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的漫長歷史以及發(fā)展過程 古建百科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青瓦一般指粘土瓦。以粘土(包括頁巖、煤矸石等粉體)為主要原料,經泥漿處理、成型、干燥、焙燒而成。中國的瓷磚生產比磚早。 從甲骨文上的銘文可以看出,3000多年前的屋頂有很高的裝飾或結構構件,但沒有發(fā)現陶瓦。因此,眾所周知,這種成分可能是木制的-腐爛,或銅-尚未被現代人承認,但沒有覆蓋的燒結瓷磚。
西周早期(公元前1046-771年)在陜西省岐山縣鳳霄村發(fā)現了瓷磚的發(fā)明和使用。西周早期的瓦片數量很少。據判斷,當時瓦片只用于屋頂、天溝和屋頂部分。到西周中后期,陜西阜豐趙陳遺址出土的瓦片數量相對較大。部分屋頂全部覆蓋瓷磚,提高了瓷磚質量,出現了半瓦。 東周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瓦片被廣泛使用。從山西侯馬、洛陽、河南、鳳翔、秦永城、江陵、湖北、楚云都等地的春秋時期遺址中,發(fā)現了大量的地磚、管地磚、半地磚和全地磚。表面雕刻有許多精美的圖案,眾所周知屋頂也開始重疊。秦漢時期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陶瓷工業(yè),并進行了許多技術改進,如用瓷磚和榫頭代替釘子和鼻子,使瓷磚更加一致。西漢時期,技術進步明顯,將圓瓦圓柱瓦的三道工序簡化為一道工序。磚的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被稱為“秦漢磚”。 赫拉神廟建于希臘奧林匹亞,早在公元前640年,是最古老的瓦屋頂建筑,用粘土燒制。瓷磚燃燒技術很快在歐洲和亞洲蔓延開來。羅馬人率先用砂巖和石灰石制作瓷磚,而粘性板巖直到12世紀才被廣泛使用。
青瓦繼承了三千年的建筑,歷史悠久,經歷了形式、規(guī)模和技術的演變。它們以其美觀、簡潔、防雨、保溫等特點,成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不可缺少的主要材料之一。“漢瓦”這句古語就像景德鎮(zhèn)的瓷器,意思是蜀漢的青瓦。在材料、美觀、應用等方面均優(yōu)于其他領域。
上一篇: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仿古磚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