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端午節(jié)的飲食習俗有哪些? 節(jié)日飲食
節(jié)日知識 由優(yōu)爾供稿端午節(jié)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等,端午節(jié)歷史悠久,一直傳承到現(xiàn)在,有著許許多多的習俗活動。下面是9252兒童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jié)的飲食習俗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端午節(jié)不同地區(qū)的飲食習俗
福建晉江
福建的許多地區(qū),特別是晉江一帶,更有流行在端午節(jié)吃“煎堆”的習慣。做為一個遠嫁到晉江的川妹子,我對“煎堆”是相當感冒,覺得吃煎堆簡直就是一種煎熬,所謂的煎堆其實就是用面粉、番薯粉或者其它配料組成的濃糊的狀煎物。據說吃這種“煎堆”有“補天”的作用,我想大概和那個時候落后的生產力有著直接的關系吧。而在晉江往泉州、漳州一帶,很多地區(qū)都有吃十色面的習俗,也就是用各種蔬菜,蔬菜的種類越多越好一起煮成面食。
吉林
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的很多人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都特別喜歡吃打糕。其主要是艾蒿和米飯的結合,其具有濃郁的朝鮮民族特色,至今其糕點的美味仍是很多人的最愛。
每一個地區(qū)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都會有自己所特定的民族飲食文化,而對于當下的我們而言,其實偶爾可以靜下心來品位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也是詮釋生活的一種最好的方式與方法。
江南小鎮(zhèn)
江南的端午總是多雨,此時人們更喜歡吃五黃,俗稱的五黃指的其實就是黃魚、黃鱔、黃瓜、雄黃酒以及咸鴨蛋。傳說在端午節(jié)吃這些食物具有驅暑避邪之功效。特別是喝黃酒更是閩南一帶的傳統(tǒng)習俗,至于為什么要喝黃酒,或許大概和民間的白娘子與許仙的故事有關吧,至于是不是如此,我們也無從考證了。小時候,我們的奶奶輩們總會追著跑著讓我們喝雄黃酒,說是來年就不怕蚊蟲叮咬之類的,不過據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發(fā)現(xiàn)雄黃酒中含有一種砷的成份,這種成份有劇毒,因此喝黃酒的習俗在很多年輕人這里已經不再流行了。不過,倒是流行起了用雄黃洗澡,洗臉,據說有驅蟲的功效。
河南、浙江一帶
每年的端午節(jié),河南、浙江一帶都有吃大蒜雞蛋的習俗,也就是把大蒜和雞蛋一起煮,然后讓家人當早餐食用,據說這樣的吃法可以避“五毒”。
江西南昌
江西一帶每到端午節(jié)幾乎都有吃茶葉蛋、鹽水蛋等習俗,而茶葉蛋、鹽水蛋更不僅僅只局限于雞蛋,像鴨蛋、鵝蛋其實也都是可以的。然后在蛋上涂上紅色,做成網袋讓家里的孩子帶著,寓意孩子可以一生平安,逢兇化吉。
揚州
到了揚州的商行節(jié),似乎人們更加喜歡吃五紅,端午吃五紅的習俗倒是和江南的“五黃”有點相似之處,只不過這里的五紅指的就是莧菜、烤鴨肉、龍蝦、黃魚、黃鱔等等。傳說在端午節(jié)這一點只要吃這些食物就可以避邪消暑了。
臺灣地區(qū)
每到端午節(jié)祖國臺灣就流行吃桃子、茄子、菜豆等食物。此外在苗栗地區(qū)的客家人也有此傳統(tǒng),在他們看來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
端午節(jié)民俗活動
1、佩長命縷
端午節(jié)時厭勝佩飾。亦稱續(xù)命縷、續(xù)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jié)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jié)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于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于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于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于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后相沿成習,直至近、現(xiàn)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xù)羅制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jié)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jié),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xù)命縷分賜百官。節(jié)日戴以入。”
2、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shù)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fā)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jié)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夸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3、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4、采藥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jié)俗之一?!断男≌份d:“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后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藥用。后來有不少地區(qū)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干,即成蛤蟆錠,涂于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藥之俗,源于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jiān)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藥草之俗。采藥是因端午前后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5、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毒鸥?middot;云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肚G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端午節(jié)由來
“端”是開始的意思。《風土記》里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農歷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古人常把“五日”寫成“午日”,所以,“端五”可以寫成“端午”。到了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為避 “五”字諱,由當時的宰相宋璟提議,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因古人又常把“午時”當做“陽辰”,于是端午又可稱“端陽”?!贰吠扑]:端午節(jié)為什么吃粽子
關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jié)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lián)系在一起。
- 2021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習俗是什么?
- 2021端午節(jié)的養(yǎng)生食物和特色習俗
- 七夕節(jié)有哪些風俗_七夕節(jié)的習俗
- 2021有關24節(jié)氣立秋的習俗及禁忌_立秋的三
- 2021霜降時節(jié)的習俗及養(yǎng)生知識
- 2021霜降時節(jié)的習俗及氣候特點
- 2021霜降節(jié)氣的傳統(tǒng)習俗及養(yǎng)生要點
- 2021霜降節(jié)氣有什么習俗
- 2021二十四節(jié)氣霜降的習俗及來歷
- 2021寒露節(jié)氣的傳統(tǒng)習俗及禁忌
- 2021寒露節(jié)氣的習俗有哪些?
- 2021寒露節(jié)氣的傳統(tǒng)習俗及養(yǎng)生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