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七夕節(jié)有什么習俗? 節(jié)日習俗
節(jié)日知識 由優(yōu)爾供稿七夕節(jié)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七夕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下面是9252兒童網(wǎng)小編整理了七夕節(jié)有什么習俗,來欣賞和學習吧,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夕節(jié)習俗有哪些
(一)吃七巧果
每逢傳統(tǒng)佳節(jié),美食必定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春節(jié)與水餃、端午與粽子、中秋與月餅等,七夕節(jié)自然也有它獨有的美食——七巧果。七巧果又稱“乞巧果子”,《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并會做成瓜果花草等模樣。據(jù)記載,在宋朝市街上就已經(jīng)有七巧果出售了。
(二)種生
這是一個較為古老的習俗,又稱“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有的地方也叫“泡巧”。在七夕節(jié)前幾天,人們會在木板上鋪上幾層土,并種下粟米,讓它長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上一些小茅屋、花草在上面,做成小村落的樣子,稱為“殼板”。有時也將綠豆、小豆、小麥等種入碗中,等它長出嫩芽,再用紅、藍線扎成一束。
(三)為牛賀生
在牛郎織女的故事中,老牛為了幫助牛郎跨越天河,讓牛郎把自己的皮揭了下來,使得牛郎能夠借助牛皮過天河見織女。為了紀念自我犧牲的老牛,在七夕節(jié)這一天,兒童會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以此祭奠老牛,表示出對老牛的敬重。
(四)祭拜織女
這個活動基本上都是女性參加,七夕節(jié)的晚上,在月光下擺好桌椅,并在桌子上放好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物品。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子前,一邊吃著瓜果點心,一邊向織女默默許愿。
(五)穿針乞巧
這應該是最早的乞巧方式了,在漢朝就有所記載?!段骶╇s記》中提到:“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于開襟樓,人具習之”。在七夕節(jié)這天,每家每戶的女子都會走出家門,聚在一起,拿出自己的針線女紅,通過穿針的方式乞巧。
(六)曬書曬衣服
曬書曬衣服在古時非常流行,有記載司馬懿原本為避禍裝瘋,結果因曬書被抓,可見在古代曬書曬衣服是多么流行的事情。不過這種習俗到了魏晉時期成為豪門炫耀財富的機會,因此也招來了很多文人墨客的鄙視。
(七)拜魁星
這個習俗和浪漫的七夕節(jié)沒有太大的關系。民間傳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古代士子考中狀元會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這里面的魁指的就是魁星。在古人看來魁星主考,為了能金榜題名在這一天讀書人會祭拜魁星。
七夕節(jié)要送禮的由來
牛郎織女感人的愛情故事想必也是家喻戶曉了,因為牛郎織女相愛被王母娘娘所阻攔,但他們的愛情卻打動了天帝,準許他們能夠在七月七日這天相見,所以這天被稱為七夕節(jié),也叫中國的“情人節(jié)”。
古時候七夕節(jié)的習俗是非常多的,少女們通常會穿著新衣服到月下許愿乞巧,希望自己能夠遇到有情郎,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穿針比巧、種生、供奉磨喝樂等。
當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生活,則將古代的七夕習俗逐漸轉化成送禮。
七夕節(jié)由來
每年七月七日是一年一度的七夕節(jié),七夕,原名為乞巧節(jié)。七夕乞巧,這個節(jié)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
七夕節(jié)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shù)在民間表現(xiàn)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xiàn)在的“星期”。“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