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廟:陽耳莊村正陽觀 古建史話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
據(jù)《重修林縣志》載:楊氏先祖是洛陽人,宋宣和間移家于回山角西之河濱。元代至正間,楊亨率鄉(xiāng)眾抵御盜賊,事聞于朝,敕授楊亨為敦武校尉彰德路同知林州事,從而林縣楊氏始盛。由此知楊耳莊村在元代以前已是很有規(guī)模,同時也修建了正陽觀。
由林州任村陽耳莊村北邊券洞西行,至街盡頭的廟就叫正陽觀。
正陽觀西依山崖,三面民居,觀外西北有兩棵桐樹。觀門位于東南,進入院里,院內(nèi)植幾顆柏樹。正北一座面闊三間,進深六架椽,基座正中開二板門,兩側(cè)各辟一板欞窗,門窗上是立枋、平板枋,枋上承有斗拱,柱頭鋪作(宋元斗拱稱名)二個,鋪間鋪作三個,轉(zhuǎn)角鋪作二個。斗拱均是五鋪作。后檐斗拱也有柱頭、鋪間、轉(zhuǎn)角鋪作組成的七組斗拱。斗拱的昂嘴多被鋸掉(應是文革時期的遺作),惟在后墻東邊還剩下轉(zhuǎn)角鋪作上留下兩個批竹昂,昂嘴扁長,具有元代以前的風格。斗拱上是檐檁、檐椽、飛椽。屋面由灰筒瓦蓋頂,懸山脊。檐頭和山墻滴水瓦是不帶尖的重唇板瓦,這些都是元代以前建筑用材風格。墻的四壁皆用灰磚壘砌,廟宇顯得有些破舊。慶幸的是,村民還未修繕而把建筑上原構(gòu)件拆換下來,使其保留了一些早期構(gòu)件。
東邊也是一座面闊三間的廟宇。中開二板門,兩側(cè)是二個板欞窗。門、窗上是立枋、平板枋,枋上是荷葉墩,上邊是替木、檐檁、檐椽、飛椽。山墻、后墻皆用青磚砌筑,山墻前后兩面上部都砌有墀頭。頂是灰筒瓦覆頂,硬山脊,滴水瓦也是重唇板瓦。
西邊有一個戲樓。下邊有一米多高的基臺,前檐四個石柱礎(chǔ)上立有四個木柱,上邊是立枋、雀替,枋上是荷葉墩、檐檁、檐椽?;彝餐呱w頂,硬山脊。兩山墻靠前側(cè)各開一個圓洞券門。從其建筑風格看應為清末同治、光緒年間的建筑。
宮觀是道教祀神和作法事的處所,道宮和道觀的合稱。始見于《史記.封禪書》,漢武帝令在長安建蜚廉桂觀、甘泉建益延壽觀等。后道教襲用之。南北朝時稱館,北周武帝改館為觀。唐以后宮觀并稱?!洞蠖从窠?jīng)》有華陽之宮、會方之宮、萬華之宮、玉映之宮等,《靈書經(jīng)》有洞靈之觀、紫陽之觀等(見《太平御覽》卷六十七)。全真道宮觀和正一道宮觀各有較長的發(fā)展歷史。前者又有凡道士皆可居住的大道觀十方叢林和師徒相承的小廟之分。
由林州任村陽耳莊村北邊券洞西行,至街盡頭的廟就叫正陽觀。
正陽觀西依山崖,三面民居,觀外西北有兩棵桐樹。觀門位于東南,進入院里,院內(nèi)植幾顆柏樹。正北一座面闊三間,進深六架椽,基座正中開二板門,兩側(cè)各辟一板欞窗,門窗上是立枋、平板枋,枋上承有斗拱,柱頭鋪作(宋元斗拱稱名)二個,鋪間鋪作三個,轉(zhuǎn)角鋪作二個。斗拱均是五鋪作。后檐斗拱也有柱頭、鋪間、轉(zhuǎn)角鋪作組成的七組斗拱。斗拱的昂嘴多被鋸掉(應是文革時期的遺作),惟在后墻東邊還剩下轉(zhuǎn)角鋪作上留下兩個批竹昂,昂嘴扁長,具有元代以前的風格。斗拱上是檐檁、檐椽、飛椽。屋面由灰筒瓦蓋頂,懸山脊。檐頭和山墻滴水瓦是不帶尖的重唇板瓦,這些都是元代以前建筑用材風格。墻的四壁皆用灰磚壘砌,廟宇顯得有些破舊。慶幸的是,村民還未修繕而把建筑上原構(gòu)件拆換下來,使其保留了一些早期構(gòu)件。
東邊也是一座面闊三間的廟宇。中開二板門,兩側(cè)是二個板欞窗。門、窗上是立枋、平板枋,枋上是荷葉墩,上邊是替木、檐檁、檐椽、飛椽。山墻、后墻皆用青磚砌筑,山墻前后兩面上部都砌有墀頭。頂是灰筒瓦覆頂,硬山脊,滴水瓦也是重唇板瓦。
西邊有一個戲樓。下邊有一米多高的基臺,前檐四個石柱礎(chǔ)上立有四個木柱,上邊是立枋、雀替,枋上是荷葉墩、檐檁、檐椽?;彝餐呱w頂,硬山脊。兩山墻靠前側(cè)各開一個圓洞券門。從其建筑風格看應為清末同治、光緒年間的建筑。
宮觀是道教祀神和作法事的處所,道宮和道觀的合稱。始見于《史記.封禪書》,漢武帝令在長安建蜚廉桂觀、甘泉建益延壽觀等。后道教襲用之。南北朝時稱館,北周武帝改館為觀。唐以后宮觀并稱?!洞蠖从窠?jīng)》有華陽之宮、會方之宮、萬華之宮、玉映之宮等,《靈書經(jīng)》有洞靈之觀、紫陽之觀等(見《太平御覽》卷六十七)。全真道宮觀和正一道宮觀各有較長的發(fā)展歷史。前者又有凡道士皆可居住的大道觀十方叢林和師徒相承的小廟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