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母教子 實用教子秘訣
教子訣竅 由土鳳凰供稿
陶母:陶侃是東晉名將,曾任八州都督,征西大將軍,封長沙郡公。他有一個非常賢惠又深明大義的母親。陶侃的先輩,史書上記載不詳。其父陶丹,是吳國的邊將,官至揚武將軍。揚武,系雜號,地位不高。陶侃先世無顯赫仕宦可以溯記,年輕時又當過尋陽的“魚梁吏”,說明其家屬于“寒門”這類社會地位很低的階層。晉滅吳后,中原人稱江南人為“亡國之余”,江東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抑。像陶侃這樣“望非世族、俗異諸華”的人,處境就更為艱難了。
陶侃少年時喪父,家境清貧,與母親湛氏相依為命。湛氏是位很堅強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兒子出人頭地。在這種環(huán)境下,對陶侃管教很嚴,并通過自己紡織資助兒子去結交朋友。后來,陶侃在縣功曹周訪的薦引下當上縣主簿,才開始擺脫充當賤役的地位。
一次,鄱陽郡孝廉范逵途經陶侃家。正值大雪。陶侃因家貧,擔心沒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急。母親看在眼里,安慰他說,你只管留客吧,我會設法招待好的。于是,她把頭上的長發(fā)剪下,換成酒菜,又卷起鋪床的干草切細,陶侃“斫諸屋柱”為薪柴,喂飽范逵的馬。范逵事后得知,感慨地說:“非此母不生此子”!即使是跟隨范逵而來的奴仆也覺得大過所望。
等范逵離開時,陶侃又追送百余里。范逵很感動,臨別時問陶侃:“卿欲仕郡乎?”陶侃趕忙回答:“欲之,困于無津耳”。范逵遂向廬江太守張夔“稱美之。夔召為督郵,領樅陽令。有能名,遷主簿”。這時恰逢州部從事來到郡里,他想借視察之名勒索賂賄,陶侃便讓手下諸吏安心辦公,自己出面對從事說:“若鄙郡有違,自當明憲直繩,不宜相逼。若不以禮,吾能御之。”從事聽了便退了出去。陶侃也未忘報答張夔的知遇之恩。“夔妻有疾,將迎醫(yī)于數(shù)百里。時正寒雪”,眾僚屬皆面有難色。唯陶侃說:“資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猶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盡心乎”!于是請行,眾咸服其義。后長沙太守萬嗣路過廬江,見到陶侃,陶侃對他特別虛心謙恭,使得太守大為驚訝,臨別時對他說“君終當有大名”。令其子和他結交朋友,而后才離去。
有了這樣的關系,陶侃即被張夔舉為孝廉??窟@種身分,陶侃可以進入洛陽與上層名流結識,去實現(xiàn)他的大志。
不久,陶侃做了漁梁吏,食用官府的魚(腌魚)。他念起貧寒中的母親,就用陶罐盛了一點魚送給母親。不料母親不但不受,還將陶罐封上退回,并附信責備說:“汝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此事給陶侃以極大的教育,為陶侃后來做官的廉潔奉公打下了基礎。
大約在元康六年(296年),陶侃到了洛陽。當時的洛陽,經過幾十年的修復、重建,又變得十分繁華、熱鬧起來。但是,京城的繁華卻沒有給陶侃帶來什么錦繡前程。實行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已使西晉在選官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世族子弟憑借自己的父、祖余蔭即可身居要津,并不為今后升遷而費神。
陶侃也深知像他這種身分的人,沒有權門當靠山,是根本不可能在洛陽官場上站住腳的。因此,他去求見“性好人物”的司空張華。但張華卻“初以遠人,不甚接遇”。陶侃對張華的輕視并不灰心。多次求見,“每往,神無忤色”。張華在和陶侃談話時,大吃一驚,認為他不同常人,陶侃很快便在張華的推薦下作了郎中。郎中有資格入選各類官職,但像陶侃這樣的窮賤之士是根本擠不進那些顯要的官位。
陶侃在洛陽呆了五、六年,但前途依然渺茫得很。在這期間,西晉的內亂愈演愈烈。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倫廢賈后。第二年又廢惠帝自己稱帝。動亂就由宮廷內發(fā)展到宮廷外。洛陽內外已成為諸王軍隊沖突、爭奪之地。在這種情況下,寓居洛陽的江東士族紛紛返家避亂。此時陶侃已經認識到,在洛陽的這種門閥政治下,他是難于出人頭地的。又因受到江東士族紛紛返回家鄉(xiāng)氣氛的影響,他也準備南下了。
時黃慶已經作了吏部令吏,舉薦陶侃補任武岡縣令。武岡是荊州南部的一個縣。這時的陶侃已經四十多歲。陶侃到任后,與太守呂岳的關系很緊張。他遂棄官回家。以后又當過郡小中正。如果不是晉末江南的動亂給他以儕身戎旅的機會,恐怕他終生也只能當個縣令之類的小官。八王之亂引起江南動蕩不安的局勢,為陶侃施展才干提供了機遇。就在這個時候,對陶侃一生影響巨大的母親病故了,終年75歲。陶侃在幾十年的為官生涯中,時刻牢記母親的教誨,堅持每天早上把一百塊磚搬到屋子外面去,晚上又如數(shù)搬回來。部下問為什么這樣做,他回答說:我的志向是領兵橫掃強虜,恢復中原,如果不鍛煉一個好身體怎么可以呢!
陶侃少年時喪父,家境清貧,與母親湛氏相依為命。湛氏是位很堅強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兒子出人頭地。在這種環(huán)境下,對陶侃管教很嚴,并通過自己紡織資助兒子去結交朋友。后來,陶侃在縣功曹周訪的薦引下當上縣主簿,才開始擺脫充當賤役的地位。
一次,鄱陽郡孝廉范逵途經陶侃家。正值大雪。陶侃因家貧,擔心沒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急。母親看在眼里,安慰他說,你只管留客吧,我會設法招待好的。于是,她把頭上的長發(fā)剪下,換成酒菜,又卷起鋪床的干草切細,陶侃“斫諸屋柱”為薪柴,喂飽范逵的馬。范逵事后得知,感慨地說:“非此母不生此子”!即使是跟隨范逵而來的奴仆也覺得大過所望。
等范逵離開時,陶侃又追送百余里。范逵很感動,臨別時問陶侃:“卿欲仕郡乎?”陶侃趕忙回答:“欲之,困于無津耳”。范逵遂向廬江太守張夔“稱美之。夔召為督郵,領樅陽令。有能名,遷主簿”。這時恰逢州部從事來到郡里,他想借視察之名勒索賂賄,陶侃便讓手下諸吏安心辦公,自己出面對從事說:“若鄙郡有違,自當明憲直繩,不宜相逼。若不以禮,吾能御之。”從事聽了便退了出去。陶侃也未忘報答張夔的知遇之恩。“夔妻有疾,將迎醫(yī)于數(shù)百里。時正寒雪”,眾僚屬皆面有難色。唯陶侃說:“資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猶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盡心乎”!于是請行,眾咸服其義。后長沙太守萬嗣路過廬江,見到陶侃,陶侃對他特別虛心謙恭,使得太守大為驚訝,臨別時對他說“君終當有大名”。令其子和他結交朋友,而后才離去。
有了這樣的關系,陶侃即被張夔舉為孝廉??窟@種身分,陶侃可以進入洛陽與上層名流結識,去實現(xiàn)他的大志。
不久,陶侃做了漁梁吏,食用官府的魚(腌魚)。他念起貧寒中的母親,就用陶罐盛了一點魚送給母親。不料母親不但不受,還將陶罐封上退回,并附信責備說:“汝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此事給陶侃以極大的教育,為陶侃后來做官的廉潔奉公打下了基礎。
大約在元康六年(296年),陶侃到了洛陽。當時的洛陽,經過幾十年的修復、重建,又變得十分繁華、熱鬧起來。但是,京城的繁華卻沒有給陶侃帶來什么錦繡前程。實行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已使西晉在選官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世族子弟憑借自己的父、祖余蔭即可身居要津,并不為今后升遷而費神。
陶侃也深知像他這種身分的人,沒有權門當靠山,是根本不可能在洛陽官場上站住腳的。因此,他去求見“性好人物”的司空張華。但張華卻“初以遠人,不甚接遇”。陶侃對張華的輕視并不灰心。多次求見,“每往,神無忤色”。張華在和陶侃談話時,大吃一驚,認為他不同常人,陶侃很快便在張華的推薦下作了郎中。郎中有資格入選各類官職,但像陶侃這樣的窮賤之士是根本擠不進那些顯要的官位。
陶侃在洛陽呆了五、六年,但前途依然渺茫得很。在這期間,西晉的內亂愈演愈烈。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倫廢賈后。第二年又廢惠帝自己稱帝。動亂就由宮廷內發(fā)展到宮廷外。洛陽內外已成為諸王軍隊沖突、爭奪之地。在這種情況下,寓居洛陽的江東士族紛紛返家避亂。此時陶侃已經認識到,在洛陽的這種門閥政治下,他是難于出人頭地的。又因受到江東士族紛紛返回家鄉(xiāng)氣氛的影響,他也準備南下了。
時黃慶已經作了吏部令吏,舉薦陶侃補任武岡縣令。武岡是荊州南部的一個縣。這時的陶侃已經四十多歲。陶侃到任后,與太守呂岳的關系很緊張。他遂棄官回家。以后又當過郡小中正。如果不是晉末江南的動亂給他以儕身戎旅的機會,恐怕他終生也只能當個縣令之類的小官。八王之亂引起江南動蕩不安的局勢,為陶侃施展才干提供了機遇。就在這個時候,對陶侃一生影響巨大的母親病故了,終年75歲。陶侃在幾十年的為官生涯中,時刻牢記母親的教誨,堅持每天早上把一百塊磚搬到屋子外面去,晚上又如數(shù)搬回來。部下問為什么這樣做,他回答說:我的志向是領兵橫掃強虜,恢復中原,如果不鍛煉一個好身體怎么可以呢!
上一篇:能否教好孩子就看母親一句話:田稷子之母教子
下一篇:歐母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