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提倡 學、思、行結合 孔子教育思想
國學教育 由土鳳凰供稿
“學而知之”是孔丘進行教學的主導思想,學是求知的途徑,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學,不僅是學習文字上的間接經驗,而且還要通過見聞獲得經驗,兩種知識都需要。他提出“博學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識這些前人積累的間接經驗。他提出“多聞?chuàng)衿渖普叨鴱闹?,多見而識之”,要多聽、多看,還要多問,擴大知識的來源和范圍,以獲得一些直接的經驗。
學習知識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學習知識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深化。他主張對學習過的知識要時常復習、練習,才能牢固掌握,曾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他要求弟子每天檢查,所傳授的知識復習了沒有,在他的影響下,弟子們很重視復習。曾參就把是否復習作為每天反省的三方面內容之一,子夏則說:“月無忘其所能”,各人的學習安排雖有不同,但重視復習卻是一致的。
孔丘提倡學習知識面要廣泛,并且強調要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深入進行思考,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在論述學與思關系時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只是讀書記誦一些知識,而不通過思考加以消化,這只能是抽象的理解,抓不住事物要領,分不清是非,如果光是左思右想,而不通過讀書學習以吸收實際知識,那也會心中疑惑,不能解決問題。單純的學或單純的思,都存在片面性。在學習過程中,必先掌握豐富的知識材料作為依據(jù),才可能憑借這些材料進行有效的思考,因此,在學與思兩者關系中,學習居先,它是基礎,是主要方面。在有了知識材料的條件下,需要進一步思考,才能使認識深入和提高,抓住事物的本質。學習和思考兩者不宜偏廢,應當結合起來,這種見解符合人的認識規(guī)律,已初步揭示學習和思考的辨證關系。
教師根據(jù)學思結合的要求,不僅要鼓勵學生努力學知識,而且還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思維能力,對所學習的事物,要多問幾個為什么,要弄清事實和形成這種事實的原因,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如學禮,要知道三代禮制的實際規(guī)定,還要知道禮制發(fā)展變化的原因,對夏商周進行歷史比較,找出共同點和差異點,這樣去思考問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孔丘還強調學習知識要“學以致用”,要將學到的知識用于社會實踐之中。如學《詩》,不僅要學懂記牢,還要能實際應用在政治上、社交上,如果不能應用,學得再多也沒有意義。學習道德也一樣,知道社會道德規(guī)范,就要“篤行之”,體現(xiàn)于生活實踐中,如當仁不讓、聞義能徒、擇善而從、知過能改等等便都是積極的行動,把自己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統(tǒng)一起來,這才是孔丘所要求的躬行君子。他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夸夸其談而言行脫節(jié)是可恥的事,他要求學生們說話謹慎一些,做事則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應當更重視行動。
學習是為社會實踐服務的,能夠行,也就證明已有學。他的弟子子夏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里體現(xiàn)的就是能夠行等于已有學的觀點。從學與行的關系來看,學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行才是最終目的,行比學更重要。
由學而思而行,這就是孔丘所探究和總結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教育過程,與人的一般認識過程基本符合。這一思想對后來的教學理論、教學實踐產生深遠影響。《中庸》把學習過程分為學、問、思、辨、行五個階段,顯然是繼承孔丘學、思、行結合的思想并加以發(fā)展的。
學習知識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學習知識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深化。他主張對學習過的知識要時常復習、練習,才能牢固掌握,曾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他要求弟子每天檢查,所傳授的知識復習了沒有,在他的影響下,弟子們很重視復習。曾參就把是否復習作為每天反省的三方面內容之一,子夏則說:“月無忘其所能”,各人的學習安排雖有不同,但重視復習卻是一致的。
孔丘提倡學習知識面要廣泛,并且強調要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深入進行思考,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在論述學與思關系時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只是讀書記誦一些知識,而不通過思考加以消化,這只能是抽象的理解,抓不住事物要領,分不清是非,如果光是左思右想,而不通過讀書學習以吸收實際知識,那也會心中疑惑,不能解決問題。單純的學或單純的思,都存在片面性。在學習過程中,必先掌握豐富的知識材料作為依據(jù),才可能憑借這些材料進行有效的思考,因此,在學與思兩者關系中,學習居先,它是基礎,是主要方面。在有了知識材料的條件下,需要進一步思考,才能使認識深入和提高,抓住事物的本質。學習和思考兩者不宜偏廢,應當結合起來,這種見解符合人的認識規(guī)律,已初步揭示學習和思考的辨證關系。
教師根據(jù)學思結合的要求,不僅要鼓勵學生努力學知識,而且還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思維能力,對所學習的事物,要多問幾個為什么,要弄清事實和形成這種事實的原因,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如學禮,要知道三代禮制的實際規(guī)定,還要知道禮制發(fā)展變化的原因,對夏商周進行歷史比較,找出共同點和差異點,這樣去思考問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孔丘還強調學習知識要“學以致用”,要將學到的知識用于社會實踐之中。如學《詩》,不僅要學懂記牢,還要能實際應用在政治上、社交上,如果不能應用,學得再多也沒有意義。學習道德也一樣,知道社會道德規(guī)范,就要“篤行之”,體現(xiàn)于生活實踐中,如當仁不讓、聞義能徒、擇善而從、知過能改等等便都是積極的行動,把自己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統(tǒng)一起來,這才是孔丘所要求的躬行君子。他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夸夸其談而言行脫節(jié)是可恥的事,他要求學生們說話謹慎一些,做事則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應當更重視行動。
學習是為社會實踐服務的,能夠行,也就證明已有學。他的弟子子夏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里體現(xiàn)的就是能夠行等于已有學的觀點。從學與行的關系來看,學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行才是最終目的,行比學更重要。
由學而思而行,這就是孔丘所探究和總結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教育過程,與人的一般認識過程基本符合。這一思想對后來的教學理論、教學實踐產生深遠影響。《中庸》把學習過程分為學、問、思、辨、行五個階段,顯然是繼承孔丘學、思、行結合的思想并加以發(fā)展的。
上一篇:孔丘認為 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
下一篇:啟發(fā)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