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代建筑知識有哪些 歷史知識
歷史知識 由優(yōu)爾供稿古建筑之美,在于它承載的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特色,承載的是碧瓦朱檐間亙古流傳的故事,還承載了中華千百年的歷史文化。下面是9252兒童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代建筑知識有哪些,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中國古建筑知識
中 國 古 建 筑
中國古建從陜西半坡遺址發(fā)掘的方形及圓形淺穴式房屋發(fā)展看,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
現(xiàn)存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xiàn)存最高的木結(jié)構建筑;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建筑衍生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guī)模建筑群。
至于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chǎn)中的一顆明珠。
這一系列現(xiàn)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統(tǒng),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 建 筑—屋 頂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
《詩經(jīng)》里就有“作廟翼翼”之句,說明三千年前的詩人就已經(jīng)在詩中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
到了漢朝,后世的五種基本屋頂式樣——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墻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墻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頂”就已經(jīng)具備了。
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jié)構的特點,創(chuàng)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yōu)美的曲線。
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shù)牡耧棧芸诘耐咭布右匝b飾性的處理。
脊獸是中國古建筑屋頂?shù)奈菁股纤卜诺墨F件。它們按類別分為“仙人”、跑獸、垂獸及吞脊獸——合稱“脊獸”。
宋代以后,開始大量采用琉璃瓦,高級建筑多用琉璃瓦,其功能較初是為了保護木栓和鐵釘,防止漏水和生銹,對脊的連接部起固定和支撐作用。
脊獸則由瓦制成,其中正脊上安放吻獸或望獸,垂脊上安放垂獸,戧脊(qiàng jǐ)上安放戧獸,另在屋脊邊緣處安放仙人走獸。后來脊獸發(fā)展出了裝飾功能,并有嚴格的等級意義,不同等級的建筑所安放的脊獸數(shù)量和形式都有嚴格限制。
后來又陸續(xù)出現(xiàn)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筑在運用屋頂形式創(chuàng)造建筑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jīng)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古 建 筑—斗 栱
斗栱,又作斗拱,別稱斗科、欂櫨(bó lú),是中國木構架建筑結(jié)構的關鍵性部件,在橫粱和立柱之間挑出以承重,將屋檐的荷載經(jīng)斗栱傳遞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裝飾作用,是中國古典建筑顯著特征之一。
斗拱,是漢族建筑上特有的構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翹、昂組成。是較大建筑物的柱與屋頂間之過渡部份。
其功用在于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將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間接的先納至額枋上再轉(zhuǎn)到柱上。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帶紀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斗栱在中國古建筑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個方面:
1、它位于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通過斗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基礎,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
2、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層的桁檀挑出一定距離,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遠,造形更加優(yōu)美、壯觀。
后來的斗拱逐漸變?yōu)檠b飾(后來采用磚墻,出檐變近許多,作用減少),也是區(qū)別建筑等級的標志。越高貴的建筑斗拱越復雜、繁華。
3、它構造精巧,造形美觀,如盆景,似花籃,又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
4、榫卯(sǔn mǎo)結(jié)合是抗震的關鍵。這種結(jié)構和現(xiàn)代梁柱框架結(jié)構極為類似。
構架的節(jié)點不是剛接,這就保證了建筑物的剛度協(xié)調(diào)。遇有強烈地震時,采用榫卯結(jié)合的空間結(jié)構雖會“松動”卻不致“散架”,消耗地震傳來的能量,使整個房屋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
斗拱是榫卯結(jié)合的一種標準構件,是力傳遞的中介。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斗拱是建筑裝飾物,而研究證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勻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穩(wěn)定作用。
古 建 筑—門
中國古代建筑的門,在不同的地域、地區(qū)有著不同的特點和風格,門的式樣、造型、風格各異。
門是人們居住的室內(nèi)與外界的出入口,是居住的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出入的必經(jīng)之路。戶為單扇,門為雙扇。
作為出入的門戶又被稱為“門面”、“門臉”,說明人們對門的重視,同時也說明門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出入,它還具有隔斷內(nèi)外環(huán)境空間的功能。
以門為界定,以門為連接點,還能起到防護作用和安全作用。在中國古代建筑中門表現(xiàn)得最為精彩。
在中國古代建筑中,門的造型、門的裝飾、門的形式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有著十分明確的區(qū)別和形制。
如皇家貴族才有大門,還有金柱大門、蠻子門、如意門等多種等級,而一般平民百姓居住的則都是最為低級的普通小門樓。
中國古建筑基礎知識
一、屋頂
屋頂最上方為一條橫向的屋脊,稱為正脊.
較大的殿宇的正脊兩端有鴟吻(鴟尾、龍吻).
垂(斜)脊的外端(檐角一端)排列著一系列脊飾,最外面是若干個小動物稱為蹲獸,最后面龍頭狀的,稱為垂獸。
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可分為廡殿式頂、歇山式頂、懸山式頂、硬山式頂、攢尖式頂和錄頂?shù)刃问健0次蓍艿膶訑?shù)分,廡殿頂、歇山頂和攢尖頂又分為單檐和重檐兩種。歇山式、懸山式和硬山式又分出一種沒有正脊的卷棚式屋頂。此外,歇山式還分出一種極少見的十字歇山頂。
1、廡殿頂
廡殿頂 又稱四阿頂,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頂。前后兩坡相交處是正脊,左右兩坡有四條垂脊,分別交于正脊的一端。廡殿頂分為單檐和重檐兩種,重檐廡殿頂,是在廡殿頂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條短垂脊,共九脊?,F(xiàn)存的古建筑物中,如太和殿和曲阜孔廟大成殿。重檐廡殿頂是清代所有殿頂中最高等級,只有皇帝和孔子的殿堂可以使用。
2、歇山頂
歇山頂又稱九脊頂,除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外,還有四條戧脊。正脊的前后兩坡是整坡,左右兩坡是半坡。歇山頂主要分為單檐和重檐兩種,重檐歇山頂?shù)牡诙芘c廡殿頂?shù)牡诙芑鞠嗤T诘燃壣蟽H次于重檐廡殿頂。目前的古建筑中如天安門、太和門、保和殿、乾清宮等均為此種形式。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用歇山式頂(單檐)。
3、懸山頂
懸山頂 五脊二坡,兩側(cè)的山墻凹進殿頂,使頂上的檁端伸出墻外(屋頂左右屋檐出山墻),又稱挑山。
4、硬山頂
硬山頂 五脊二坡,與懸山頂不同之處在于,兩側(cè)山墻從下到上把檁頭全部封住(屋頂左右屋檐不出山墻)。硬山頂出現(xiàn)最晚,是隨著明清時期房屋墻壁廣泛使用磚砌以后才大量采用的。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式或硬山式屋頂。
5、攢尖頂
攢尖頂 用于正多邊形或圓形建筑,頂部有一個集中點,即寶頂。角式攢尖頂有與其角數(shù)相同的垂脊,圓攢尖頂則由竹節(jié)瓦逐漸收小,故無垂脊。故宮中和殿、天壇祈年殿屬攢尖頂。
6、錄頂
錄頂屋頂(四邊或正多邊形)上部做成平頂,下部做成四面坡四向(或多面坡多向)。垂脊上端有橫脊,橫脊排水的數(shù)目與角數(shù)相同。各條橫脊首尾相連,故亦稱圈脊。
7、卷棚頂
卷棚頂 屋面雙坡,屋頂最上方?jīng)]有突出的正脊。從梁架結(jié)構看,梁架最上方?jīng)]有正中的脊檁,而是在上方兩側(cè)并列兩個脊檁,上加弧形羅鍋椽,使兩坡相接處呈圓弧形。硬山式、懸山式和歇山式都可以做成卷棚頂。此種建筑,園林中居多;宮殿建筑群中,太監(jiān)、傭人等居住的邊房,多為此頂。
8、十字歇山式屋頂
9、三川脊式屋頂
硬山式變種——三川脊式硬山
正脊中間高起來,并在高起來的兩側(cè)增加垂脊
二、結(jié)構框架
中國古代建筑的承重部分為框架結(jié)構,主要包括梁、柱、檁、椽、枋等。關于中國古代建筑各承重部分的名稱,有不同的說法。一般來說,如果以橫向的屋脊作為x軸,以房屋進深方向為y軸,以垂直的立柱方向為z軸的話,z軸方向的圓木為柱;y軸方向的圓木或方木為梁,梁由下至上層層重疊,逐漸縮短,最下方的長梁落在柱頭上或通過斗拱落在柱頭上,上下的每層梁之間由短柱支撐形成梁架;x軸方向的圓木為檁,最上方為脊檁;沿屋頂向下,在相鄰兩個梁架之間的每根梁端架檁;在檁架形成的斜面上,在檁上排列椽,形成屋頂?shù)膬蓚€坡面的骨架。在骨架上加置望板,覆以瓦,就形成了屋頂。
三、斗栱
斗拱 中國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構件,方形木塊叫斗,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長木叫昂,總稱斗拱。一般置于柱頭和額枋(位于兩檐柱之間,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間,用來支撐荷載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裝飾作用。由斗形木塊、弓形短木、斜置長木組成,縱橫交錯層疊,逐層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明清時期,斗拱的結(jié)構作用已逐漸消失,成了純粹的裝飾、等級的標志。
1、斗栱營造流程:
(1)、斗拱的柱子及闌額—柱上加櫨斗—斗上加泥道供—再加華供,向里外出跳—供端加散斗及交互斗—加泥道慢栱
(2)、加華拱,一端為華頭子(華頭子在室外)—加散斗及交互斗—加內(nèi)檐令供—加柱頭枋
—加散斗與齊心斗
(3)、加內(nèi)檐羅漢枋—加下昂—加騎昂交互斗—加外檐令供—加外檐耍頭—加外檐散斗
(4)、加撩檐枋—加襯方頭—加 梁—鋪作外側(cè)仰視—加 椽—加檐檁
2、斗栱名詞解釋:
踩:1、說斗栱幾踩,這個“幾”是奇數(shù)的。2、斗栱向內(nèi)、外挑出,清代叫“出踩”,以正心栱為中心向內(nèi)或向外每加出一排栱,就叫一踩.
斗拱共有三種不同的位置,1、在柱頭上2、在屋間額枋之上3、在屋角柱頭之上,這三種各有專名叫:柱頭科、平身科和角科。斗栱在結(jié)構上有四種重要的分件,略似弓形,位置與建筑物表面平行的叫做栱。形式與拱相同,而方向與拱成直角的叫做翹。翹之向外一端特別加長,斜向下垂的叫做昂。
四、墻與柱
墻與柱 構成房屋建筑立面的組成部分,房屋建筑一般三面圍墻,正面為木質(zhì)楹柱與門窗,左右墻面稱為山墻。四根木頭圓柱圍成的空間稱為“間”。建筑的迎面間數(shù)稱為“開間”,或稱“面闊”。建筑的縱深間數(shù)稱“進深”。中國古代以奇數(shù)為吉祥數(shù)字,所以平面組合中絕大多數(shù)的開間為單數(shù),每兩根立柱之間為一間;而且開間越多,等級越高。北京故宮太和殿、北京太廟大殿迎面為十二根立柱,開間為十一間,曲阜孔廟大成殿,迎面為十根石質(zhì)龍柱,為九開間。
五、臺基
臺基 一稱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大致有四種。
1. 普通臺基
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磚三合土夯筑而成,約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 較高級臺基
較普通臺基高,常在臺基上邊建漢白玉欄桿,用于大式建筑或?qū)m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 更高級臺基
即須彌座,又名金剛座。中國古建筑采用須彌座表示建筑的級別。一般用磚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線腳和紋飾,臺上建有漢白玉欄桿,常用于宮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 最高級臺基
由幾個須彌座相疊而成,常用于最高級建筑,如故宮三大殿和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即聳立在最高級臺基上。
六、裝飾及色彩特征
古建的各部分裝飾都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都不是離開建筑構件獨立存在的,它們只是構件的外部形式,它是一種起到裝飾作用的建筑構件。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裝飾也慢慢失去了原來的作用而成了純粹的裝飾作用。
例如:
1.宮殿建筑采用黃色屋頂和紅色屋身。
2.園林建筑多采用白色的粉墻,褐色的梁架,黑色的望磚。
3.佛教寺廟建筑多以黃墻黑瓦為主,暗紅門窗,整個建筑多處在綠色建筑之中。
4.皖南鄉(xiāng)土建筑多采用白色的粉墻,黑色的瓦,灰色的磚。
中國古建筑入門知識
一、房屋結(jié)構及其部件
柱礎:就是柱子的基座,其作用是將柱子的重量分布在較大的面積傳到地面,同時防水防潮,也起到了裝飾作用。
柱子
按柱子所處位置可分為外柱和內(nèi)柱兩大類。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1、檐柱
位于建筑最外圍的柱叫檐柱。其主要功能為承載屋檐部分的重量。2、金柱
位于檐柱以內(nèi)的柱子,除順建筑物面闊方向中線上的柱以外,都叫金柱。金柱承受屋檐部分以上的屋面重量。
3、中柱
位于順著建筑物面闊方向中線上的柱叫中柱。中柱直接支撐脊檁,將建筑物進深方向的梁架分為兩段。
4、山柱
位于建筑物兩山的中柱叫山柱。山柱常用于硬山或懸山建筑的山面。在門廡建筑或民居中??煽吹?。
5、童柱
下端落在橫梁(如桃間梁、桃間順梁、趴梁上),上端象檐柱或金柱一樣乘托梁坊的柱叫童柱。其下端不落地。有時也稱瓜柱。
6、角柱
凡位于建筑物的轉(zhuǎn)角處,承托不同角度的梁坊的柱叫角柱。
7、雷公柱
雷公柱有兩種,一種是廡殿建筑正脊兩端用于支撐向外挑出的脊桁的短柱子叫雷公柱,另一種用于園攢尖或多角攢尖建筑中的保頂中心下方,用由戧支撐的短柱子也叫雷公柱。是古代的避雷裝置。
開間:古建筑正面兩柱之間叫一開間。大致可分為明間、次間、稍間、盡間幾個等級。
檁、椽、梁、枋的區(qū)別:檁:漢字,讀作lǐn ,本意是用于架跨在房梁上起托住椽子或屋面板作用的小梁。亦稱“度桁”。(heng 二聲)
椽:漢字,讀作chuán,意思是裝于屋頂以支持屋頂蓋材料的木桿。(與檁木方向垂直。)
梁:一般用于大住宅、大府第、大廳堂、大佛殿、大祠堂等比較大型的建筑物上,大月梁與平梁的表面不是光禿禿的,在施工完畢之后都要進行雕刻或繪彩畫,在皇家的建筑中都雕繪龍鳳之類的圖畫。
枋:讀作fang(一聲),與梁一樣是置于柱間或柱頂?shù)臋M木,和梁所處的高度相差不多。不過,其走向上差則較大:梁是置于前后金柱或是置于金柱與檐柱之間的橫木,而枋則是置于檐柱與檐柱,或是金柱與金柱,或是脊柱與脊柱之間的橫木。簡單地說,大多數(shù)的梁是與建筑的橫斷面方向一致的,而枋則主要與建筑的正立面方向一致。枋因位置的不同,主要分為額枋,金枋,脊枋等。
二、屋頂分類與等級
屋頂?shù)燃墸褐亻軓T殿、重檐歇山、單檐廡殿、單檐歇山、懸山正脊、懸山卷棚、硬山正脊、硬山卷棚。重檐廡殿頂是古代中國宮殿建筑的一種屋頂樣式。這種頂式是明清代所有殿頂中最高等級。廡殿頂又叫四阿頂,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這種殿頂構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寬大于進深,前后兩坡相交處是正脊,左右兩坡有四條垂脊,分別交于正脊的一端。重檐廡殿頂,是在廡殿頂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條短垂脊,共九脊?,F(xiàn)存的中國古建筑中,如太和殿、武當山金頂、明十三陵長陵祾恩殿即此種殿頂。
歇山頂共有九條屋脊,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因此又稱九脊頂。若加上山面的二條博脊,則共應該有脊十一條。由于其正脊兩端到屋檐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其上半部分為懸山頂或硬山頂?shù)臉邮?,而下半部分則為廡殿頂?shù)臉邮健P巾斀Y(jié)合了直線和斜線,在視覺效果上給人以棱角分明、結(jié)構清晰的感覺。
懸山也是屬于一種常見的建筑,它有前后兩坡,從基座結(jié)構、柱網(wǎng)分布到正身梁架、屋面瓦飾、脊飾等與兩坡硬山基本相同,沒有大的區(qū)別。所不同的是它的屋面懸挑出山墻以外,檁桁未被封護在墻體以內(nèi),而懸在半空,故名懸山亦稱挑山,懸山式建筑整體造型比硬山式建筑要活潑一些。
硬山是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表現(xiàn)手法,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雙坡屋頂形式之一。外觀呈人字形,兩側(cè)山墻平于或略高于屋頂,屋頂雙坡交界處多磚砌瓦壘,山墻兩際或砌以方磚博風板,近屋角處迭砌墀頭花飾。多見于中國北方建筑,尤以民居采用最多。
正脊:正脊,又叫大脊、平脊,位于屋頂前后兩坡相交處,是屋頂最高處的水平屋脊,正脊兩端有吻獸或望獸,中間可以有寶瓶等裝飾物。
卷棚是屋頂前后兩坡交界處不用正脊,而做成弧形曲面的屋頂。有卷棚懸山,卷棚歇山等式樣,屋頂外觀卷曲,舒展輕巧,多用于園林建筑。
三、屋頂部件
屋脊吻獸:包括正脊吻和垂脊吻。
正(脊)吻:正吻又叫大吻,用于建筑屋頂正脊兩端,起到防水和顯示等級作用,也是意念上的防火之物,還可以遮蓋修建過程中的堆起的泥巴。
垂脊吻:以數(shù)量最多的太和殿為例:(從右至左)騎鳳仙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斗牛、行什。
瓦當/勾頭:屋檐最前面的圓形瓦,位于筒瓦之前,可以幫助屋頂漏水,美化屋面輪廓。
滴水:滴水瓦,可以保護墻壁的潔凈。一端帶著下垂的邊兒,底瓦于檐口處,其下端有下垂之圓尖形瓦片,蓋房頂時放在檐口,在燒制之前,會被繪上植物或者花卉的線條。
藻井:天花是遮蔽建筑內(nèi)頂部的構件,而建筑內(nèi)呈穹窿狀的天花則稱作“藻井”,這種天花的每一方格為一井,又是以花紋,雕刻,彩畫,故名藻井。“藻井”一詞,最早見于漢賦。清代時的藻井較多以龍為頂心裝飾,所以藻井又稱為“龍井”。
四、墻壁
山墻:山墻一般稱為外橫墻,是指沿建筑物短軸方向布置的墻叫橫墻,建筑物兩端的橫向外墻一般稱為山墻(側(cè)面的墻)。它的作用主要是與鄰居的住宅隔開和防火。諺語說“山墻扒門必定傷人”,這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硬山式住宅的主梁搭在山墻上的,而山墻常是承重墻,如果在墻上開門會使墻的承重能力下降,主梁有跌落的危險。
影壁:有時也稱照壁,古稱蕭墻,是中國、朝鮮半島、越南傳統(tǒng)建筑中用于遮擋視線的墻壁。
五、房屋裝飾
欄桿:古稱闌干也稱勾闌,是橋梁和建筑上的安全設施。
望柱:望柱也稱欄桿柱,是中國古代建筑和橋梁欄板和攔板之間的短柱。有木造和石造兩種。望柱分柱身和柱頭兩部分;柱身的截面,在宋代多為八角形,清代望柱的柱身,截面多為四方形。望柱根據(jù)柱頭的形式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種類,比較常見的柱頭形式有蓮瓣頭、石榴頭、云紋、龍鳳紋、二十四節(jié)氣頭等。
欄板 :欄桿上兩根望柱之間的石板 (木欄桿則為木板),叫欄板;一般欄板都雕刻花紋為飾,故又稱華板。各個時代的華板的裝飾與紋樣,都有自己的特征。漢有套環(huán)、斜方格等形式。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多鉤片紋、卍字紋;有的用龍紋或刻人物故事。明清則雕刻繁復細膩;園林花欄桿的華板紋樣有梅花、鏡光、冰片、方勝等十分豐富。
斗拱:較大建筑物的柱與屋頂間之過度部分,用以支撐向上翹起的屋檐,使屋檐造型更加優(yōu)美、壯觀。
雀替:放置于梁與柱或枋與柱的相交處,用以縮短梁枋跨度,并起到美觀裝飾的作用。
牛腿:位于梁柱之間的三角形木制構件,幫助減小大梁跨度,起到保持房屋結(jié)構穩(wěn)定性的作用。
雀替與牛腿的區(qū)別: 在古建筑中,牛腿和雀替是相似的構件但又不完全相同。雀替一般是梁百下的木雕構件,而牛腿基本上是檐下的木雕構件。雀替的看面與建筑物平行,牛腿看面與建筑物垂直。
雀替是指位于柱與橫梁之間度的撐木,它既可以起到傳承力的作用,又可知以起到裝飾的作用。相當于現(xiàn)代建筑中混凝土加腋梁中的加腋部份。
牛腿有的地方又叫“馬腿”, 也是指從柱道中伸出的一段短木,它一般只起裝飾的作用而不起傳承力的作用。但在有些地方和有內(nèi)些資料中,牛腿和雀替兩者是混稱的??傊?,兩者都是古建筑中容雕畫裝飾的重點。
六、門窗分類與等級
四合院門:王府、廣亮、金柱、蠻子、如意、墻垣式。
王府大門是屋宇式大門中的最高等級,通常有五間三啟門和三間一啟門兩種等級,門上有門釘,門前一般都有石獅,有影壁與大門相對應。
廣亮大門屬于屋宇式大門,外廊進深大,寬廣敝亮,為高出左右房屋的一間獨立房屋,所以也叫門樓。廣亮大門一般位于宅院的東南角,門框設在山墻中柱上,門枕石、門簪等構件一應俱全,而且施以精微的石雕、木雕,臺基較高。廣亮大門在等級上僅次于王府大門,為高級官員人家使用。
金柱大門就是將門框設在前檐“金柱”(就是檐柱以內(nèi)的柱子)上的大門,而不是像廣亮大門那樣設在山墻中柱上。金柱大門在規(guī)模上比廣亮大門要小一些,但其局部構造、屋頂、雕飾與廣亮大門基本類似,因此仍不失威嚴與氣派。
蠻子門是門框設在外檐柱上的大門,其過道里面的空間很大,可以存放物品,盡管氣勢不夠,倒也實用。
如意門是門框設在前檐柱墻上的大門,其門框往前移,門洞的左右上角有兩組挑出的磚制構件,雕鑿成如意形象,且兩個門簪迎面多刻“如意”二字。這是北京四合院中最常見的一種大門。
墻垣式門是一種小門樓形式的大門,一般設在院落一隅,從院墻上開個門洞,門洞墻上做個小屋頂,就成了小門樓。這是北京四合院等級中最低的一種大門。
門枕石:門枕石俗稱門礅、門座、門臺、鎮(zhèn)門石等,是用于中國傳統(tǒng)民居,特別是四合院的大門底部,起到支撐門框,門軸作用的一個石質(zhì)的構件。因其雕成枕頭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門枕石。
門簪是用來鎖合中檻和連楹的木構件,它就像是一個大木銷釘,將相關構件連結(jié)到一起。門簪有不做雕刻的,也有做雕刻的。做雕刻的門簪其雕刻部位主要在簪頭的正面,題材有代表春夏秋冬的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四季花卉,象征一年四季富庶吉祥;或是雕“團壽”,“福”,“吉祥”等字,然后貼在門簪上。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
支摘窗:一種可以支起、摘下的窗子。
裙板:裙板是隔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處隔扇的下部。它是一塊長方形的木板,不通透?;迳峡梢岳L制彩畫或雕刻各種花紋,尤其以如意頭紋最為常見。裙板在宋代時稱作障水板。
格心:攢(cuan 二聲)斗式、攢插式、插接式。
攢斗是行業(yè)術語,是指利用榫卯結(jié)構,將許多小木料拼成各種幾何形紋樣,可組成大面積的裝飾板,這種工藝叫“攢”;用鎪鏤而成的小木料簇合成花紋叫“斗”。這兩種工藝常結(jié)合使用,故叫“攢斗”。南方叫“兜料”。
攢插是古代匠師制作門窗格心常常用到的一種工藝手法。攢插是用小木條通過不同的榫卯結(jié)構攢插成大面積的各種圖案,如冰裂紋圖案、冰梅紋圖案等。攢插的優(yōu)點是克服了木材的內(nèi)應力,結(jié)構穩(wěn)定。
攢插與攢斗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區(qū)別。攢插與攢斗的相同點都是以小攢大,不同點是攢插的榫卯結(jié)構不完全是在木件盡頭,它在有的部件中部鑿出榫眼,與另外部件榫頭相接,而攢斗的木件中部是沒有榫眼的。攢插工藝的單體一般比攢斗要長一些,尺寸長短不一,因而形式繁復多變,構成的圖案也是多種多樣。
七、其他部分
“龍生九子”:關于其具體的名稱說法不一,其中張克群老師介紹的版本是囚牛(出現(xiàn)在二胡頂部)、睚眥(斧頭)、嘲風(走獸之首)、蒲牢(大銅鐘)、狻猊、赑屃(bi xi 四聲)狴犴(bi an 四聲)、蚣蝮(喜水)、鴟吻。
百度的版本是:
1.長子囚牛,喜音樂,蹲立于琴頭;
2.次子睚眥(yá zì),嗜殺喜斗,刻鏤于刀環(huán)、劍柄吞口,心胸狹隘;
3.三子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也有人一直認為它是有著龍脈的鳳。
4.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
6.六子霸下(也有另一種名字,方框內(nèi)的看成一個字,[蟲八][蟲夏]),又名赑屃(bì 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
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cè)有其像;
8.八子負屃(fù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九子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