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留在黃河上游的貴德古城 古建史話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古城鳥瞰
“天下黃河貴德清”。黃河途經(jīng)貴德境內(nèi)的清清河水幾千年來吸引了無數(shù)關注的目光。然而在觀賞了清清黃河水后,人們又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里還有一處保存完整的貴德古城和一座獨具特色的明清古建筑群。
有研究者這樣說,貴德的古建筑群是一處集儒、釋、道為一體,摒棄門戶之見,互相依存、取長補短且布局獨特的古建筑精品。整體建筑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形式,單體建筑以甘肅、青海兩地傳統(tǒng)特色為主,富麗堂皇,其建筑格式和特色國內(nèi)罕見,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建筑藝術價值。
古城變遷
據(jù)《貴德史話》記載:貴德舊為吐蕃地,早在西秦滅涼后不久,吐谷渾占領此地,首領阿豹就始筑澆河城。元代至元年間置貴德州,再次筑城,后廢。明洪武三年,征西將軍鄧愈開赴其地,七年,委河州左衛(wèi)指揮修筑土城。八年,設守御千戶所,至十二年土城告竣,萬歷十八年增修。
據(jù)貴德縣旅游局工作人員介紹,貴德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萬歷十八年增修,至今有600多年歷史。城墻基本保存完好。城墻內(nèi)的明清建筑群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又經(jīng)清朝道光、光緒年間擴建重修,形成今日之規(guī)模,占地面積約3.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060平方米。
貴德古城呈正方形,南北二城門外皆有甕城。南甕城門東向,北甕城門西向,均為明后期筑成。南甕城內(nèi)有坐南向北的關帝廟,雕梁畫棟,檐下用木柵欄護圍。南門頂建有城樓,在清同治六年變亂中被焚,后修復,上下兩層。
據(jù)當?shù)厥妨嫌涊d,大約在民國初期古城北門甕城失修,因為雨水過多,造成城墻多處塌陷,危及北城門及北門頂真武殿。民國18年,時任國民政府縣長的姚鈞在地方捐助下重新修復,并親筆書定“太平門”木刻匾額。目前南城門上的磚刻“天啟門”、甕城門上有磚刻“河陰重鎮(zhèn)”橫匾依舊保存完好。
據(jù)當?shù)匚幕块T工作人員介紹,在城內(nèi)街市南北向的有南門街、北門街(后稱王家街)、倉門街、北向街共4條。以今南北街為界,當時東側(cè)有何家街(后改為興文卷)、衙門街等。
昔日繁華
據(jù)了解,貴德城里的街巷大概是從明清時代逐步行成的。除了官方衙署倉庫、武場、社校外還有寺廟、祠觀和部分商貿(mào)店鋪、民居院落。據(jù)當?shù)厥分居涊d,在清同治前后,這些官方建筑、宗教建筑和民間建筑的面積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左右。
鼓樓街,名稱來歷不祥,后稱田家街。當?shù)厥妨嫌涊d,清同治時有田姓一戶居住,后家道敗落。
寺門街(后稱蔣家街),此街北邊原有清真寺,寺門南向,因此而得名。同治六年。寺院被焚毀于戰(zhàn)火。據(jù)貴德縣文化局負責人介紹,1939年,時任貴德縣縣長的吳世瑾在此開辦造紙廠,用狼毒根、馬藺草作原料,制造草麻紙,在遠近頗有名氣。
法院街在過去并沒有街名,清代儒學訓導署在這條街上,民國34年設立地方法院后就有了今天的名稱。據(jù)《貴德史話》記載:此街居民趙姓一戶,祖籍秦州禮店(甘肅隴西縣一帶)。祖先趙鑒,明洪武時期贈武略將軍,官至副千戶,轄貴德東山趙家溝。城內(nèi)建將軍府(已故趙冠華住宅處),門巷前有木牌坊,至1949年前后尚存。明洪武27年,皇帝加封表彰,有黃緞繡青龍邊的“浩敕”,原趙氏光祖保存,后被青海省檔案館收藏。
關于趙鑒本人事跡,《西寧府新志》記載:“趙鑒,貴德人,本秦州籍,洪武十九年,以鎮(zhèn)撫剿野麻谷賊番,親提兵至界察形勢。密林內(nèi)番賊猝至,迎敵身著數(shù)矢,仍力疾戰(zhàn),右脅又傷,為賊所執(zhí),不屈,遂遇害。事聞,贈忠顯將軍,世襲千戶,子鏞襲。”據(jù)《貴德縣志》記載,趙氏對趙家溝八莊轄地的治制沿襲至民國時期,該地居民每年向?qū)④姼{糧應差。
上一篇:寧波南塘老街蝶變休閑新地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