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公祠與杜公村 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 由優(yōu)爾供稿徽縣栗川鄉(xiāng)有個杜公村,過去這里有一座建筑規(guī)模較大的“杜公祠”。祠內(nèi)供奉的“杜公”,就是被歷代文人尊為“詩圣”的唐代詩人杜甫。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是震撼唐王朝統(tǒng)治的“安史之亂”爆發(fā)后的第五個年頭。當(dāng)時身任華州(陜西華縣)司功參軍的杜甫,不愿在他的上司郭御史面前摧眉折腰,于是立秋以后,便毅然棄官,攜妻帶子,和千萬難民一起,開始了“萬里饑驅(qū)”的流亡生活。
杜甫一家七口先輾轉(zhuǎn)到了秦州(今甘肅天水),在秦州住了不到四個月,生活困苦不堪,于是又流落到了同谷(今甘肅成縣),一家的生活更加陷入了絕境。
這時,杜甫想起了名聞隴右的福地——栗亭,何不到那里去呢?說不定到栗亭去才有全家人的活路。
栗亭在當(dāng)時只不過是同谷縣所轄的一個小鎮(zhèn)。這里山川秀麗,物產(chǎn)豐饒,地肥水美,民風(fēng)淳樸;更有橫川水、栗川河交匯于此,堪稱魚米之鄉(xiāng)。
杜甫一家來到栗亭,正為無處落腳而發(fā)愁的時候,卻意外地遇到一個養(yǎng)獼猴的老人,全家人才總算有了歇息的地方。交談之下,才知老人也是河南鞏縣人,三年前,為避安史之亂而背井離鄉(xiāng)。逃亡途中,老伴不幸病逝溝壑,長子被叛軍沖散走失,老人只好和次子一路耍猴賣藝、沿路乞討,來到同谷栗亭謀生。誰知禍從天降,前不久,次子又被縣衙強行抓去戍守京城,現(xiàn)在只有老人獨自空守柴門,生活甚為凄苦。當(dāng)?shù)厝艘娝起B(yǎng)獼猴,都叫他為“徂公”。異域遇老鄉(xiāng),自然分外熱情。老人幾乎拿出了家中全部的食物:薯干、蘿卜干、酸白菜;又特意向鄉(xiāng)紳借來幾斤栗亭大米,做成香噴噴的大米飯,拿出珍藏的栗亭侯家壩燒鍋產(chǎn)的陳年徽酒,和杜甫一家邊吃邊敘鄉(xiāng)情。杜甫的弟弟、兒子、女兒在逃難中第一次吃上如此“豐盛”的飯菜,也顧不上多少禮節(jié)謙讓,不一會兒便風(fēng)卷殘云,碗空碟盡了。杜甫和老人把酒促膝相談,說到各自的不幸遭遇,禁不住淚濕青衫。話長夜短,不覺已是夜半三更,妻兒已倒臥在草鋪中睡熟了,杜甫還是意猶未盡。
第二天清晨,杜甫起床后,見老人腰系麻繩,手拿長柄鐵鏟,正欲出門。杜甫忙問老人到那里去,老人言說要上木皮嶺去拾橡栗、挖山芋,用以充饑。杜甫說:“我們一塊兒上山吧!說不定還能挖點藥材呢!”老人遲疑了一下,就和杜甫走出了柴門。
木皮嶺被大雪裹得嚴(yán)嚴(yán)實實,一切植物都被淹沒在山雪之中,本來干枯的山芋苗就更難找了。兩人在幾個山坳里轉(zhuǎn)了老半天,也沒采到一點山芋和藥材。眼看沒有指望,天氣又陰沉沉地飄起雪花來,只好空手下山,一路上誰也沒說一句話。
以后一連幾天,杜甫都和老人一塊進(jìn)山。這里山高風(fēng)急,異常寒冷,杜甫穿著單布衫,手腳都凍裂了,為了生活也只好咬牙忍受。偶爾挖得一點山芋,采到一些橡栗野果,但終久不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兒女們經(jīng)常餓得哭喊不止,楊氏夫人也只有暗暗地流淚。幸好杜甫精于岐黃醫(yī)道,早年在長安就賣過藥,半年前在秦州采集的一些藥材,都帶在身邊。鄉(xiāng)親們有患頭痛腦熱,腰腿疼痛的都紛紛找他診治。杜甫給人看病從不收錢,鄉(xiāng)親們過意不去,不時送點粗米、薯干、菜蔬之類的食物表達(dá)他們的心意。盡管杜甫一家得到鄰里的不斷接濟,但生活仍處于貧困凍餒之中。有時他輾轉(zhuǎn)反側(cè),徹夜難眠。他想,自己凍餓而死于溝壑,被人恥笑倒沒什么,只是膝下尚未成人的小兒女怎么辦呢?栗亭雖好,畢竟不是久留之地啊!還是到成都去,那里地處西南,地大物博,況且還有一些親朋好友,投奔他們可能更容易得到生活上的實際幫助,使全家人得以擺脫困境。
當(dāng)晚,在昏暗的油燈下,杜甫向徂公說明了自己的想法。老人見杜甫去意已定,也不再挽留,便起身從墻上取下盛滿徽酒的酒葫蘆,雙手遞與杜甫說:“此去成都,千里蜀道,一路上風(fēng)寒露冷,帶上它壯膽御寒,消除勞累,也是我老漢的一片心意。”杜甫強忍心中的悲痛,緊緊抓住老人的手:“承蒙老人家扶危濟困,杜甫將永世銘懷,誠望多加保重,待到平定胡虜,河清海晏之時,我必定前來看望你老人家!”接著轉(zhuǎn)身從行囊中取出《栗亭十韻》詩稿交與徂公,分外感傷地說:“想我杜甫乃一介儒生,半世窮困潦倒,身無長物,唯詩歌是為家傳之事,臨別無以相贈,就用它作個紀(jì)念吧。”老人接過詩稿,緊緊把它貼在胸口上。
十二月一日凌晨,天剛泛白,杜甫一家便打好行裝,準(zhǔn)備啟程。鄉(xiāng)親們聽說杜甫一家要離開栗亭,前往成都,紛紛前來送行。有的送來幾斤炒面,有的送上一些山芋干,也有送徽酒和崖蜜的。杜甫推托不過,只好一一收下,再三表示謝意。
徂公送別杜甫回到家里,乍覺屋內(nèi)空空蕩蕩,悵然如有所失。杜甫一家寓居他家的日子里,生活雖然清苦,但畢竟可以相對而坐,談?wù)摴沤?,也算是苦中作樂,別有情趣。現(xiàn)在人去屋空,老人倍感孤單,不禁長吁短嘆。這時,他拿起杜甫相贈的《栗亭十韻》詩稿,恭恭敬敬地將詩稿貼在堂屋正墻上,看著它直發(fā)呆,好像杜甫仍住在他家一般。
杜甫給徂公贈詩的消息一經(jīng)傳開,人們紛紛觀瞻、傳抄,—時廣為流傳,讀書之人更是奉為楷模??上в捎趹?zhàn)亂頻頻,《栗亭十韻》至晚唐竟佚失無傳,這實在是一件憾事!
數(shù)年后,徂公身患重病,臨終時,他囑托鄉(xiāng)鄰把他的兩間茅屋作為供奉杜甫的祠堂。他的遺愿很快得到當(dāng)?shù)厥考澓袜l(xiāng)親們的支持,人們踴躍捐款捐資,不多日子,一座雕梁畫棟、氣勢宏偉的祠堂就建成了。祠堂四周植種了翠柏青竹,黃菊紅梅,寄托著人們對詩圣杜甫的懷念之情。而這座杜公祠恰好面對著云遮霧掩、莽莽蒼蒼的木皮嶺,更使人產(chǎn)生無窮的遐想。
物換星移,乾旋坤轉(zhuǎn),人世間風(fēng)雨滄桑;春去秋來,栗亭杜公祠幾經(jīng)興廢,現(xiàn)在已成了農(nóng)人的房舍。但古樹、古碑猶存;更讓人欣慰的是,當(dāng)年杜甫居住過的村莊依然以“杜公”為名,赫然標(biāo)在徽縣區(qū)劃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