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产在线不卡AV,国产又爽又黄的视频免费看,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日韩欧美高清中文字幕免费一区二区

            科普

            80個典故,讀懂中華文化 傳統(tǒng)文化

            文化常識優(yōu)爾供稿
            中華歷史,源遠(yuǎn)流長。


            讀了這80個文學(xué)典故,便讀懂了半個文學(xué)史,讀懂了滄桑中華!


            1、斑竹:


            湘妃竹。舜死后,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湘水上啼哭,眼淚灑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紋。


            唐劉禹錫《泰娘歌》:“如何將此千行淚,更灑湘江斑竹枝。”
             
            2、比翼鳥:


            傳說中鶼鶼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兩只鳥在一起才能飛,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長恨歌》:“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3、連理枝:


            連生在一起的兩個樹枝,比如恩愛夫妻。
             
            唐白居易《長恨歌》:“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4、碧血:


            常與“丹心”連用,歌頌為國捐軀者的忠貞。
             
            元鄭元佑《張御史死節(jié)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
             
            5、長城:


            南宋將領(lǐng)檀道濟(jì)自稱為“萬里長城”。后以此稱能抵御敵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陸游《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6、采薇: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國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認(rèn)為這是以臣弒君,就攔馬諫阻。殷之后,兩人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終餓死。后以此喻隱居避世。
             
            唐王績《野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7、長亭:


            古代驛站在路上約隔十里設(shè)一長亭,五里設(shè)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別。后“長亭”成為送別之地的代稱。
             
            宋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8、尺素:


            語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為書信代稱。
             
            宋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


            9、登高:


            重陽有登高習(xí)俗。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0、東山高臥:


            東晉謝安辭官隱居?xùn)|山。后指隱居。
             

            唐李白《梁園吟》:“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jì)蒼生末應(yīng)晚。”

            11、杜康:


            傳說杜康發(fā)明了酒。后以此作為酒的代稱。
             
            三國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12、東籬:


            語出東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多以“東籬”表現(xiàn)歸隱之后的田園生活或閑雅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13、寒食:


            節(jié)日名,清明節(jié)前一天或兩天。
             
            傳說晉國介子推隱居山中,晉文公用燒山之法逼他出來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燒死。晉文公為紀(jì)念介子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舉火,只吃冷食。該節(jié)由此而來。
             
            唐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
             
            14、汗青:


            古時字寫在竹簡上,先用火燒竹簡,使其干燥,叫“殺青”;因烘時竹簡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書稿、史書。
             
            宋文天樣《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紅豆:


            南方的一種植物,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愛情或相思。
             
            唐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唐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詞》之二:“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6、畫眉:


            西漢張敞夫妻恩愛,曾為其妻畫眉。后以此形容夫妻相愛。
             
            唐朱慶馀《近試上張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17、金烏:


            傳說太陽里有三足烏。后以“金烏”作為太陽的代稱。
             
            唐韓愈《李花贈張十一署》:“金烏海底初飛來,朱輝散射青霞開。”


            18、勞歌:


            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勞勞亭舊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別之地。
             
            唐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yuǎn),滿天風(fēng)雨下西樓。”
             
            19、樓蘭


            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故“樓蘭”常代指邊境之?dāng)场?br /> 
            唐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唐李白《塞下曲》:“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20、夢蝶:


            也稱“化蝶”。戰(zhàn)國時莊子有一次做夢,自己變成了蝴蝶。后比喻做夢、夢幻。后人用來借指迷惑的夢幻和變化無常的事物。
             
            唐李商隱《無題》:“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宋陸游《閑游》之三:“困臥幽窗身化蝶,醉題素壁字棲鴉。”
            21、青鳥:


            傳說漢武帝七月七日在永華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鳥從西方飛來,東方朔說這是因為西王母要來了。后以此為傳信的使者。
             
            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鳥,飛來飛去傳消息。”
             
            唐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22、三徑:


            西漢末,王莽專權(quán),刺史蔣詡辭官隱居,在園里竹陰下“開三徑”,只和羊仲、求仲兩人相交。后以此代指隱士居住的地方。
             
            東晉陶潛《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唐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23、桑榆:


            傳說太陽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樹上。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
             
            唐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唐王勃《滕王閣序》:“東榆已失,桑榆非晚。”
             
            24、射天狼:


            天狼,星名。古人以為主侵掠。后以“射天狼”比喻打擊入侵的異族。
             
            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25、雙鯉:


            古人寄信,將信結(jié)成雙鯉形狀。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雙鯉魚。”后因此將其比作書信。
             
            唐李商隱《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雙魚”同義。
             
            唐李白《贈漢陽輔錄事》:“漢口雙魚白錦鱗,令傳尺素報情人。”
             
            26、黍離:


            語出《詩經(jīng)•黍離》,東周大夫路經(jīng)西周故都,見其滿地禾黍,遂有宮室宗廟毀壞之嘆。后以此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唐許渾《登洛陽故城》:“禾黍離離半野蒿,昔人城此豈知勞?”
             
            27、商女:


            語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為不顧國家興亡而醉生夢死的典故。
             
            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28、投筆:


            東漢班超年輕時,以替宮府抄寫公文為生。他曾投筆感嘆,要效仿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取爵封侯。后指棄文從武。
             
            唐駱賓王《宿溫城望軍營》:“投筆懷班業(yè),臨戎想顧勛。”
             
            宋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莫學(xué)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29、陽關(guān):


            陽關(guān),古關(guān)名,今甘肅敦煌西南。
             
            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后譜成送別之曲,名《陽關(guān)曲》。
             
            唐李商隱《飲席戲贈同舍》:“唱盡陽關(guān)無限疊,半杯松葉凍頗黎。”
             
            30、折柳:


            漢代京城習(xí)俗,凡送遠(yuǎn)客,都要送到長安東面的霸橋,并折柳枝相贈。后指送別。
             
            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wù)哿稳瞬黄鸸蕡@情。”
            31、折腰:


            陶淵明因不愿為五斗米而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遂辭官歸隱,后喻指屈身事人。
             
            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顏?”
             
            32、哀鴻:


            比喻悲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三更忽軫哀鴻思,九月無襦淮水湄。”


            33、巴歌:


            亦稱巴唱、巴謳、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謙辭。
             
            唐李群玉《自泮浦東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員外從公虞》:“巴歌掩白雪,鮑肆埋蘭芳。”
             
            元謝應(yīng)芳《水調(diào)歌頭·再和寄酬袁子英蕭寺》:“多謝寄來雙鯉,白雪陽春數(shù)曲,為我和巴謳。”多和“陽春白雪”比照著來寫,表達(dá)自己的微不足道
             
            34、白衣蒼狗:


            亦叫白云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出自杜甫詩《可嘆》:“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nèi)缟n狗。
             
            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人事變化猶如浮云,一會兒像白云,一會兒像蒼狗。
             
            35、獻(xiàn)芹:


            也說“芹獻(xiàn)”?!读凶?middot;楊朱》有一個故事說,從前有個人在鄉(xiāng)里的豪紳前大肆吹噓芹菜如何好吃,豪紳嘗了之后,竟“蜇于口,慘于腹”。
             
            后來就用“獻(xiàn)芹”謙稱贈人的禮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議淺陋。
             
            36、報柱:


            相傳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他等了很久,不見女子到來,這時河水猛漲,淹沒橋梁,尾生為了堅守信約,不肯離去,抱住橋柱,淹死在水里后比喻堅守信約。
             
            唐李白《長干行》:“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37、冰心(冰雪):
             
            ①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褸送辛漸》)
             
            ②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應(yīng)念嶺海經(jīng)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嶺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
             
            38、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fā)盛衰興亡的感慨。
             
            宋姜夔《揚州慢》:“過春風(fēng)十里,盡蕎麥青青。”春風(fēng)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吳國的舊苑荒臺上的楊柳又長出新枝,遙想當(dāng)年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還美。這里是以楊柳的繁茂襯托荒涼。
             
            杜甫《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空好音。”一代賢相及其業(yè)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黃鸝白白發(fā)出這婉轉(zhuǎn)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表惋惜。
             
            唐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朱雀橋邊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邊已長滿雜草野花烏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麗堂皇,夕陽映照著破敗凄涼的巷口
             
            39、嬋娟:


            原指姿態(tài)美好,多用來形容女子。因人們常以美女喻月,故也稱月亮為嬋娟。
             
            蘇軾《水調(diào)歌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0、柳營:


            指軍營,《史記》記載,漢文帝時,漢軍分扎霸上、棘門、細(xì)柳以備匈奴,細(xì)柳營主將為周亞夫。周亞夫細(xì)柳營紀(jì)律嚴(yán)明,軍容整齊,連文帝及隨從也得經(jīng)周亞夫許可,方可入營。后也代稱紀(jì)律嚴(yán)明的軍營。
             
            唐鮑溶《贈李黯將軍》:“細(xì)柳連營石塹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41、尺素:


            語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索書。”后為書信的代稱。
             
            宋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
             
            42、雕蟲:


            語出漢代揚雄《法言》:“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也。”后來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術(shù),多指文學(xué)技巧。
             
            唐李賀的《南園》:“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dāng)簾掛玉弓。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fēng)?”
             
            43、豆蔻:


            豆蔻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后來稱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jì)為豆蔻年華。
             
            唐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44、風(fēng)騷:


            原指《詩經(jīng)》的《國風(fēng)》和《楚辭》的《離騷》,后泛指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或指文采。
             
            如毛澤東《沁園春》:“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fēng)騷。”
             
            45、古樂曲:
             
            ①關(guān)山月——樂府曲調(diào),多寫征戍離別之情。
             
            如王昌齡《從軍行七首》:“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
             
            ②梅花落——曲調(diào)名。
             
            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由《落梅花》的笛聲想像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再有梅花的飄落產(chǎn)生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與詩人當(dāng)時的心境切合。這樣,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以通感的方式描繪了冷落的感受。
             
            ③霓裳羽衣曲——相傳是唐玄宗改變的樂舞曲,主要表現(xiàn)歌舞升平的景象。
             
            唐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顰鼓動起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④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相傳是南朝后主所制的樂曲,為靡靡之音。
             
            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⑤楊柳曲——樂府曲調(diào)“楊柳枝”,有時也作“折楊柳”,主要寫軍旅生活,從梁、陳到唐代,多為傷別之詞,以懷念征人為主。
             
            唐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
             
            唐李白《塞下曲》:“笛中聞?wù)哿?,春色未曾看?rdquo;
             
            ⑥行路難——古曲,多言世路艱辛及離別傷悲之情。
             
            唐李益《從軍北正》:“天山雪后海風(fēng)殘,橫笛遍吹《行路難》。”
             
            ⑦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相傳春秋時期,俞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聽琴。每當(dāng)伯牙彈到關(guān)于高山、流水的曲調(diào)時,鐘子期就感到他的琴聲猶如巍峨的高山、浩蕩的江河。鐘子期死后,伯牙嘆無知音感知樂曲的高妙。
             
            明唐寅《世情歌》:“清風(fēng)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棄疾《謁金門》:“流水高山弦斷絕,怒蛙聲自咽。”
             
            46、紅葉:


            代稱傳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斷惟勞夢,紅葉成詩想到秋。”據(jù)說唐人盧渥從宮墻外水溝中拾到一片寫有怨詩的紅葉,后珍藏起來。宣宗放宮女嫁人,盧渥選巾的宮女,正巧就是在紅葉上題詩的人。后借指以詩傳情。
             
            元高明《二郎神·秋懷》:“無情紅葉偏向御溝流,詩句上分明永配偶,對景觸目恨悠悠。”
             
            47、鴻鵠:


            《史記·陳涉世家》載,秦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陳勝少有鴻鵠之志,后揭竿起義大澤鄉(xiāng)。后來就以“鴻鵠”比喻遠(yuǎn)大志向。
             
            宋吳潛《八聲甘州》:“矯首看鴻鵠,遠(yuǎn)舉高飛。”
             
            48、化碧:


            《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故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后,當(dāng)?shù)厝擞糜裣话阉难仄饋?,三年后血變成了碧玉。后來也?ldquo;碧血”、“萇弘化碧”比喻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yè)而蒙冤受屈而死或忠心不泯。
             
            如《竇娥冤》:“不是我竇娥發(fā)下這等無頭愿,委實的冤情不淺……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朱敦儒《木蘭花慢》:“化碧海西頭,劍履問誰收。”
             
            顧炎武《贈朱監(jiān)紀(jì)四輔》:“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七日圍。碧血未消今戰(zhàn)壘,白頭相見舊征衣。”
             
            秋瑾《對酒》:“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酒去猶能化碧濤。”
             
            49、懷桔:


            指孝順雙親。典出《三國志·吳志·陸績傳》:“績年六歲,于九江見袁術(shù),術(shù)出桔,績懷三枚,去,拜辭墜地。術(shù)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欲歸遺母。’術(shù)大奇之。”
             
            唐張祜《送魏尚書赴鎮(zhèn)州行營》詩云:“伍員忠是節(jié),陸績孝為心。”
             
            宋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養(yǎng)親》:“下馬入門懷桔拜,身今卻在白云邊。”
             
            50、還珠:


            古時合浦地盤產(chǎn)珍珠,可地方官員很貪,珍珠都自動移到別的地方。東漢的孟嘗到這里來當(dāng)太守,革除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來了。故以“還珠”喻官吏為政清廉。
             
            唐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長侍十韻》:“今日還珠守,何年執(zhí)戟郎?”
            51、懷桔:


            指孝順雙親。典故出自《三國志》“陸郎做賓客而懷桔乎?”
             
            宋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養(yǎng)親》:“下馬入門懷桔拜,身今卻在白云邊。”
             
            52、雞黍:


            《論語》記載,子路隨孔子出游時落了后,遇見了一位正在勞動的老人,就向他打聽,由于子路的態(tài)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還殺雞做黍米飯厚待他。后來就用“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
             
            唐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53、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
             
            唐劉禹錫《送李中赴楚州》:“憶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揚州攜手行。”
             
            54、梨園:


            梨園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園圃,唐玄宗開元年間,將其作為教習(xí)歌舞的地方,且在這里培養(yǎng)出了大批優(yōu)秀的音樂舞蹈表演人才,在歷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后世的戲曲班社常以“梨園”為其代稱,戲曲藝人稱“梨園弟子”。
             
            55、柳岸:


            古人送別有折柳的習(xí)慣,后來就用“柳岸”指送別的地方。
             
            宋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


            56、南浦:


            指在水邊送別。屈原《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濱,古人常在南浦送別親友,后來常用來代指送別地。
             
            宋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
             
            57、南冠:


            指囚犯。如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響,南冠客思深。”
             
            唐李白《留夜郎聞不預(yù)》:“北闕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竄遐荒。”
             
            58、青梅竹馬:


            出自李白的《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形容男女小時候天真無邪,也指幼小時就相識的伴侶。
             
            59、青眼:


            相傳三國魏的名仕阮籍,能為青白眼, 對所憎惡的眼,眼睛向上或向旁邊看,表示輕視或憎恨;對喜愛或尊敬的人,就對他正視,青黑的眼珠在中間,表示尊重。他見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見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對人喜愛或器重。
             
            唐杜甫《短歌行》“仲宣樓頭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60、請纓:


            漢武帝派年輕的近臣終軍到南越勸說南越王朝。終軍說:“請給一根長纓,我一定把南越王抓來。”后比喻殺敵報國。
             
            宋岳飛《滿江紅·遙望中原》:“嘆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1、秦晉:


            春秋時,秦國和晉國聯(lián)姻,后因稱兩姓聯(lián)姻為“秦晉之好”。《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倒賠家門,情愿與英雄結(jié)婚姻,成秦晉。”
             
            62、琴瑟:


            比喻夫妻感情和諧,《詩經(jīng)》“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也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誼,陳子昂《春夜別友人詩》:“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63、問鼎: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陳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師,楚莊王向王孫滿詢問周朝的傳國之寶九鼎的大小和輕重。后遂意“問鼎”比喻篡奪政權(quán),今常比喻謀求奪得。
             
            64、五柳: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后來,五柳成了隱者的代稱。


            65、吳鉤:


            泛指寶刀、利劍。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通過看吳鉤、拍欄桿,表達(dá)了自己意欲投效祖國、建功立業(yè),而又無人領(lǐng)會的詩意情懷。
             
            66、謝家:


            詩詞里常用“謝家”做典故,意思也不盡相同。
             
            ①用謝安、謝玄家事,意指人有風(fēng)度?!妒勒f新語·言語》載,謝安曾問子侄:為什么人們總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謝玄回答說:“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于階庭耳。”這是說,謝安子弟講究舉止風(fēng)度,其服飾端莊大方如芝蘭玉樹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風(fēng)度的人。
             
            宋辛棄疾《沁園春·疊嶂西馳》:“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
             
            ②指山水詩人謝靈運之事?!端螘?middot;謝靈運傳》載:靈運于會稽山“修營別業(yè),傍山帶江,盡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67、陽關(guān):


            陽關(guān),古關(guān)名,今甘肅敦煌西南。
             
            唐王維《送元二使安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后譜成送別之曲,名《陽關(guān)曲》。
             
            唐李商隱《飲席戲贈同舍》:“唱盡陽關(guān)無限疊,半杯松葉凍頗黎。”
             
            68、執(zhí)牛耳:


            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每人嘗一口牲血,立盟的人親自割牛耳取血,故用“執(zhí)牛耳”指盟主?!蹲髠鳌酚涊d:“諸侯盟,誰執(zhí)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領(lǐng)導(dǎo)地位。
             
            69、北辰:


            原指北極星?!稜栄拧分姓f:“北極謂之北辰。”后用來喻指國君或受尊崇的人,也指帝都,如王勃《滕王閣序》:“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yuǎn)。”
             
            70、莼鱸之膾:


            指家鄉(xiāng)風(fēng)味,典出《胥書·張翰傳》:“翰因秋風(fēng)起,乃恩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爾,何能羈宦效千里以要名爵’遵命駕便歸。”
             
            后來的人將思念家鄉(xiāng)、棄官歸隱成為莼鱸之思。張翰字季鷹,故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云;“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fēng),季鷹歸未?”
            71、辭第:


            典故名,典出《史記》卷 一百一十一〈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羧ゲ∞o去君王賞賜的宅第。
             
            表現(xiàn)了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名將風(fēng)度和以國家為重的愛國思想。后又以“辭第”比喻為國忘家的愛國精神。
             
            唐杜甫《奉和嚴(yán)中丞西城晚眺十韻》:“辭第輸高義,觀圖憶古人。”
             
            72、雞口牛后:


            《戰(zhàn)國策》:“寧為雞口,無為牛后。”比喻寧愿在局面小的地方當(dāng)家做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73、歲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經(jīng)冬不凋,梅則耐寒開花,故有“歲寒三友”之稱。
             
            74.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迫切。《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眼。
             
            75、三尺:


            ①代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所以稱“三尺法”。
             
            ②指劍,劍長約三尺,故用來代稱劍?!稘h書》:“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76、神器:


            指帝位、政權(quán)?!独献印罚?ldquo;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77、青衿:


            語出《詩經(jīng)·鄭風(fēng)·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傳:“青衿,青領(lǐng)也,學(xué)子之所服。”因此用它指讀書人。
             
            唐杜甫《折檻行》:“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馬將軍若雷屯。”也可作為賢士的代稱。
             
            78、陶朱:


            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的別號。相傳他幫主勾踐滅吳后,離開越國到陶,善于經(jīng)營生計,積累了很多財富,后世因此用陶朱公或陶朱來代指富商。
             
            79、詠絮才:


            東晉謝道韞曾以“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之句來比擬雪花飛舞,叔父謝安大為贊賞。后以“詠絮”或“詠絮才”稱女子善于吟詠。
             
            如《紅樓夢》第五回“可嘆停機(jī)德,誰憐詠絮才。”中,詠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吟詩才華。
             
            80、逐鹿:


            《漢書》:“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顏師古注引張晏曰:“以鹿喻帝位。”后來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爭奪天下。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