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則:為官一任 造福一方 家風文化
家風家訓 由小雪供稿1959年8月,毛澤東視察浙江金華時曾對當時的永康縣委書記說:“永康有個方巖,方巖有個胡公大帝。胡公大帝不是神,而是人。他姓胡名則,是北宋的一個清官,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人民紀念他,所以香火長盛不衰。我們共產(chǎn)黨的干部也應(yīng)該多做好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嘛!”
胡則出生于浙江永康胡庫村,少時家貧,北宋太宗端拱二年登進士,開宋朝八婺科第之先河。胡則歷任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先后出知潯州、睦州、溫州、福州、杭州、陳州等,按察江淮、京西、廣西、陜西等六路使節(jié),并曾擔任權(quán)三司使使部流內(nèi)銓、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朝遷重臣。“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蘇東坡筆下的西湖美景令人流連忘返。早在蘇東坡出任杭州知州前幾十年,公元1026年的杭州知州胡則面對錢塘江大潮引發(fā)的嚴重水患,集聚民力修筑錢塘江海塘,為此后治理環(huán)杭州水系和西湖水患打下堅實基礎(chǔ)。公元1039年,胡則病逝杭州,范仲淹在胡則墓志銘中寫道:“進以功,退以壽,義可書,石不朽,百年之為兮千載后”。
胡則以國為重的為官準則和剛正不阿的道德風范,逐漸積淀為胡氏家族的家規(guī)家訓規(guī)范。胡氏家訓由胡則及其弟胡賑創(chuàng)始,歷經(jīng)宋、元、明歷代傳承整理完善后,到乾隆十二年正式形成較為系統(tǒng)完整的《胡氏家訓》?!逗霞矣枴飞钍苤袊鴤鹘y(tǒng)儒家思想和當時吳越文化的影響,修身、齊家、治國的核心思想得到充分體現(xiàn)與身體力行。首先,《胡氏家訓》把個人修養(yǎng)擺在重要位置,提出“家道盛衰,皆系于積善與積惡而已”“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僥幸心”,倡導“以清白相承”、以“和睦”成“遜順家風”,教導子孫后代做到善惡分明、積善行德,為子孫后代樹立行為規(guī)范。同時,《胡氏家訓》把個人、家庭、家族與百姓、國家、社會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特別提到“為官心存君國”“以家國為重,以忠孝仁義為上”“先憂后樂,鞠躬盡瘁”等,充分展現(xiàn)胡氏子孫強烈的家國擔當與百姓情懷。并且,《胡氏家訓》十分崇學重教,一再申明教導“子孫雖愚,經(jīng)書不可不讀,即使冥頑,縱有開悟之時”,“為人者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正是有了這種“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和“身系家國、盡忠有責”精神的傳遞和觀念的引導,胡氏后人寒窗苦讀的傳統(tǒng)和為國為民的努力從未改變,從而成就了一個個源遠流長、人才輩出、官身留名的耕讀之家和書香之第。
繼胡則之后,胡氏一門進士及第多達54人,僅胡庫一個村明清兩代舉人、秀才、貢生近200人,涌現(xiàn)了一批清白傳家、敢于擔當、為國盡忠、為民造福的好官、清官。他們遵從《胡氏家訓》崇高的家國情懷和深厚的為民情懷,崇尚學習,注重教育,一心為民。北宋以來,胡庫村先后建有上書院、“祠塾”、文昌閣、崇本書院等學所,不僅為族人讀書專屬之地,也為方圓周邊村落學子延師授業(yè)。
如今,“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已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廣大黨員干部“兩學一做”、干凈干事、清白為官的生動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