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故事:用知識“縫制”堅固的鎧甲——鐘南山 家風家訓
家風家訓 由優(yōu)爾供稿鐘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呼吸病學專家,在抗擊“非典”和新冠病毒疫情中作出重大貢獻。2020年9月8日,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鐘南山被授予“共和國勛章”。2020年,在新冠疫情爆發(fā)之初,84歲的鐘南山臨危受命,奔赴武漢一線。“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鐘南山向所有人發(fā)出了這樣的呼吁,而他自己卻挺身而出、沖鋒在前,與科研團隊和無數(shù)白衣天使們一道,在戰(zhàn)疫前線連續(xù)奮戰(zhàn)了兩個多月。2003年非典肆虐時,鐘南山曾說過一句話:把重病人都送到我這里來! 17年后的2020年,這個聲音再次響起……
有人曾這樣評價鐘南山:有院士的專業(yè),有戰(zhàn)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而說起鐘南山的成長之路,他的父親和母親對他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鐘南山的父親鐘世藩是我國著名兒科醫(yī)學專家,在中國兒科學,特別是在病原微生物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鐘南山從小受到父親治學嚴謹、醫(yī)者仁心、懸壺濟世的熏陶。比如,父親在填寫任何一份病歷時都會認真地書寫,一絲不茍,哪怕不是醫(yī)學專業(yè)的人,拿起病歷來也都能看懂;再比如給人開藥方時,父親總是先替病人和家屬著想,能少用藥就少用藥,能用價格便宜的,就決不用價格高昂的;當父親下班回家,一家人正其樂融融地坐在飯桌旁,但只要病人有需要,父親會立刻放下碗筷重返醫(yī)院……父親的醫(yī)者風范就像春風細雨般影響著鐘南山。他說:“父親的一言一行讓我在很小時就有了一個印象一原來當一名醫(yī)生,是這樣被人需要!”
人們稱贊鐘南山是“國士無雙”,贊揚他的愛國精神和高超醫(yī)術,鐘南山在回憶往事時則認為,這種愛國之心離不開父親的影響和教導。當年廣州解放前夕,面對國民政府的上門游說,胸懷民族大義的鐘世藩說出的話語擲地有聲:是中國人就得待在這里,而不是離開! ”隨后他帶著全家人留在廣州。廣州解放后,鐘世藩把醫(yī)院里的13萬美元全部上交。1959年,鐘世藩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晚年雖患上嚴重的白內障,在一只眼幾近失明的情況下,鐘世藩用了3年的時間,完成了40多萬字的《兒科疾病鑒別診斷》,成為中國兒科醫(yī)學領域的著名書籍。父親對家國的熱忱和對職業(yè)的追求,帶給鐘南山極大的觸動。
與此同時,母親廖月琴對鐘南山的成長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生活中,她經常鼓勵和肯定鐘南山所取得的成績。即使在家里經濟困難時,母親仍然會兌現(xiàn)給兒子的獎勵,教誨他信守承諾的做人準則。鐘南山從母親那里收獲了自信、樂觀,也學到了寬容、善良,這使他成為了一個溫暖而充滿愛心的人。鐘南山的病人、同事信賴他,不僅因為他醫(yī)術高明,也因為他身上散發(fā)著溫暖人心的光芒。
在鐘南山心里,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人類的未來。在抗擊新冠疫情的日子里,鐘南山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許多中小學生的來信,百忙中的他不忘給孩子們寫了一封親筆回信。在信中,鐘南山告訴孩子們無論是在一線抗疫還是居家學習,都是在與疾病戰(zhàn)斗。他鼓勵孩子們要利用好“停課不停學”的日子,加強學習、勇敢追夢,用知識“縫制”堅固的鎧甲,在不遠的將來,在各行各業(yè)披甲上陣,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之中。
古代名人流傳千年的家風故事,近現(xiàn)代革命英雄人物的家風故事,新時代楷模人物故事……全國婦聯(lián)家庭和兒童工作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傾力打造“家風故事匯”,遴選匯集古今名人近200個優(yōu)秀家風家教故事,反映他們在建設好家庭、涵養(yǎng)好家教、傳承好家風方面的深遠影響。“家風故事匯”分為家范傳承、紅色家風、時代風范三部分,集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給人以溫暖向上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