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生平的教育活動 朱熹教育思想
國學教育 由土鳳凰供稿
朱熹一生主要是從事學術研究和教育活動。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繼承和發(fā)展了二程學說,成為南宋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時,他又是一位大教育家,畢生講學活動不斷。他曾長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授徒講學。紹熙二年(1191年),他由崇安遷居建陽考亭,建“竹林精舍”,聚徒講學。紹熙五年(1194年),由于學生人數(shù)增多,他擴建精舍,并改名為“滄洲精舍”,表示“永棄人間事,吾道付滄洲”的志向。即使在為官從政期間,他每到一地,也不忘設學育才,并親自講學。他在任同安縣主簿時,從選擇俊秀之民為學生,訪求名士為教師,親自講授圣賢修己治人之道這三個方面整頓縣學,取得了顯著成效。在知南康軍時,主持修復白鹿洞書院,直接參與書院的組織管理,派人四處搜尋、購置圖書典籍,親臨講學,而且還親自擬訂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成為南宋以后書院和各地方官學共同遵守的學規(guī)。在知漳州時,仍“時詣學校訓誘諸生”。知潭州時,除熱心提倡州、縣學外,他又主持修復岳麓書院,親自規(guī)制擘畫,擴建校舍,增加學田,還利用晚上從政之暇,親臨書院,教誨諸生。
朱熹一生還編撰了多種教材。例如,他與呂祖謙在淳熙二年(1175年)合作編成的《近思錄》一書,精選了周敦頤、張載、二程的語錄622條,分成14卷,是學習理學的重要入門書。又如,他于淳熙十四年編成的《小學》一書,輯錄了“古圣先賢”的言行,共6卷,分內(nèi)、外兩篇。內(nèi)篇四:《立教》、《明倫》、《敬身》、《稽古》,外篇二:《嘉言》、《善行》,是中國封建時代頗有影響的蒙學教材,當然影響最深廣、最重要的是《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或《四書》),包括《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和《孟子集注》。其中《論語集注》和《孟子集注》于淳熙四年編成,《大學章句》和《中庸章句》早已撰成,直至淳熙十六年才改定。朱熹知漳州時,于紹熙元年(1190年)首次刊刻?!端臅分?,從此確立。《四書集注》刊印之后,不久就風行天下。元朝皇慶二年(1313年),規(guī)定科舉考試以《四書集注》取士,從此,《四書集注》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和各級學習必讀的教科書,其他位甚至高于《五經(jīng)》,影響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教育長達數(shù)百年之久。
朱熹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的學生多達幾千人。其中有名可查者即有378人。他的著述好漢,除《資治通鑒綱目》、《伊洛淵源錄》、《四書集注》等20多種專著外,有《朱文公文集》、《續(xù)集》、《別集》,三種共計121卷,《朱子語類》140卷。主要教育著作有《大學章句序》、《白鹿洞書院揭示》、《學校貢舉私議》、《讀書之要》、《童蒙須知》等。
朱熹一生還編撰了多種教材。例如,他與呂祖謙在淳熙二年(1175年)合作編成的《近思錄》一書,精選了周敦頤、張載、二程的語錄622條,分成14卷,是學習理學的重要入門書。又如,他于淳熙十四年編成的《小學》一書,輯錄了“古圣先賢”的言行,共6卷,分內(nèi)、外兩篇。內(nèi)篇四:《立教》、《明倫》、《敬身》、《稽古》,外篇二:《嘉言》、《善行》,是中國封建時代頗有影響的蒙學教材,當然影響最深廣、最重要的是《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或《四書》),包括《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和《孟子集注》。其中《論語集注》和《孟子集注》于淳熙四年編成,《大學章句》和《中庸章句》早已撰成,直至淳熙十六年才改定。朱熹知漳州時,于紹熙元年(1190年)首次刊刻?!端臅分?,從此確立。《四書集注》刊印之后,不久就風行天下。元朝皇慶二年(1313年),規(guī)定科舉考試以《四書集注》取士,從此,《四書集注》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和各級學習必讀的教科書,其他位甚至高于《五經(jīng)》,影響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教育長達數(shù)百年之久。
朱熹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的學生多達幾千人。其中有名可查者即有378人。他的著述好漢,除《資治通鑒綱目》、《伊洛淵源錄》、《四書集注》等20多種專著外,有《朱文公文集》、《續(xù)集》、《別集》,三種共計121卷,《朱子語類》140卷。主要教育著作有《大學章句序》、《白鹿洞書院揭示》、《學校貢舉私議》、《讀書之要》、《童蒙須知》等。
上一篇:朱熹論讀書方法
下一篇:朱熹論“小學”和“大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