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關于霜降有哪些民俗活動 節(jié)日習俗
節(jié)日知識 由優(yōu)爾供稿霜降節(jié)氣是秋天當中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而在霜降這一天人們會有一些民俗活動,那么你知道關于霜降民俗活動主要有哪些嗎?下面是9252兒童網(wǎng)小編給大家整理的2021年霜降有哪些民俗活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霜降的節(jié)氣風俗活動
1、霜降吃柿子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jié)要吃紅柿子,在當?shù)厝丝磥?,這樣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對于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于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2、霜降登高
霜降時節(jié)有登高遠眺的習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天高云淡,楓葉盡染,登高遠眺,賞心悅目,但也要有所講究。
4、霜降到了拔蘿卜
在山東地區(qū),有句農(nóng)諺“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卜”,所以山東人霜降喜食蘿卜。農(nóng)諺有“霜降蘿卜”一說,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溫差大,露地蘿卜不及時收獲將出現(xiàn)凍皮等情況,影響蘿卜品質(zhì)和收成。
5、鴨子好吃霜降補
閩南和我國臺灣的民間在霜降的這一天,要進食補品,也就是我們北方常說的“貼秋膘”。在閩南有一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從這句句小小的諺語就充分的表達出閩臺民間對霜降這一節(jié)氣的重視。因此,每到霜降時節(jié),閩臺地區(qū)的鴨子就會賣的非?;鸨袝r還會出現(xiàn)脫銷、供不應求的情況。樂得賣鴨子的老板們嘴都合不攏了,看來他們也必定會過一個開開心心的霜降節(jié)氣了。
6、霜降吃牛肉
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習俗。例如廣西玉林,這里的居民習慣在霜降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蘿卜,或是牛腩煲之類的來補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體暖和強健。除牛肉外,羊肉與兔肉也與霜降相宜。
霜降節(jié)氣的傳說
《霜降雙犟》
龍王的老婆和兒媳婦總是意見不和,俗話說就是“犟”,而婆婆與媳婦同樣地“犟”,則為“雙犟”,與霜降節(jié)氣諧音。于是,就有了關于霜降與“雙犟”的傳說。每年的秋季剛結(jié)束(就是農(nóng)歷霜降節(jié)令的前三天),龍王的兒媳婦看著滿倉沉甸甸的糧食,心想:“莊稼都歸倉了,還是好好的曬曬太陽休息幾天吧?”,可是每當她向婆婆提請此事時,得到的回答卻往往都說:“要干的活多著呢,別總想著偷懶”!于是婆媳倆就要頂嘴,頂?shù)妹婕t耳赤,雙方各不相讓,各自都如同“犟牛”一般,老龍王、小龍王勸誰誰都不應。媳婦倔著嘴,婆婆堵著氣,婆媳倆這幾天互不交往。龍王父子倆只能嘆息:“兩個女人都這么雙雙不讓”,這才叫 “雙犟”呢!
當然,日子總要過,婆媳畢竟在一個天地生活,在一口鍋里吃飯,這種“雙犟”并不會持續(xù)長久。婆媳倆不是媳婦先讓步,就是婆婆先讓步。因為是龍王之家,所以,三天之內(nèi),不管是媳婦先道歉,還是婆婆先讓步,只要真心所言,就會出現(xiàn)霜降節(jié)氣十五天晴空萬里的天象,民間稱之為“干土黃”;但如果是雙方僅僅是表面道歉內(nèi)心不服,則天象風云不測。比如,兒媳婦表面在三天內(nèi)先向婆婆道歉,說明自己“犟”輸了,其實心里不愉快,暗地里淌著眼淚,那么,后來的十五天就會陰雨綿綿;而婆婆先向兒媳道歉,內(nèi)心卻依舊憤憤然還在賭氣,那樣后來的十五天則雷雨交加甚至冰霜齊下,民間稱之為“爛土黃”。
《飛霜青女》
霜降是一個擁有神仙姐姐的節(jié)氣。此女名叫吳潔,又名青女,據(jù)說是砍桂樹的那位吳剛的妹妹,掌管霜雪的女神。
《淮南子·天文訓》有云:“至秋三月,地氣不藏,乃收其殺,百蟲蟄伏,靜居閉戶,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誘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
這年九月十四日,她下凡來到人間,站在青要山中心最高峰上,手撫一把七弦琴,清音徐出,霜粉雪花隨著顫動的琴弦飄然而下,灑在大地上。霜凍雪封,掩埋掉世間一切不潔。
許是始終與寒冷為伴,青女的形象滿是肅殺之氣,矯情的文人在其中起了不少作用。因為不喜草木搖落,他們就把罪名怪到青女頭上。
霜降節(jié)氣的習俗
賞楓
楓遭霜侵后葉子火紅,色彩鮮艷,燦如錦繡。古人曾有“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詩句。國內(nèi)如蘇州的天平山、南京的棲霞山,都以楓葉美景著稱。夕陽西下,紅葉參差交錯,馳目遠眺,仿佛珊瑚火海,十分壯觀。
牧羊
我國牧羊的風氣,自古以來就十分盛行。內(nèi)蒙古以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河南、江蘇、浙江等省,無不廣為飼養(yǎng)。
羊奶、羊肉和羊毛,都可供食用或使用。品種好的奶羊,產(chǎn)乳量很大,堪稱為貧民的乳牛。國內(nèi)如山西長子等地,牧羊人一般在秋天殺羊賽神,預祝來年羊群擴大,并將祭品分發(fā)給族人。貧困無羊的,可蒸面糕,將其做成羊的形狀代替。
斗鵪鶉
鵪鶉是生活在田地、沼澤中的小鳥,雄鳥足高,雌鳥足低,喜歡在田地間或蘆葦叢中活動,晚上成群飛出,白天則伏于草叢,在山東最為多見。鵪鶉性喜近人,特別好斗,決斗時抬腳張其,人們多喜蓄養(yǎng)。
飼喂小米的鵪鶉,如果決斗失敗了還可以再來;而喂給糜子的鵪鶉,只能決斗一次,如果失敗了,就再不愿相斗。
養(yǎng)鵪鶉的方法是,每天喂給小米,如果想讓其善斗,應常將其放在手上,拉著它的兩腳使之行走。預備一個小布袋,袋口像荷包,但底是平的,有線可以收放,將鵪鶉放入袋里,時刻都將它帶在身旁,絕沒有鵪鶉跳躍出來或者憋悶而死的弊端。鵪鶉養(yǎng)熟之后,即使任由它自由行走,也不會飛去。鵪鶉生性怕冷,天氣寒冷時應妥善照料,否則容易凍死。
霜降后斗鵪鶉,在南北方都很盛行?!侗本q華記》中說北方的人在霜降后斗鵪鶉,人將鵪鶉籠在袖中,如同捧著珍寶。南方大多在晚上斗鵪鶉,決勝負??季康娜擞貌示w做平底袋,以皮手套將鵪鶉把在袖中,以此作為消遣。清代的蔡鐵翁有詩道:“辛苦霜天斗瘦鶴。”
行狩獵
狩獵又叫鏡獵,如果僅為娛樂,叫作游獵;如果以打獵為生.則叫作職獵。古代利用田獵活動,來練習騎射.所謂的“搜苗稱狩”,都是指借圍獵的機會操練檢閱,練習武藝。漢代法律中對于捕殺豺虎還有獎勵。
北方人射獵,打不同的獵物各有一定的季節(jié),大多在二三月放海東青(古人北方游牧民族崇拜、馴養(yǎng)的獵鷹)打大雁,四五月打糜鹿,這樣直到年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