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和湖泊概況教學設計 初中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 由土鳳凰供稿教案示例1
——“河流和湖泊概況”
【教學重點】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形成探究學習的方法,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學準備】
自制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大屏幕出示一些我國河流和湖泊的圖片)
師:你們知道畫面展現(xiàn)的是我國的哪些河流和湖泊嗎?除了這些河湖外,你還知道我國有哪些河流和湖泊?
生:交流討論并舉例說出我國的一些河流和湖泊。
教學新課 一、眾多的河湖
師:同學們講的很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一下我國的河流和湖泊。請同學們看大屏幕上的《中國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圖,除以上大家說的河湖外,我國還有哪些河湖?
生:淮河、海河、珠江、京杭運河 、塔里木河……鄱陽湖、太湖……
師:從你們的回答可以看出,我國的河湖眾多,河流就像大地的動脈源遠流長,湖泊就像一顆顆明珠鑲嵌在祖國的大地上。還有許多人工開鑿的河流,例如京航運河、靈渠等。
(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材料《京航運河》)
同學們繼續(xù)看大屏幕,這幾幅圖片說明河流和湖泊和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
生:灌溉、航運、旅游……,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一些災害。
師:對。這些大江、大河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收益,同時也給我們帶來災害。那么,這些河流大部分注入哪個大洋呢它們的流向有什么特點?為什么?
生:大部分河流注入太平洋,只有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瀾滄江、怒江等注入印度洋,塔里木河沒有注入大洋;大部分河流自西向東流,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的地勢西高東低。
師生小結:(電腦演示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圖)我們把注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外流河,所在的區(qū)域稱為外流區(qū),沒有流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內流河,所在的區(qū)域稱為內流區(qū)。位于內流區(qū)的湖泊稱為內流湖,例如:青海湖,內流湖基本上是咸水湖,位于外流區(qū)的湖泊稱為外流湖,外流湖是淡水湖,例如:鄱陽湖。
師:如果把整個流域面積分三份的話,內外流區(qū)的面積大約各占幾份?為什么我國的河流大多分布在東南部的外流區(qū)內?它們的分界線大致與那一條等降雨量線一致?
生:外流區(qū)約占2/3,內流區(qū)約占1/3,因外流區(qū)降水充沛,內流區(qū)降水稀少。它們的分界線大致與400mm等降雨量線一致,也是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的分界線。
師生小結:并出示我國的內外流區(qū)面積比較以及內外流河水量的比較,在非季風區(qū)內降水稀少,氣候干旱,河水的補給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水量小、流程短,為內流河。季風區(qū)內,降水多,河水補給靠大氣降水,水量大,地勢向海洋傾斜,多外流河。(同時,出示塔里木河上干枯河道上生長的胡楊林的圖片,以及松花江流域上大面積的茂密的森林,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
師:為了驗證同學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同學們分析問題的能力,為大家設置了以下活動。
活動一:出示帶有空白圖例的我國內外流區(qū)的示意圖
要求:
(1)給圖中的空白圖例分別涂上不同的顏色。
(2)判斷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的分布范圍,并根據顏色進行填涂。
活動二:比較我國的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河流 |
水文站 |
年徑流量 |
汛期 |
|
億立方米 |
起止月 |
徑流量/億立方米 |
||
松花江 |
佳木斯 |
717.7 |
7~9 |
375.0 |
渭河 |
咸陽 |
29.83 |
7~9 |
8.72 |
湘江 |
湘潭 |
684 |
3~8 |
526.2 |
西江 |
梧州 |
2290 |
4~10 |
203.8 |
從北到南,河流汛期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有什么不同?汛期長短有什么變化?
以黃河花園口站和西江梧州站為例,說一說這兩條河流流量年內變化有什么不同?這種變化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可能會有什么影響?
師:(課堂小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河流受氣候和地形兩大因素的影響,大多分布在東
南部的外流區(qū),大部分注入太平洋,這里的河流多而且長,夏季容易形成汛期。而且越往南河流的流量越大,汛期越長。西北內陸河流較少,一些地方為無流區(qū)。這里的河流水源不豐,沿途多沙漠、戈壁,蒸發(fā)和滲漏嚴重,很多河道成為季節(jié)性河道。例如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河,河水主要來自昆侖山、天山等的高山冰雪融水。每年7~9月是汛期,10月以后,水量大減。近年來沿途灌溉用水增多,使中下游河道斷流的情況更加嚴重。(電腦展示塔里木河的河道情況及河道上生長的胡楊林)
師:請同學們欣賞我國河流和湖泊的風光。
注:部分圖片參閱沙區(qū)資源庫網
【點評】
對內流區(qū)外流區(qū)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的講解比較透徹,并且將知識點滲透在學生活動中,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符合課程改革的方向。
上一篇:氣候多樣 季風顯著教學設計
下一篇:土地資源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