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遺囑 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 由優(yōu)爾供稿族長刁難
民國時,豫北有個叫“響水溝”的地方。聽到這名字,也許你以為這里水源充足,其實根本就不是這么回事兒。這兒有條溝倒是不假,可溝里到處都是碎石頭,有時候風(fēng)大,把碎石頭刮得呼啦啦亂滾,就像是水流動的聲音,這才有了響水溝的名字。
距離響水溝不遠的一塊平地上,住著幾十戶人家,村名自然也就叫響水溝村了。且說這天,響水溝村來了一家四口,夫妻倆領(lǐng)著倆半大小子,看他們的模樣,穿得破破爛爛,估計是逃荒要飯來的。他們跟村里的族長打過招呼后,就在村頭的一間破廟里住了下來。
這家的男人叫張先,是個鐵匠。他每天給附近幾個村里的人家修補農(nóng)具,順便打制點生活用具,用賺來的錢買糧食,可時間一長,單憑這點收入度日太難了。
張先再次找到族長,想讓族長給自己找一塊空地,一家就打算在這兒落戶了。族長一聽,捻著胡須說:“大男人張一回嘴求人不容易,這樣吧,村南有條響水溝,別看是溝,卻從來沒見過水,地勢也平坦,有個十幾畝光景,就給你一家算了。”
張先一聽,連忙跪下來給族長磕頭,然后領(lǐng)著一家人去了響水溝,可到那兒一看,不覺傻了眼,溝里到處都是碎石頭,根本就沒法種莊稼。
兒子張大寶一看,氣呼呼地說:“爹,那老家伙這是戲弄你呢!”
張先沒有答言,他到了溝里,前前后后轉(zhuǎn)了一圈兒,蹲下身子把地上的碎石頭扒拉開,又拿過鍬鎬,往下面挖了起來。挖了一尺多深,他把鍬鎬放在一邊,堅定地說:“這塊地行。”
從這天起,張先除了干鐵匠活兒,就領(lǐng)著兩個兒子侍弄響水溝里的地。他們先從一頭挖起,挖一尺來深,下面就露出黑色的泥土來。把泥土翻上來,碎石頭翻下去,翻了整整一個冬天,鍬鎬用壞了十幾把,手裂開了一條條口子,總算把響水溝里的地給翻完了。再看這塊地,哪里還有碎石頭的蹤影,黑色的泥土閃著光亮,整個一塊肥田啊!
臨終遺囑
到了來年春播前,張先又一次找到了族長,向族長借種子,許諾秋收后十倍償還。族長一聽,以為他在說胡話,張先卻認真地說:“我說的都是實話,我以性命擔(dān)保。”
族長思慮半天,才借給他兩百斤玉米種子,并立下字據(jù),等秋天收獲后,歸還兩千斤玉米。拿到玉米種子后,張先就領(lǐng)著兩個兒子把玉米種子搬到了響水溝的那塊地邊,準備播種。為了讓種子好發(fā)芽,他們從遠處挑來水,一窯一窯地澆,忙活了半個多月,才算把玉米種子種完。
地種完后,張先并沒有閑著,馬上又領(lǐng)著兩個兒子干起了另外一樣大活兒。啥大活兒呢?別看張先是個鐵匠,平日里對種莊稼的活兒也相當精通,他深知“莊稼一枝花,肥水來當家”的道理,肥要是不到位,無非是產(chǎn)量低點,要是缺了水,那就要絕收了。響水溝前前后后的情況他早就摸透了,距離這兒三里,有一眼泉水,因為地勢險峻,村里人吃水也不往那兒去,如果修一條渠,把泉水引到響水溝這邊,再整個蓄水池,把這十幾畝變成水澆地一點兒也不費力。
張先把自己的想法跟家人一說,家里人都表示了反對,為啥?就憑他們爺仨的力量,修一條渠簡直就是笑話!張先卻說:“事在人為,再說咱又不是修又大又寬的引水渠,我看成。”
張先是家里的主心骨,他決定了的事情,其他人就是反對,也得跟著走。他推掉了鐵匠的活計,在響水溝那塊地旁邊搭了兩間窩棚,把家搬了過去。為了生計,他向村里的富戶借了糧食,許諾借一還十。就這樣,爺仨開始了鑿渠。
地里的莊稼一天天長起來,引水渠也一天天地變長。等到玉米開始揚花的時候,引水渠竟然只剩下蓄水池這最后一道工序。張先考慮到蓄水池的水放滿后,如果沒地方排,地就會遭殃,他又往下面修了一截渠,蓄水池的水滿了,就會接著往下流,一直流到下面的河里。
渠鑿好了,望著泉水源源不斷而來,張先流下了眼淚,他知道,頭一年,響水溝的這塊地就能讓他們一家吃喝不愁。
誰知當天晚上,張先就病倒了,吃了幾服藥也沒見好轉(zhuǎn),眼看著就不行了,他把兩個兒子叫到跟前,叮囑了兩件事:糧食一打下來,先把欠糧一兩不少地還給人家;引水渠中間再修個蓄水池。
兒子張大寶聽完,頭一件事還行,欠賬還錢天經(jīng)地義,第二件修蓄水池就不理解了。他剛想問啥原因,就見張先頭一歪,離開了人世。
善有善報
安葬完張先,地里的莊稼到了最需要水的時候了,張大寶兄弟倆開始從蓄水池里挑水澆地。蓄水池就在地頭,距離近,一天能澆不少。這邊澆,那邊泉水源源不斷地流,就是把蓄水池里的水差不多用盡了,過一個晚上,第二天又是大半池子。
這天一早,張大寶兄弟倆拎著水桶到了蓄水池邊,一看傻眼了,池里根本就沒多少水。他們腦瓜一轉(zhuǎn),馬上就知道咋回事了,肯定是有人從中間扒開了引水渠?,F(xiàn)在家家戶戶的田地都需要水,村里人挑水澆地要跑的路不近,眼看著張大寶家這么方便,眼紅著哩。兄弟倆順著引水渠一找,果然有一處被人扒開了,下面還弄了個簡單的蓄水池,那里面是滿滿登登的水。
兄弟倆把豁口補好,張大寶氣呼呼地站在那兒,跳著腳沖著下面罵起來。弟弟張二寶好容易才勸住了他,兄弟倆一商議,決定一人挑水澆地,一人看護引水渠。
可是,兄弟倆在明處,人家在暗處,這邊巡視過了,剛走沒多大一會兒,引水渠就又被扒開了。兄弟倆地沒澆多少,還累得筋疲力盡。
這天晚上,兄弟倆坐在一塊兒商議咋辦。張大寶說:“地不澆,也得把偷扒咱引水渠的人找出來。當初咱爺仨鑿渠,村里沒一個人肯搭把手,咱爺們兒鑿好了,他們倒來吃現(xiàn)成的,這哪行!”
張二寶想了想,說:“咱爹臨死前說過,讓咱們在中間再修個蓄水池,哥你還記得不?”
張大寶把眼一瞪說:“咱爹那是糊涂了!白白修個水池讓他們用,我有那么傻?”
張二寶說:“哥,咱堵也堵不住,擋也擋不了。咱爹經(jīng)的事兒多,說不定這法子管用哩。”
張大寶說什么也不愿意,最后張二寶說:“要不這樣,咱跟村里人商量好,新的蓄水池咱合伙修,水一半流到那里,另一半流到咱地頭那蓄水池里。”
張大寶這才點頭同意。兄弟倆把想法跟村里人一說,沒想到很多人都同意。才半天的工夫,蓄水池就修好了,張大寶兄弟倆親手扒開水渠,在有缺口的那段渠中間放了一塊方石,水一半流到新修的蓄水池里,另一半接著往下流,一直流到他們地頭的蓄水池里。這么一來,再也沒有人偷扒水渠了。
秋收之后,兄弟倆挑著糧食去還借糧。族長一見,說:“就沖你哥倆能親自扒渠放水,這借糧就不能要,但不要又辱沒你們,借多少就還多少算了,其他家我都交代過了,多一兩都不要!”兄弟倆好說歹說,族長就是不同意。兄弟倆眼含熱淚,這才聽從了族長。
還完借糧后,族長邀兄弟倆到家里吃飯。飯桌前,兄弟倆把父親臨終前的交代講了一遍。族長一聽,蹺起大拇指說:“你爹啊,看得遠,真是高燈照遠亮啊!”
從此以后,村里人給張先父子修的那條引水渠起名為張氏渠,蓄水池自然就叫張氏池了。張氏徹底融入了響水溝村,后來成為村里非常有威望的大戶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