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都不屑 家風文化
家風家訓 由小雪供稿一起吃飯的全家福。資料圖
“文革” 為夫申辯
錢鐘書在中國社科院文學所被貼了大字報,楊絳就在下邊一角貼了張小字報澄清辯誣。這下群眾炸窩了,身為“牛鬼蛇神”的楊絳,還敢貼小字報申辯!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會上批斗示眾。當時一起被批的還有宗璞、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著頭,只有楊絳在被逼問為什么要替資產階級反動權威翻案時,她跺著腳、激動地據理力爭:“就是不符合事實!就是不符合事實!”這“金剛怒目”的一面,讓許多人刮目相看。
1969年,他們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楊絳種菜。在翻譯家葉廷芳的印象里,楊絳白天看管菜園,她利用這個時間,坐在小馬扎上,用膝蓋當寫字臺,看書或寫東西。而與楊絳一同下放的同伴回憶,“你看不出她憂郁或悲憤,總是笑嘻嘻的,說‘文革’對我最大的教育就是與群眾打成一片。”
我們仨 走散了
1994年,錢鐘書住進醫(yī)院,纏綿病榻,全靠楊絳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兒錢瑗也病中住院,與錢鐘書相隔大半個北京城,當時八十多歲的楊絳來回奔波,辛苦異常。
“鐘書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yǎng)自己,爭求‘夫在先,妻在后’,錯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被楊絳稱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愛女錢瑗去世。一年后,錢鐘書臨終,一眼未合好,楊絳附他耳邊說:“你放心,有我吶!”“鐘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xiàn)場,盡我應盡的責任。”錢鐘書留下的幾麻袋天書般的手稿與中外文筆記,多達7萬余頁,也被楊絳接手過來,陸續(xù)整理得井井有條:2003年出版了三卷《容安館札記》,178冊外文筆記,20卷的《錢鐘書手稿集·中文筆記》也于2011年面世。
楊絳的親戚講述,她嚴格控制飲食,少吃油膩,喜歡買了大棒骨敲碎煮湯,再將湯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以保持骨骼硬朗。她每天用枸杞西洋參泡茶,她還習慣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時常徘徊樹下,呼吸新鮮空氣。年歲大了,又改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直到現(xiàn)在還能彎腰手碰到地面,腿腳也很靈活。
在《我們仨》中,楊絳寫到,“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里沒有。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
“但是,盡管這么說,我卻覺得我這一生并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記者 羅皓菱)(本文參考《聽楊絳談往事》、《我們仨》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