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認為 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 孔子教育思想
國學教育 由土鳳凰供稿
孔丘認為教學需要師生雙方配合協(xié)作,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是教學成功的重要條件。
1、要有好學、樂學的態(tài)度
學生好學應當表現(xiàn)于實際行動,他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求學的人對于吃住問題不必過多計較,重要的是勤敏做事,慎于言論,向有道德學問的人學習,這才算得上是好學。好學還不夠,進一步還應樂學,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人樂之者。”知道學問有用而學的人不如為了愛好學問而學的人,為愛好學問而學的人不如以求學為樂的人。以學為樂的人有強烈的求知欲,對學習存在濃厚興趣,名利引誘不能動其心,對饑寒威脅能置之度外,顏回就是樂學忘憂的人,為此受到老師的稱贊。
2、要有不恥下問的態(tài)度
有的人盲目自滿,“亡而為有,虛而為盈”,孔丘認為有這種思想作風的人,難以保持一定操守和忠于仁道的原則。他要求學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即能夠虛心向比自己社會地位低的人請教而不認為是羞恥的事。在孔丘的教導下,顏回既是最好學也是最虛心的學生,“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這種虛心求教的態(tài)度受到了肯定。
3、要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學是為了求知,知是由學而得,要知得多知得全知得真,需要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浊鹪鴮ψ勇氛f:“由!誨你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強不加以為知,這才是真正的明智。研究任何問題,都要重視證據(jù),如研究夏禮、殷禮,文獻不足,證據(jù)不足,就不可勉強而隨意作論斷。對問題的認識還不充分,沒有把握作判斷的時候,應當存疑,不可想當然,貿(mào)然去行動。他說:“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有闕疑的精神,甘做老實人,不強不加以為知,就可以少犯錯誤。研究任何問題,還要尊重客觀事實,避免主觀成見。他主張“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看問題不要從個人私意猜測出發(fā),不要主觀認定必然是怎么樣,不要固執(zhí)自己的成見,不要自以為自己的意見絕對正確。四個不要是從反面提問題,當然還有正面的四個要:要重視客觀實際根據(jù),要窮究事物多方面的因果聯(lián)系,要吸收一切合理的意見,要服從真理以求得真理為目標。以上這些方面,都是實事求是態(tài)度的具體表現(xiàn),在學習上都有重要意義。
1、要有好學、樂學的態(tài)度
學生好學應當表現(xiàn)于實際行動,他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求學的人對于吃住問題不必過多計較,重要的是勤敏做事,慎于言論,向有道德學問的人學習,這才算得上是好學。好學還不夠,進一步還應樂學,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人樂之者。”知道學問有用而學的人不如為了愛好學問而學的人,為愛好學問而學的人不如以求學為樂的人。以學為樂的人有強烈的求知欲,對學習存在濃厚興趣,名利引誘不能動其心,對饑寒威脅能置之度外,顏回就是樂學忘憂的人,為此受到老師的稱贊。
2、要有不恥下問的態(tài)度
有的人盲目自滿,“亡而為有,虛而為盈”,孔丘認為有這種思想作風的人,難以保持一定操守和忠于仁道的原則。他要求學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即能夠虛心向比自己社會地位低的人請教而不認為是羞恥的事。在孔丘的教導下,顏回既是最好學也是最虛心的學生,“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這種虛心求教的態(tài)度受到了肯定。
3、要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學是為了求知,知是由學而得,要知得多知得全知得真,需要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浊鹪鴮ψ勇氛f:“由!誨你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強不加以為知,這才是真正的明智。研究任何問題,都要重視證據(jù),如研究夏禮、殷禮,文獻不足,證據(jù)不足,就不可勉強而隨意作論斷。對問題的認識還不充分,沒有把握作判斷的時候,應當存疑,不可想當然,貿(mào)然去行動。他說:“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有闕疑的精神,甘做老實人,不強不加以為知,就可以少犯錯誤。研究任何問題,還要尊重客觀事實,避免主觀成見。他主張“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看問題不要從個人私意猜測出發(fā),不要主觀認定必然是怎么樣,不要固執(zhí)自己的成見,不要自以為自己的意見絕對正確。四個不要是從反面提問題,當然還有正面的四個要:要重視客觀實際根據(jù),要窮究事物多方面的因果聯(lián)系,要吸收一切合理的意見,要服從真理以求得真理為目標。以上這些方面,都是實事求是態(tài)度的具體表現(xiàn),在學習上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