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百件家訓家書引人尋根 “和合家風”講述家國往事 家風文化
家風家訓 由小雪供稿
次子豐元草入高中時,豐子愷贈其手書《崔子玉座右銘》
“陣中無勇非孝也”
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為此次“和合家風”展選送了16組家書、老照片和相關文物。人民大學博物館家書文化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全國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組委會秘書長張丁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表示:“這精選的16組家書可視性、故事性俱佳,旨在突出家族文化、家國精神的傳承。家書是寫給最親近的人的,是不會說謊的歷史文獻。”
國難當頭,最顯家風底色。一封戰(zhàn)地絕筆,讓張丁印象尤深——
“浩兄:如握!前日寄二書,未知收到否?……吾軍各師官兵均抱視死如歸之決心,決不讓敵渡瀏陽河南岸來。弟若無恙則兄可勿念,若有不幸則請兄勿悲。”
這封家書寫于1941年12月27日,作者是中國陸軍第41師121團2營6連排長褚定侯。當時,日軍正重兵進攻長沙,與中國軍隊展開第三次長沙會戰(zhàn)。褚定侯奉命率部堅守瀏陽河北岸,阻敵南犯。決戰(zhàn)前夕,他提筆給遠在云南昆明的大哥褚定浩寫了一封長信。
這封信寄出后不久,日軍就進至瀏陽河一線,褚定侯率部與日寇晝夜血戰(zhàn),在前有頑敵、后無援兵的困難情況下殺敵至最后一刻,全排官兵壯烈殉國。
而這,只是第三次長沙會戰(zhàn)中,無數(shù)次拉鋸戰(zhàn)之一。據(jù)當時《大公報》報道,中國守軍在1942年元旦那天,寫了1500封家書預立遺囑,勠力同心,“不成功便成仁”。在張丁看來,民族危亡之際,各個階層都共赴國難。這些官兵都出自最普通的家庭,也秉承著最樸素的家風認知:家國一體,有國才有家。
忠義家風是凝聚全民族的法寶。任寶菊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我國現(xiàn)代大教育家張伯苓先生在日軍步步入侵之時,不僅堅決支持兒子張錫祜參加空軍,而且還在家書中,引用《孝經》鼓勵兒子:“陣中無勇非孝也!” 1937年“八·一三”戰(zhàn)役打響(這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zhàn)——記者注),張錫祜在奉命出發(fā)前,給父親寫信,陳述在父親囑托激勵下,時刻準備以死報國的決心:“此次出發(fā)非比往常內戰(zhàn),生死早置度外!望大人勿以兒之膽量為念!”“兒雖不敏,不能奉雙親以終老,然亦不敢為我中華之罪人!遺臭萬年有辱我張氏之門庭!”
拿到兒子的家信,張伯苓在對南開中學學生講話中表露心緒:“我不因為兒子赴前線作戰(zhàn),兇多吉少而悲傷,我反而覺得非常高興。這正是中國空軍歷史上光榮的第一頁,但愿他們能把這一頁寫好!”不久,張錫祜所在空軍在江西吉安奉命赴前線,中途失事,機毀人亡。得知噩耗,張伯苓怔了許久后,對身邊人說:“吾早以此子許國,今日之事,自在意中,求仁得仁,復何慟為。”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令觀者無不為之動容。
參觀者中,有許多是扶老攜幼全家而來,甚至還有四代人一起觀展的。一位56歲的參觀者王先生,帶著84歲的老母親、30歲的女兒和4歲的外孫女,從北五環(huán)外開車來到西三環(huán)的中華世紀壇參觀。“這展覽讓老年人覺得親切,讓年輕人得到觸動,也讓孩子受到熏陶。”王先生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
從春節(jié)前夕開幕到日前閉幕,2017“和合家風”文化主題展共吸引了63202人次參觀。馮光生和張丁均表示,未來會在“和合家風”展覽中增加參與式、沉浸式的設計,讓觀眾更加喜聞樂見。
馮光生說:“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對于普羅大眾而言,家國情懷可能不是壯懷激烈地沖鋒陷陣,而是做好自己,亦即‘修身’。一個具有良好公民群體的國家,一定是一個文明的國家,一個強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