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各年齡段的稱謂_古代年齡稱謂 文化常識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古人的年齡有時(shí)候不用數(shù)字表示,而是用年齡特征來表示。在古代年齡稱謂中我們熟知的可能有二八年華、三十而立、不惑之年等等。以下是9252兒童網(wǎng)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古代各年齡段的稱謂,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古代各年齡段的稱謂
垂髫:指童年。等到兒童年齡稍大,不再能札發(fā)髻,頭發(fā)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始齔:按照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小孩七八歲的時(shí)候開始換牙,“始齔”就成了換牙年齡小孩的代稱。
豆蔻:特意女子十三四歲,杜牧的詩里有“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的詩句。
及笄:特指女子15歲。“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表示結(jié)發(fā)用笄貫之,意思是已到出嫁的年歲。
二八:16歲。
弱冠:指男子20歲,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成年,但身子尚較成年人弱,所以稱為“弱冠”。
而立:出自論語“三十而立”,意思是男子三十歲獨(dú)當(dāng)一面
不惑:同樣出自論語,“四十而不惑”。指男子四十歲就已經(jīng)見慣各種情況,不會被迷惑了。
艾:語出《禮記》,“五十曰艾”。
知命:語出論云“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甲子:以天干地支輪回而得,天干十種,地支十二種,一輪回正好是六十年,故代指六十歲。
古?。撼鲎远鸥Φ脑姡?ldquo;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因此作為七十歲的代指。
耄耋:指_十歲。語出曹操的《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期頤:指百歲老人。出自《禮記》“百年曰期頤”。意思是說百歲老人應(yīng)由后代贍養(yǎng),后世就用“期頤”指代百歲老人了
中國古代各年齡段稱謂
0-1歲:襁褓之年:未滿周歲者,稱之為“襁褓之年”。襁褓:襁,背小孩的寬帶子;褓,嬰兒的被子。
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
初度:周歲生日?!峨x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后稱生日為初度。
2-3歲:孩提之年,古代年齡稱謂中孩提之年指的就是還在幼兒時(shí)期的孩子,需要大人的照顧與關(guān)懷。也有稱之為“孩提包“或“提孩“的說法,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4--7歲(女子):垂發(fā)之年既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七八歲的兒童,是指還在幼童時(shí)期,髫年也是指女孩子頭發(fā)開始長,但是并沒有束發(fā)時(shí)的自然下垂現(xiàn)象,故稱之,也稱作“垂發(fā)之年“。
8—14歲:總角之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gè)結(jié),形如兩個(gè)羊角,故稱“總角“,是古代年齡稱謂對8—14歲小孩的稱呼。語出《詩經(jīng)》,如《詩·衛(wèi)風(fēng)·氓》“總角之宴”,又《齊風(fēng)·甫田》“總角兮”。以后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9歲:九齡之年,9歲是兒童開始學(xué)習(xí)的時(shí)間,教數(shù)之年指兒童9歲。語出《禮記》。
10歲:幼學(xué)之年。(《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xué)。”因?yàn)楣糯淖譄o標(biāo)點(diǎn),人們就截取“幼學(xué)”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10--11歲:黃口之年,黃口也是對10歲以下孩子的統(tǒng)稱,指的就是稚氣未脫的男孩或女孩。黃口:原指我雛鳥的嘴,后來借指嬰兒。如《淮南子.論訓(xùn)》:“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今天多用“黃口小兒”來譏誚無知年輕人。
12歲(女子):金釵之年,古代年齡稱謂中金釵之年指女孩子12歲,女孩子到了十二歲之后就開始要帶釵了,所以才將12歲的女孩叫做金釵之年。
13—14歲(女子):豆蔻年華就是指的古代十三、四歲的少女,代指少女的青春年華?!境鎏帯俊顿泟e二首·其一》——唐代:杜牧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指十三四歲的少女姿態(tài)裊娜,舉止輕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現(xiàn)梢頭的豆蔻花。
14歲(女子):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陳后主《車飛伯勞歌》:年時(shí)二七猶未笄,轉(zhuǎn)顧流眄(miǎn)鬟鬢(huán bìn)低。
13-15歲:舞勺之年,根據(jù)《禮記》的記載:勺,一種管樂器,古未成童者習(xí)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學(xué)習(xí)勺舞。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稱。
15歲(男子):束發(fā)之年,男子15歲左右稱“束發(fā)“或“成童“,這時(shí)應(yīng)該就要學(xué)會古代六藝了。
15歲(女子):及笄(jī)之年 出自《禮記·內(nèi)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jié)發(fā)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女子許嫁,笄而醴(lǐ)之,稱字,《聊齋志異·胭脂》:“東昌卞氏,業(yè)牛醫(y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儀禮·士昏禮》及笄(jī)之年 指女子滿了15歲,行笄禮,用笄貫之。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結(jié)婚的年齡。古時(shí)女子十五歲時(shí)許配的,當(dāng)年就束發(fā)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shí)束發(fā)戴上簪子。(笄:拼音jī,束發(fā)用的簪子。)
16歲--17(女子):碧玉年華,碧玉年華也叫碧玉之年,是古代人們對16歲年輕女子的稱呼,古代二八年華也是指的16歲,也叫破瓜之年。破瓜:指女孩十六歲,俗話說的年方二八。(篆字“瓜”很像兩個(gè)“八”字疊在一起)孫綽的《碧玉歌》最為有名。“碧玉破瓜時(shí),郎為情顛倒。芙蓉陵霜榮,秋容故尚好。
18歲(女子):二九之年,古代女子18歲可稱“二九“?!冻蹩膛陌阁@奇》:“韓子文……年過二九,尚未有親。“本來男女皆可用,但詩文中多用于女子。
15-20歲(男子):舞象之年,舞象之年指的就是男孩在15-20歲之間的一個(gè)稱呼,就是男子在成童之年當(dāng)中。男子到了20歲就是及冠之年了,舉行冠禮后就代表成年了。
20歲(男子):及冠之年,及冠(也稱加冠、弱冠): 男子滿二十歲之后,舉行“及冠”之禮,表示已經(jīng)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字”,又稱“表字”,是根據(jù)幼時(shí)取名的原意,例如毛澤東,字潤之;諸葛亮,字“孔明”;岳飛,字“鵬舉”。 及冠就是戴帽子,古人成年之后才能束發(fā)戴帽,冠就是帽子的意思。當(dāng)代按照憲法規(guī)定,18歲成年,有條件的家庭和學(xué)校都給孩子舉行18歲成年儀式,也就是說18歲就是及冠之年,但不一定戴帽子,也不分男生女生。及冠也稱弱冠,弱是年少,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犖觀群書。”
20歲(女子):桃李年華,桃李年華指女子成年待嫁,也稱為是雙十年華。
24歲(女子):花信年華,花信年華也稱花信之年,花信年華在我國古代時(shí)期是對女子二十四歲的稱呼。
30歲以上(男子):而立之年。語出《論語·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所以后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立,“立身、立志”之意)?!读凝S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xiāng),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30歲以上(女子):半老徐娘。半老徐娘出自于《南史·后妃傳下》,意思是指已到中年尚有風(fēng)韻的婦女。
40歲以上(男子):不惑之年,語出《論語·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亦稱強(qiáng)壯之年,《續(xù)焚書》卷一·書匯:“兄雖強(qiáng)壯之年,然亦幾于知命矣”。
50歲:知命之年,五十而知天命,知命之年就是指的人五十歲之后的稱呼。
51歲:開六之年,古人稱老年人年齡進(jìn)入一個(gè)新階段謂之“年開“。十年為一秩,開六即第六秩的開始。
60歲:花甲之年,花甲之年又稱之為是耳順之年,花甲是古代時(shí)期天干地支算法中一種年限,在天干地支中60年為一甲子年,所以后世就將60歲的中年人稱之為花甲之年。亦稱下壽之年。
61歲:華甲之年,華甲的甲,即甲子的甲,華字的繁體字可分為六個(gè)十字和一個(gè)一字,所以稱61歲為“華甲“。
64歲(男子):破瓜之年,因瓜字可分為“八八“兩字,取八八六十四之意,故用為男子64歲的代稱。
70歲:古稀之年,古代人到70之后就被稱之為古稀之年,人的一生只有那么多年,沒有多少可以任由你揮霍浪費(fèi)。
71歲:開八之年,白居易《喜老自嘲》詩:“行開第八秩,可謂盡天年。“嘲笑自己已經(jīng)開始奔八了。
77歲:喜壽之年,因喜字的草體似七十七三字組成,所以稱喜壽之年。
60歲—80歲:耆[qí] 耄[mào]之年,六十歲叫做耆[qí] ,這時(shí)候就該役使他人了;_十歲的人叫做耄[mào] ;60至80歲老人統(tǒng)稱耆耄之年?!抖Y記·曲禮》記載:“人生十年曰幼,學(xué)。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qiáng),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
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男子長到十歲叫做幼,這時(shí)候該出外上學(xué)了;二十歲叫做弱,這時(shí)候就該加冠了;三十歲叫做壯,這時(shí)候就該娶妻了;四十歲叫做強(qiáng),這時(shí)候就該做官了;五十歲叫做艾,這時(shí)候就該參與國家的政事了;六十歲叫做耆[qí] ,這時(shí)候就該役使他人了;七十歲叫做老,這時(shí)候就該把家事交給兒孫掌管了;_十歲的人叫做耄[mào] ;七歲的孩子叫做悼。被稱為耄與悼的老人和幼兒,即令有罪,也不對他們判刑。百歲老人叫做期,兒孫要盡心加以供養(yǎng)。
80--98歲:耄耋之年(mào,dié):耄耋泛指高壽?!稌x書·李重傳》:“臣訪 沖 州邑,言其雖年近耋耄,而志氣克壯;耽道窮藪,老而彌新。”宋 葉適《忠翊郎武學(xué)蔡君墓志銘》:“不盡年可戚嗟兮,儻耋耄渠不為之歡欣!”清 劉大櫆《程太夫人壽序》:“八十、九十者所在多有,惟無德以堪之,則雖有耋耄期頤之壽,與朝菌不殊也。”耄耋之年也稱朝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中壽之年。
80歲: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88歲:米壽:指88歲壽辰。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歲:九十為上壽故稱上壽之年;亦稱鮐背[tái bèi]之年,古代對90歲到100歲之間的老人都稱為是鮐背之年,鮐背泛指的就是長壽老人,鮐背指的就是90歲老人的皮膚像鮐魚背部的魚紋;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之年”。
99歲:白壽之年: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期頤之年亦稱人瑞之年:指百歲高壽。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zhuǎn)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dāng)養(yǎng)而已”。 “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抖Y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yǎng)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yǎng)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dòng)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yǎng),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108歲:茶壽之年: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140歲:雙稀之年亦稱雙慶之年,一百四十歲及以上。
卒年:人死為卒年,現(xiàn)代漢語稱終年。卒年也稱落年。宋人羅泌所著《路史后記七小昊》曰:“小昊青陽氏……在位八十有四載,落年一百有一。“
中國現(xiàn)代年齡劃分
1、童年。 0歲—6歲(周歲,下同) (1)嬰兒期0-3周月;(2)小兒期4周月—2、5歲; (3)幼兒期2、5歲后—6歲;
2、少年。 7歲—17歲。(1)啟蒙期7歲—10歲; (2)逆反期11歲—14歲; (3)成長期15歲—17歲。
3、青年。 18歲—40歲。(1)青春期18—28歲; (2)成熟期29—40歲;
4、中年。 41—65歲。(1)壯實(shí)期41—48歲; (2)穩(wěn)健期49—55歲;(3)調(diào)整期56-65歲;
5、老年。 66歲以后。(1)初老期67—72歲;(2)中老期73—84歲;(3)年老期85歲以后。
拓展資料三:當(dāng)代年齡劃分
1、童年。 0歲—6歲(周歲,下同) (1)嬰兒期0-3周月;(2)小兒期4周月—2、5歲; (3)幼兒期2、5歲后—6歲;
2、少年。 7歲—17歲。(1)啟蒙期7歲—10歲; (2)逆反期11歲—14歲; (3)成長期15歲—17歲。
3、青年。 18歲—45歲。(1)青春期18—28歲; (2)成熟期29—45歲;
4、中年。 45—75歲。(1)壯實(shí)期45—60歲; (2)穩(wěn)健期60—70歲;(3)調(diào)整期70-75歲;
5、老年。 75歲以后。(1)初老期75—85歲;(2)中老期85—95歲;(3)高壽期95歲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