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鄭國發(fā)生饑荒,鄭子皮'餼國人粟,戶一鐘'?;蛘咭泼裢ㄘ敚睹献印妨夯萃跽f:'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
吊禮。鄰國遭遇水火之災,應該派使者前往吊問。魯莊公十一年秋,宋國發(fā)生大水,魯君派人前往慰問,說'天作淫雨,害于粢盛,如何不吊?'《左傳》 成公三年二月甲子,新宮(宣公之廟)災,'三日哭'?!豆攘簜鳌罚?#39;三日哭,哀也,其哀禮也。'《漢書·成帝本紀》,河平四年三月,對因'水所毀傷,困乏不能自存者振貸,其為水所流壓,死不能自葬,令郡國給槥櫝葬埋。以葬者與錢,人二千?!端问?middot;徽宗本紀》,崇寧三年二月丁未,置'漏澤園',瘞埋人骨,無使暴露。
禬禮。禬(音hui)是會合財貨的意思。鄰國發(fā)生禍難,發(fā)生重大物質(zhì)損失,兄弟之國應該湊集錢財、物品以相救助。《春秋》襄公三十一年冬,'會于澶淵,宋災故'?!豆攘簜鳌吩疲?#39;更宋之所喪財也。'意思是說補充宋國因災禍而喪失的財物,使之盡快恢復正常的社會生活?!蹲髠鳌烽h公二年,狄人入衛(wèi),立戴公,以廬于曹。齊桓公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歸,公乘馬,祭服五稱,牛、羊、豕、雞、狗皆三百,與門材,歸夫人魚軒,重錦三十兩。
恤禮 恤是憂的意思。鄰國發(fā)生外患內(nèi)亂,應該派遣使者前往存問安否。
儒家對荒禮提出的'散禮'、'薄征'、'緩刑'、'勸分'、'移民通財'等一系列原則,兩漢政府曾具體加以運用。漢高祖二年六月,關(guān)中大饑,米價每斛萬錢,民人相食,政府移民通財,'令民就食蜀漢'。漢文帝頒令,凡遇大災,百姓可蠲免租稅,稱為'災蠲'。成帝又開入粟助賑者賜爵的先例。光武帝建武五年夏四月,旱災、蝗災并起,迫于饑餓而觸犯法律者甚多。五月丙子下詔:'非犯殊死,一切勿案,見徒免為庶人。'寬赦緩刑,以示哀矜。后漢順帝永建三年正月,京師地震,乃下詔散利,年七歲以上的受傷害者,每人賜錢二千。經(jīng)過歷代政府不斷完善,救荒賑災成為重要禮制之一。
三、軍禮
軍與征戰(zhàn)相關(guān),而也列入禮的范圍有兩方面的理由。從理論上講,王者以禮治國,使天下歸于大同,必然會受到內(nèi)部和外部的干擾,甚至兵火的威脅,因此《禮記·月令》說,需要命將選士,'以征不義,詰誅暴慢,以明好惡,順彼遠方'。禮樂與征伐,猶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
此外,軍隊的組建、管理等,也都離不開禮的原則。例如軍隊的規(guī)模,天子為六軍,根據(jù)禮有等差的原則,諸侯的軍隊不得超過六軍,而必須與國力相稱,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當時的軍力往往用戰(zhàn)車的多少來衡量,所以又有天子萬乘、諸侯千乘、大夫百乘的說法。軍隊必須按照禮的原則,嚴格訓練,嚴格管理,《禮記·曲禮》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
上古有《司馬法》一書,記述當時的軍禮,可惜已經(jīng)失傳,研究者只能退而從《周禮》的記載來推求其概貌?!吨芏Y·春官·大宗伯》中的軍禮,包括大師之禮、大均之禮、大田之禮、大役之禮、大封之禮五種。
大師之禮 大師之禮,是制天子親自出征的禮儀。天子御駕親征,威儀盛大,是為了調(diào)動國民為正義而戰(zhàn)的熱情,所以《周禮》說:'大師之禮,用眾也。'鄭玄注說:'用其義勇也。'
大均之禮 據(jù)《周禮·地官·小司徒》,古代的軍隊建制,以五人為一伍,五伍(二十五人)為一兩,四兩(一百人)為一卒,五卒(五百人)為一旅,五旅(二千五百人)為一師,五師(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國家根據(jù)這一建制'以起軍旅'(征兵),同時'以令貢賦'(分攤軍賦),也就是說,應征的士兵必須自備車馬、盔甲等。這種做法,是由與當時兵農(nóng)合一的社會狀況相適應的,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大均之禮意在平攤軍賦,使民眾負擔均衡。唐宋以后,隨著社會的變化,軍禮中不再有這一條。
大田之禮 古代諸侯都親自參加四時田獵,分別稱為春蒐、夏苗、秋狝、冬狩,故稱大田之禮。田獵的主要目的,是檢閱戰(zhàn)車與士兵的數(shù)量、作戰(zhàn)能力,訓練未來戰(zhàn)爭中的協(xié)同配合。
大役之禮 大役之禮,是為了營造宮邑、堤防等而役使民眾。大役之禮要求根據(jù)民力的強弱分派任務,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為力不同科'的思想。
大封之禮 諸侯相互侵犯,爭奪對方領(lǐng)土,使當眾流離失所。當侵略一方受到征討之后,要確認原有的疆界,聚集失散的居民。古代疆界都要封土植樹,故稱大封之禮天子親征是一件重大的事件,《禮記·王制》說,出征前要舉行'類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禰'、'祃于所征之地'、'受命于祖'、'受成于學'等禮儀。類、宜、造、祃都是祭名,祭祀上帝、社、禰(父廟)和所征之地,是為了祈求各方神靈的保佑,確保戰(zhàn)爭的勝利。受命于祖是為了告廟,并將神主請出,奉于軍中。受成于學是為了決定作戰(zhàn)的計謀。
此外,軍隊的車馬、旌旗、兵器、軍容、營陣、行列、校閱,乃至坐作、進退、擊刺等,無不依一定的儀節(jié)進行。軍隊的日常訓練,包括校閱、車戰(zhàn)、舟師、馬政等,都有嚴格的禮儀規(guī)定。得勝之后,又有凱旋、告廟、獻俘、獻捷、受降、飲至等儀節(jié)。
四、賓禮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賓禮親邦國。'在宗法社會中,天子與諸侯之間,大多有親戚關(guān)系。為了聯(lián)絡(luò)感情,彼此親附,需要有定期的禮節(jié)性的會見。據(jù)《周禮》,賓禮就是天子、諸侯接待賓客的禮儀,其名目有六種:'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六服之內(nèi)的諸侯,按照季節(jié)順序,輪流進京朝見天子;'時見曰會',是王將要征伐不順服的諸侯時,其它諸侯覲見天子;'殷見曰同',是天子十二年未巡守,四方諸侯齊往京師朝見。諸侯之間,也要定期相聘問,有關(guān)的禮儀,將另立專題介紹。
朝禮 朝禮包括天子的五門(皋門、庫門、路門、雉門、應門)三朝(外朝、治朝、燕朝)、朝位(三公、孤、卿、大夫等在朝廷中站立的位置)、朝服(冠冕、帶韠、黻黼、佩玉等)等,以及君臣出入、揖讓、登降、聽朝等的禮儀。
西周時,王每日視朝,與群臣議政。漢宣帝每五日一上朝。后漢減省為六月、十月朔朝,其后又以六月盛暑為由而去之,所以一年僅十月朔臨朝。魏晉南北朝有朔望臨朝的制度。朔、望日的上午,公卿在朝堂議論政事;午后,天子與群臣共議。隋高祖勤于政事,《隋書·高祖本紀》說:'上每旦臨朝,日昃忘倦。'唐代的視朝制度,九品以上的官員每月朔、望上朝;文官五品以上每日上朝,故稱常參官;武官三品以上三日一朝,稱九參官;五品以上五日一朝,號六參官。
到唐代,開始在京師為外地的官員設(shè)置邸舍。唐初,各地都督、刺史、充考使到京師等候朝見,都是各自租賃屋舍而居,往往與商人雜處,不成體貌。貞觀十九年,唐太宗下詔,就京城內(nèi)的閑坊,建造邸第三百馀所。對官員上朝的服裝也有了嚴格的規(guī)定。朝廷的禮儀規(guī)范也日益細密。
相見禮 古代人際交往的禮儀,并非局限于天子、諸侯之間,在士與士之間也有相應的禮儀,《儀禮》有《士相見禮》記載上古時代士相見,以及士見大夫、大夫相見、大夫庶人見于君、燕見于君、言視之法、侍坐于君子、士大夫侍食于君等等的禮節(jié)。以此為基礎(chǔ),歷代的相見禮有所變化和發(fā)展。
蕃王來朝禮 據(jù)《明集禮》,洪武初年制定蕃王來朝禮。蕃王來朝,到達龍江驛后,驛令要稟報應天府,再上達中書省和禮部。應天知府奉命前往龍江驛迎勞。蕃王到達下榻的賓館后,省部設(shè)宴款待。然后由司儀導引,到奉天殿朝見天子,到東宮拜見皇太子。朝見完畢,天子賜宴。接著,皇太子、省、府、臺一一設(shè)席宴享。蕃王返回,先后向天子、皇太子辭行,然后由官員慰勞并遠送出境。其間的每一個程序都有'儀注'加以規(guī)范。
五、嘉禮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嘉禮親萬民。'嘉禮是飲食、婚冠、賓射、燕饗、脤膰、賀慶之禮的總稱。嘉是善、好的意思。嘉禮是按照人心之所善者制定的禮儀,故稱嘉禮。
飲食之禮 國君通過賓射、燕享之禮,與族族兄弟、四方賓客等飲酒聚食,以聯(lián)絡(luò)和加深感情,所以說'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
婚冠之禮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女子許嫁,十五而笄,有冠笄之禮,表示成年。成年男女用婚禮使之恩愛相親,所以說'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
賓射之禮 古代鄉(xiāng)有鄉(xiāng)射禮,朝廷有大射禮。在射禮中,即使有天子參與,也必須立賓主,所以稱賓射之禮。射禮主為親近舊知新友,所以說'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
燕饗之禮 四方前來朝聘的諸侯,是天子的賓客。天子要通過燕饗的方式,與之相親。所以說'以燕饗之禮,親四方之賓客'。
脤膰之禮 脤膰是宗廟社稷的祭肉。在祭祀結(jié)束后,將脤膰分給兄弟之國,借以增進彼此的感情,所以說'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
賀慶之禮 對于有婚姻甥舅關(guān)系的異姓之國,在他們有喜慶之事時,要用致送禮物,以相慶賀。所以說'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
巡守禮 《禮記·王制》說'天子五年一巡守',《周禮·大行人》則說天子十二年'巡守殷國'。《易·觀卦》說,王者要'省方、觀民、設(shè)教',意思是說,天子要巡省方國,以觀民俗而設(shè)教。據(jù)文獻記載,上古時代帝王有定期巡守的制度?!渡袝?middot;堯典》說,舜在巡守之年的二月,東巡守到達岱宗(泰山);五月,南巡守到達南岳;八月,西巡守到達西岳;十一月,北巡守到達北岳。舜所到之處,要祭祀當?shù)氐拿酱蟠?,觀察風俗民情,并聽取諸侯的述職,考論政績,施行賞罰。秦始皇曾到各地巡守。《后漢書·世祖本紀》說,光武帝曾經(jīng)于十七年南巡守、十八年西巡守、二十年東巡守。
即位改元禮 古人把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子夜為冬至之時稱為初元(或者上元)。政權(quán)的更迭,往往選擇元日,據(jù)《尚書》記載,唐虞禪讓,就選擇在'正月上日',上日就是朔日。《春秋》新君即位,必稱元年,《公羊傳》隱公元年解釋說:'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意在'體元居正'一般來說,《春秋》遭喪的當年年,無論在哪個月,新君都繼續(xù)沿用舊君的紀年,而到次年正月元日才告廟即位,這既是為了使新君從'新元'開始紀年,也是也有整齊王年的意義。漢武帝根據(jù)有司的提議,順序使用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的年號。成為最早使用年號的帝王。后漢光武帝是第一位舉行即位大典的君王,從此,帝王即位必有盛典,典禮的儀式也日益繁復。
古代禮儀的特征
一、“名位不同,禮亦異數(shù)”的等級性
中國歷來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在上古時期,封國之間有公、侯、伯、子、男的等級,貴族之間則有公、卿、大夫、士的等級。社會的資源配備,包括宮室、車旗、輿服、器用之類都按照所謂“命”的等級來安排。比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天子“九命”,享受桓圭九寸,繅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樊纓九就,貳車九乘,介九人,禮九牢。侯伯一級則是“七命”,這些器用都按照七的數(shù)量來安排。其它以此類推,大夫一級“五命”,士“三命”。庶人無“命”,沒有政治特權(quán),也沒有享受教育的權(quán)利。
禮制的等級性首先當然表現(xiàn)為禮器的差別??鬃诱f:“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因為“器以藏禮”①,禮制通過禮器得以表現(xiàn)。一般來說,禮器規(guī)格與行禮者的身分成正比。但是并非所有的禮器都以多、大、高、文為上,有時則是以少、小、卑、質(zhì)為上,總的原則是“唯其所稱”,只要通過禮器差別來表現(xiàn)身分等級即可。據(jù)《禮記·禮器》的解釋,“以多為貴”的禮制有廟制、牲牢、席薦、葬期和葬具之類,貴族等級越高,其數(shù)量越多;以“以少為貴”的禮制也有不少,比如有貴族吃飯時“告飽”的遍數(shù)(“天子一食,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無數(shù)”)。“以大為貴”的禮制有宮室、器皿、棺槨、墳丘之類;宗廟祭祀時獻祭的酒具則是“以小為貴”,身分越高反而用的器具越小。“以高為貴”的禮制有如堂屋、臺門之類;而先秦時期行禮時盛酒之器的托架,則是“以卑為貴”的。貴族的服飾是“以文為貴”的;但也有“以質(zhì)為貴”的,所謂“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大路素而越席”。
二、尚文飾物的象征性
禮儀活動其來有本,或源于敬天法祖,或源于田獵生產(chǎn),或源于飲食男女,但它畢竟不是現(xiàn)實實務的重復和移植,而是一種濃縮性的再現(xiàn),限于時間、場地、人數(shù)、規(guī)模等因素,儀式必須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人,借助具有象征意味的禮器,在具有象征性的時間和空間,采取象征性的動作來完成。
禮器的象征性可以冠禮為例。冠禮有三次加冠,始加緇布冠,次加皮弁,三加爵弁。根據(jù)楊寬先生的研究,每一道都有象征意味,緇布冠象征著冠者具有貴族“治人”的特權(quán),皮弁象征他有服兵役的義務和保護貴族的責任,爵弁象征在宗廟中參與祭祀的權(quán)利?。古人早就指出,始加緇布冠是為了象征遠古先民的布冠舊貌,因為上古“吉兇同服,惟有白布衣、白布冠而已”,惟有祭時染黑(“大古冠布,齋則緇之”)。
眾所周知,西周金文中記載了大量的賞賜之物,有人口、土田、金屬、幣類、兵器、酒醴、車馬器具等。如果說這些賜物都具有實用功能的話,那么,賞賜服飾、祭器、旗幟的象征意義則大于實用功能,如圭、瓚、璋、鐘、玄衣、鑾旗、芾(韠膝)、黃(璜)之類,它們被當作禮器賞賜時,更多的是為了讓下一級貴族獲得政治權(quán)力的合法性,象征著周天子對臣下的權(quán)力控制。周初分封時,“分魯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這些東西,與“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一同被視為分封冊命時的重要法器①。張光直先生把它們稱作“祭祀法器性的裝飾美術(shù)品”,視之為中國進入文明階段的九大標志之一②。
古人早就認識到,禮器的象征性意義往往大于其實用功能?!抖Y記·禮運》篇說,最初先民用“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一樣可以達到“致其敬於鬼神”的效果。這也就是孔子講的“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③。行禮者追求的是禮義而不是禮儀,更不是禮器。新出上博簡《天子建州》篇中有“禮者,儀之兄也”④,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周王室派周公閱到魯國使聘,魯國以昌蒲菹、熬稻、熬黍和虎形鹽巴招待他,周公閱推辭說:“備物之饗,以象其德。”這場朝聘禮儀式上的招待之物,都有具體的象征含義,具體說來,熬稻、熬黍象征著文治,而虎形鹽巴則象征著武功”⑤。又如,《周禮·大宗伯》說,不同等級貴族的相見之禮所執(zhí)禮物不同,“孤執(zhí)皮帛,卿執(zhí)羔,大夫執(zhí)雁,士執(zhí)雉,庶人執(zhí)鶩,工商執(zhí)雞”。之所以如此,是由于這些動物各有其象征意義:羔象征著卿“群而不失其類”,雉象征著士“守介而死,不失其節(jié)”,鶩象征著庶人“不飛遷”,而雞則象征著工商者“守時而動”。這些禮物的設(shè)計,寓含了行禮者的身分和職守。
不僅禮器具有象征性,禮制活動的空間也具有象征性。在《儀禮》中,行禮的場所一般在類似于四合院的建筑中,又根據(jù)儀式的不同而分為門內(nèi)、門外,堂上、堂下,室內(nèi)、室外??傮w來說,堂上尊于堂下,室內(nèi)尊于室外,門內(nèi)尊于門外。郭店楚簡中有“門內(nèi)之治紉(恩)弇義,門外之治義斬紉(恩)”的說法(《六德》簡26-31)⑥,這與《禮記·喪服四制》中“門內(nèi)之治恩揜義,門外之治義斷恩”之句相同。父、子、夫均屬“內(nèi)位”,即有血緣關(guān)系者;君、臣、婦屬“外位”,即無血緣關(guān)系者。古代的血緣宗法關(guān)系,落實到根本,即來源于其日常生活起居的位置,他們在禮儀活動中的站位便據(jù)此而定。
即使同在門內(nèi),也有左右方或東西方的差別,總體來說,北方是主位,南方是客位,北方尊于南方;東方是主位(東階、阼階),西方是客位(西階、賓階),東方尊于西方。行禮之前有主客入門程序,其原則是:“凡入門,賓入自左,主人入自右,皆主人先入。”⑦但是,當來賓的身分低于主人(以臣禮相見)時,來賓會主動從門右進入,以此來象征自己不敢以賓客自居;然后主人會辭其“入門右”,這時來賓便退出門,然后再以賓客之禮由門左進入⑧。這樣一套復雜的入門儀式,其象征意味不言自明。又例如,婚禮次日早晨,新婦行見舅姑之禮。一番儀式后,“舅姑先降自西階,婦降自阼階”,即新婦從主階下堂,而公婆反而自賓階下堂。《禮記·昏義》明言是為了“著代”,即通過下臺階的路徑改變來象征新婦將來要代替公婆成為主婦。在冠禮中也是這樣,“嫡子冠於阼,以著代也”⑨,即通過在主位上行成人禮,來象征著這個被加冠的嫡長子將來要成為一家之主。
三、“經(jīng)國序民”的政治性
“功成作樂,治定制禮”④,每當新的統(tǒng)治集團奪取政權(quán)之后,便著手禮樂制度建設(shè)。歷代都有所謂“議禮”,通過這種禮制大討論,制定符合本朝的禮樂大典,如隋朝有《開皇禮》《仁壽禮》和《江都集禮》,唐代有《貞觀禮》《顯慶禮》和《開元禮》,宋代有《政和五禮新儀》,明代有《大明集禮》《大明會典》,清朝有《大清會典》《大清通禮》等等。在25部歷代正史中,有17部專門列有《禮志》《樂志》或《禮樂志》;有15部列有《律歷志》(或《歷志》),其中有8部專門討論過樂律。還有一些正史,另外列有記載專門禮儀活動的《祭祀志》《郊祀志》《輿服志》等名目。
禮制可能是推動中國文明起源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張光直先生曾指出,中國文明的形成過程中沒有物質(zhì)條件的飛躍,沒有所謂“突破”(Breakthrough),只有政治權(quán)力和階級分化所造成的財富集中。中國早期文明越是輝煌,越說明那時候階級分化明顯,愈顯示其國家對基層民眾的剝削強度之大。如何彰顯國家的強大?如何彰顯階級的分化?正是通過文明初現(xiàn)的一些標志性內(nèi)容,如文字、青銅器、城市之類。中國古代城市大都具有禮儀性建筑,這些禮儀性建筑是什么呢?這就是禮書中歸納的“面朝后寢,左祖右社”,可以說沒有宗廟建筑,就談不上城市。另外,中國最早的文字(如甲骨文、金文),記載的正是祖先祭祀內(nèi)容。中國最早的青銅器,并不是生產(chǎn)工具,而是作為祭祖禮儀的法器而存在的。越來越多的學者相信,中國早期文明的出現(xiàn)并不是靠生產(chǎn)技術(shù)的突破作為推動力的,而以祖先崇拜為核心的禮制活動可能是中國文明出現(xiàn)的直接推動力,這也是中國早期文明區(qū)別于世界其他文明模式的特點之一。從禮制的視角可以重新譜寫西周以前近萬年的中國早期歷史①。
進入文明時代之后,禮制便成為彰顯統(tǒng)治者合法化、神秘化和神圣化的文化手段,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理解。
第一,名號之制??鬃诱f:“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禮器之重要性已如上言,“名”的重要性與之相同,它也是“君之所司”,不可由他人染指。禮書記載:“君天下曰‘天子’,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②自稱上天之子,統(tǒng)治者在稱謂上便把自己神化了。不僅是天子,諸侯、大臣也有專門的名號:凡自稱,天子曰“予一人”。伯曰“天子之力臣”。諸侯之於天子,曰“某土之守臣某”;其在邊邑,曰“某屏之臣某”;其於敵以下,曰“寡人”。小國之君曰“孤”,擯者亦曰“孤”③。鄭玄等經(jīng)學家認為,天子稱“余一人”是“謙自別于人”(《白虎通義》亦如是注)??址侨绱耍鼘⒆罡呓y(tǒng)治者與其他人區(qū)別開來的獨尊性質(zhì),非常明顯。秦始皇二十六年統(tǒng)一天下后,以“皇帝”名號獨尊,天子自稱曰“朕”,命為“制”,令為“詔”④。歷代沿襲了這種獨專之制,從名號上確定了皇權(quán)的惟一性和合法性。
第二,敬天法祖的祭祀之禮。古人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⑤,祭祀之禮制竟然與戰(zhàn)爭一樣,成為維系國家存在和發(fā)展的要務,這在其它民族文化中恐不多見。首先,通過祭祀天、地顯示出王權(quán)來源的合法性。甲文中天、帝之神已常受祭,周代郊天禮也明載于禮書,其祭祀的時間在夏歷二月,要在高處筑壇而祭⑥。其實質(zhì)是營造與天最接近的環(huán)境來實現(xiàn)與天神的溝通,而溝通的根本目的自然是獲得天神的認同。后代皇帝登基便要郊天,改元也要郊天,如晉明帝太寧三年南郊,當年九月崩逝,晉成帝即位,“明年改元即郊”⑦。秦朝和西漢前期在西方關(guān)中建立了完善的郊天系統(tǒng),但秦皇、漢武仍不滿足于此,還要到東方泰山去封禪,因為東方儒家學說構(gòu)建了一個以泰山為中心的天神崇拜系統(tǒng),只有親臨泰山、秘祝天神,才算是獲得東方天神的正式認同⑧。東漢以降,南郊圜丘祭天、北郊方丘祭地之制成為一般常禮。歷代正史《禮儀志》首卷記載的大都是郊祀制度,因為這關(guān)涉到開國皇帝的合法性問題。皇帝印璽上云“奉天承運”,是這種觀念的集中概括。其次,通過祭祀祖先顯示出皇帝血統(tǒng)的沿續(xù)性和惟一性,進而彰顯其政權(quán)的合法性。歷代正史《禮儀志》的次卷大多是明堂祖祭之禮,其中爭論最多的是廟制問題。由于歷代王朝中都出現(xiàn)過“非嫡長子繼位”的現(xiàn)象(如兄終弟及、叔侄相繼乃至祖孫傳位等),那么其法統(tǒng)的合法性往往受到挑戰(zhàn),于是禮學家便通過廟制的爭論(如七廟五廟之爭、昭行穆行之爭)來表達政治見解,或加以質(zhì)疑,或加以維護。再次,歷代都要以祖先配祭天神,更是將天、人的合法性聯(lián)系在一起了?!缎⒔?jīng)》說:“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據(jù)說上古沒有以父配天之禮,周公始行此禮,他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后來歷代也以始祖配天,并選擇明王圣宗陪祀,意在打通天神和祖先神,強化法統(tǒng)的合法性??傊瑲v代統(tǒng)治者都熱衷于祭天和祭祖,其目的在于昭告天下,自己是天意的代表,其法統(tǒng)具有神授的依據(jù)。在敬天法祖的儀式中,皇帝執(zhí)圭向天神和祖先神進獻,以示他是天之子、天之臣;然后在朝堂上,大臣們又向皇帝執(zhí)圭而朝,據(jù)說這時候“天子執(zhí)冒四寸,以朝諸侯”⑨,即用一種叫作冒的玉器來覆蓋朝臣之圭,象征著天子之德亦能覆蓋天下。此種身分的轉(zhuǎn)換非常具有象征意味。
四、古代禮制與中國文明的特點
等級性、象征性和合法性這三個特性,在世界其它民族的禮儀制度中或多或少都有反映。例如,中國祭祖禮儀中的祭品與西方文化中進獻于墓前的鮮花,其實質(zhì)并無差別,都是以象征的形式來表達對祖先的情感。
但是,將這些禮儀特點與中國文明的其它更深層次的根本特點聯(lián)系起來考察,便會發(fā)現(xiàn),它對于中國文明特質(zhì)的構(gòu)筑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功能。
第一,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復雜程度及其對民眾生活的影響之深,在其它文明中少見?,F(xiàn)存《儀禮》十七篇不能肯定是上古禮儀的全部記錄,實際的名目恐怕要比這豐富得多。僅禮的分類就足以讓人炫目,《禮記·禮運》把古禮分為八類(喪、祭、射、御、冠、昏、朝、聘),《禮記·昏義》分作五類(冠、昏、喪祭、朝聘、鄉(xiāng)射),《禮記·王制》分作六類(冠、昏、喪、祭、鄉(xiāng)射、相見),《周禮·大宗伯》分作五類(吉、兇、賓、軍、嘉),《禮記·祭統(tǒng)》亦與之同??组T弟子對禮儀活動各有側(cè)重,分類自然不會相同。歷來理解的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禮崩樂壞”,并不是禮制的消亡和減少,而是指禮制的下移,實際上東周出土的禮器要遠比夏、商和西周時期量多、復雜、精致。后來歷代統(tǒng)治者(包括以法家立國的秦朝)在奪取政權(quán)之前,都要打倒禮制,但建國之后無不重視禮制。《禮記·禮器》所謂“經(jīng)禮三百,曲禮三千”,并不限于先秦時期,后代何嘗不是如此。
中國禮儀制度不僅門類多、數(shù)量多,而且復雜細密。《儀禮》十七篇所敘述的每種禮儀,其儀節(jié)記載之詳,世界其它文化罕有可比。其流程簡直就是一部多幕劇,可以用西方學者的“禮儀劇”(Ritual Opera)為之命名①。
第二,中國古代禮儀制度與專制政治的結(jié)合程度超過任何民族。各民族人類的人生歷程、時空概念和宗教情感從本質(zhì)上并無大異,所以世界各地都存在生命禮儀、歲時禮儀和宗教禮儀。中國文化中這些禮儀活動的特點是,它們都與專制政治結(jié)合在一起,皇帝和大臣、貴族們從生到死的各個人生環(huán)節(jié),都有國家性的禮儀規(guī)定,規(guī)定了他們必須采用的等級性的禮器和儀式?;实鄣纳粘蔀槿珖蟮洌实鄣乃廊粘蔀閲壹廊?。歲首有全國朝賀,國家的惠民行為通過大酺、賜牛酒這類禮制行為來實現(xiàn)?;适页蓡T的禮儀活動(如加元服、結(jié)婚、生子)都有可能導致全國放假。而具有政治身分的大臣和貴族,他們的所有禮制活動又受到天子和上級官吏的干預,例如,大臣死后國君要為之賜謚或賜葬具,官府會按照等級規(guī)定來直接介入私人的葬禮,而民間會引以為榮。總而言之,禮法合一,禮制活動直接參與國家的政治運作,或者就是國家政治的一部分。
第三,中國古代禮儀制度與宗法社會結(jié)構(gòu)的結(jié)合程度,也為其它民族文化所罕見。眾所周知,禮制的起源與血緣宗法制度有關(guān),這幾乎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現(xiàn)象。但是,由于宗法制度在中國特別早熟、延續(xù)時間特別長、扎根社會土壤特別深,故而導致中國社會結(jié)構(gòu)的種種特點。禮制無疑根植于這種社會結(jié)構(gòu),并且加劇了這種社會結(jié)構(gòu)的穩(wěn)定性?!秲x禮·喪服》:“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絕。”鄭注:“收族者,謂別親疏,序昭穆。”中國古代禮儀活動的核心部分是冠、婚、喪、祭,而從《儀禮》記載看來,舉行這些活動的基本單位是家族,即以父子、昆弟、兄弟等人作為行禮的主體來展開。家族、宗族的“別親疏,序昭穆”,為禮儀制度的存在和延續(xù)提供了直接需求。即使在戰(zhàn)國末年、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這樣的動亂時期,禮制并未因為國家的動蕩而消亡,反而被穩(wěn)定地繼承下來,沿襲不輟。同時,由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家國同構(gòu)”,這些基于宗法制度的禮儀活動又被移植或放大到國家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