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的閱讀方法_古詩詞閱讀 古詩詞
古詩詞 由優(yōu)爾供稿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能受苦乃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敬君子方顯有德,怕小人不算無能,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欲進步需思退步,以下就是9252兒童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詞的閱讀方法,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幫到大家。
古詩詞的閱讀方法
近年來,古詩閱讀鑒賞題目已成為一種不可爭議的形式出現(xiàn)在各地的高考試卷中,而且還不斷地增加詩歌類型,難度好的所增加,分值也較以前所增加。在此就本人的教學(xué)實踐談一些有關(guān)古詩閱讀鑒賞的方法。
我將古詩閱讀鑒賞的過程歸納為“四三二一”即四讀,三勾畫,二分析,一解答。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一切鑒賞和評價的基礎(chǔ),讀什么,怎么讀,也就成為其中最重要的問題。解決了這些問題,古詩的鑒賞也就降低了很大的難度。讀古詩相關(guān)的信息,對于我們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感情及藝術(shù)特色都有很大的幫助。
首先,讀標(biāo)題。標(biāo)題有時是詩歌的眼睛,即常說的“詩眼”,通過讀標(biāo)題與詩歌主題,內(nèi)容等有關(guān)的信息。
1、讀標(biāo)題知寫作對象和內(nèi)容。詩歌的標(biāo)題已經(jīng)將該詩的寫作對象和主要內(nèi)容都表現(xiàn)出來,一讀便知。
如:全國高考題詩歌鑒賞
《雨后池上》劉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
東風(fēng)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通過標(biāo)題我們可以知道文章的對象是“池上”,而且的一個修飾語“雨后”,就可以知道這首詩將會通過雨后池上景物的描繪來抒發(fā)情感。讀完全詩確實如此。
又如:
《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陸游
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guān)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通過標(biāo)題我們可知文章寫作的內(nèi)容是通過夢境寫與師伯渾的感情,讀罷全詩差不多就是這內(nèi)容
詩詞閱讀方法
三、積累不同的詩作題材
就詩作題材內(nèi)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征戰(zhàn))詩等。
1、寫景詩:寫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襯托的寫法描繪山川美景,抒寫熱愛祖國河山之情,或抒閑適情調(diào),表達自己的高潔品格。
2、詠懷詩:敘事抒懷,通過具體的事件的敘寫來抒寫胸臆,抒寫個人的恨別、懷遠(yuǎn)、思鄉(xiāng)、離愁、感時等情懷的作品。
3、詠史詩:詩人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詠嘆,一般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頌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4、詠物詩:主要特點是托物言志。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寶貴、楊花有飄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內(nèi)涵。
5、山水田園詩: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fēng)景,東晉的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chuàng)者,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等。
6、邊塞詩:描寫邊塞生活與民族矛盾,這類詩成就最高明的是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等。
四、掌握常用的典故和慣用意象
古詩常用典故,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nèi)容的豐富__,增加表達的生動__和含蓄__,可收到言簡意賅、耐人尋味的效果。平時接觸過后有常識的一定要盡可能多掌握。如“武陵人”、“爛柯人等。古詩中的一些慣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別詩中常用“柳”、“月”等意象,抒愁寫恨的常用“流水”、“春雨”等意象,表達思念的常用“雁”、“紅豆”等,表現(xiàn)志節(jié)的常用“竹”、“蘭”,“梅”、“菊”等。
閱讀手法
⑥移情。 移情就是將人的情感轉(zhuǎn)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
比如杜牧的“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詩人沒有說怎樣惜別,卻把這種感情轉(zhuǎn)移到蠟燭身上,蠟燭無情,尚且替人垂淚,何況人乎?《揚州慢》也有“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之句,喬木尚且厭惡戰(zhàn)爭,何況揚州百姓呢?
⑦抑揚。 指欲抑先揚或欲揚先抑。
比如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人采用欲抑先揚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上翠摟”,后面才寫她忽見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畫出少婦情緒的微妙變化,表現(xiàn)出她的感傷和哀怨。
⑧對比。 對比的目的是為了突出詩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請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上闋寫去年元夜時的幸福歡樂,下闋寫今年元夜時的苦悶傷感,對比鮮明,突出景物依舊而人事已非的悲傷情懷。
古人十分注重修辭手法的運用。
采用比喻、比擬、象征、起興等手法使描寫的事物更為形象生動;
采用夸張、偏語、襯托、對比、婉曲、設(shè)問、反問等手法來突出詩的主旨;
采用通感、借代、雙關(guān)、疊字、對偶、反復(fù)等手法使詩中字句更為精巧。
需要解釋一下,偏語是指有意偏離實際,看似乖謬,實則情感至真至純,給人以美感。
比如唐代李益的《江南曲》中“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人。”閨中少婦故意說偏激的話,從側(cè)面曲折地表露出她那焦急等待而無人相告的苦情。
婉曲就是婉轉(zhuǎn)曲折,用暗示、烘托的方法來表達意思。唐代宋之問的《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fù)歷春。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敘述了詩人被貶嶺南逃回故鄉(xiāng)時,擔(dān)心家人受到連累,生怕打聽到壞消息時的不安心理,但又不便明說這層意思,只好婉轉(zhuǎn)曲折地說:“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他那又喜又懼的矛盾感情以及對親人的無限掛念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深切感人。
要想全面透徹地了解詩意,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古文修養(yǎng),了解詞類活用、特殊的句式等等;需要關(guān)注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論事;還要重視標(biāo)題和注釋,這對理解詩歌主旨有一定的幫助;對每首詩,應(yīng)盡量做到“熟讀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