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教子:“德商”比智商更能決定孩子成就 實用教子秘訣
教子訣竅 由土鳳凰供稿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一直以重視“家教”著稱于世。家庭教育的特點是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大,所以對其品行的教育尤為重要。對于一時不能明白的道理,他們在實踐中逐漸都會接觸到,只有正確的引導(dǎo)才能使其走正。為人父母,總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子女,其實不管給其多少財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教其重德向善,才是為其長遠和未來考慮,才能使其真正受益。
“德商”就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俗話說:“小勝在智,大勝在德。”真正的成功者:他們的道德修養(yǎng)一般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現(xiàn)實中很多人的失敗,并非是他們做事的失敗,而是他們做人的失敗、道德的失敗。一切工作、事業(yè)上的成就,歸根結(jié)底都源于他們做人的成功,就是“重德”,德商高。古人教育子女要修身明德,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先賢圣哲為后世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教子經(jīng)驗。今天我給您講三個古人教子重德的故事。
一、諸葛亮教子“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諸葛亮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修道修德,志向高潔。“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是諸葛亮未出山時在隆中草廬中門上的對聯(lián),揭示了他的理想追求和高尚德操。
他教育子女要有遠大的志向,五十四歲時給八歲的兒子諸葛瞻寫了著名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jīng)歷的總結(jié),更是他對子女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告誡子女想要成為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首先要靜心靜思,不斷修身和自省;要自我約束,不放縱自己,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和節(jié)操。不做到淡泊功名就不能有明確堅定的志向;不做到清心寡欲和心靈的潔凈就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理想。實現(xiàn)理想需要不斷學習知識,只有靜心、刻苦才能學到真知,沒有堅定的意志就不能成功。
諸葛亮對子女寄予著厚望,他的子女后來都淡泊名利,忠心報國,為國家社稷做出貢獻,這正是“寧靜”、“致遠”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二、寇母教子“修身為萬民”
北宋寇準自幼喪父,家境清貧,全靠母親織布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邊紡紗一邊教寇準讀書,督導(dǎo)寇準苦學成材。后來寇準進京應(yīng)試,得中進士。喜訊傳達家鄉(xiāng),而此時,寇準的母親正身患重病,臨終時她將親手畫的一幅畫交給家人劉媽,說:“寇準日后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錯處,你就把這幅畫給他!”
后來,寇準做了宰相,為慶賀自己的生日,他請來了兩臺戲班,準備宴請群僚。劉媽認為時機已到,便把寇母的畫交給他??軠收归_一看,見是一幅《寒窗課子圖》,畫幅上面寫著一首詩:“孤燈課讀苦含辛,望爾修身為萬民;勤儉家風慈母訓(xùn),他年富貴莫忘貧。”這赫然是母親的遺訓(xùn),寇準再三拜讀,不覺淚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壽筵。此后潔身愛民,秉公無私,成為宋朝有名的賢相。
三、徐勉誓將清白留子孫
梁朝時中書令徐勉,一生身居高位,他嚴于律己,行事公正而謹慎,節(jié)儉不貪,不營置家產(chǎn)。平時所得的俸祿,大都分給了親朋中的窮困者和貧苦百姓,因此家里沒任何積蓄。他的門客和老朋友中有人勸他為后代置點產(chǎn)業(yè),他回答說:“別人給子孫留下財產(chǎn),我給子孫留下清白。子孫如有德能,他們自會創(chuàng)家業(yè);如果他們不成材,即使我留下財產(chǎn)也沒用。”
徐勉經(jīng)常教導(dǎo)子女要重品行操守,他曾寫信告誡兒子徐崧說:“我們家世代清廉,所以平常日子過的清苦。至于置辦產(chǎn)業(yè)這件事,從來就沒有提及過,不僅僅是不經(jīng)營而已。古人說:‘把整筐的黃金留給子孫,不如教他們攻讀一門經(jīng)書’。仔細研究這些言論,的確不是空話。我雖然沒什么才能,但有自己的心愿,幸得遵奉古人這個教訓(xùn)去做,就不敢半途而廢。自從我身居高位以來,將近三十年,一些門人和老朋友都極力勸我趁有職有權(quán)時見機行事,購置田園留給你們,我都拒絕未采納。因為我認為只有將寶貴的清白遺給后代,才能讓后人享用無窮。”徐勉的子女后來都成為遠近聞名的賢士。
除了以上三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之外呢,還有曾子殺豬教子、孟母三遷這些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詳。歷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馬光、歐陽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清朝的鄭板橋、曾國藩等等,都留有家訓(xùn),還有許多形式的家書、教子詩等等。在這些歷朝歷代的著名家訓(xùn)家規(guī)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固有的“德者本也,才者末也”,被不厭其煩的叮嚀后世子孫。儒家文化是使人立于不敗之地的方法。幾千年來,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禮儀的承傳使我們的社會延續(xù)至今。
從這里呢,我們看到了古人家教的智慧。如果只是把子孫教成“希圖前程,指望富貴”的人呢,結(jié)果當了官貪贓枉法,弄到家破身亡,遺累父祖,這可出了不肖子孫的罪過,可都得怪父母當初教養(yǎng)不對了。
在今天的社會中,特別在當今的中國社會,大人教育孩子呢,大都希望孩子能夠有好的前程,富貴,不要在社會上吃虧??墒?,如此以來,很多的孩子都是只重視學業(yè)成績,只知道如何在社會中鉆營卻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了。
本文談到了古人家教 “重視德商”的教育,這是構(gòu)建成功教育大廈的基石,在當今的社會中,回味古人的智慧當真是讓人受益匪淺了。
“德商”就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俗話說:“小勝在智,大勝在德。”真正的成功者:他們的道德修養(yǎng)一般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現(xiàn)實中很多人的失敗,并非是他們做事的失敗,而是他們做人的失敗、道德的失敗。一切工作、事業(yè)上的成就,歸根結(jié)底都源于他們做人的成功,就是“重德”,德商高。古人教育子女要修身明德,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先賢圣哲為后世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教子經(jīng)驗。今天我給您講三個古人教子重德的故事。
一、諸葛亮教子“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諸葛亮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修道修德,志向高潔。“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是諸葛亮未出山時在隆中草廬中門上的對聯(lián),揭示了他的理想追求和高尚德操。
他教育子女要有遠大的志向,五十四歲時給八歲的兒子諸葛瞻寫了著名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jīng)歷的總結(jié),更是他對子女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告誡子女想要成為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首先要靜心靜思,不斷修身和自省;要自我約束,不放縱自己,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和節(jié)操。不做到淡泊功名就不能有明確堅定的志向;不做到清心寡欲和心靈的潔凈就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理想。實現(xiàn)理想需要不斷學習知識,只有靜心、刻苦才能學到真知,沒有堅定的意志就不能成功。
諸葛亮對子女寄予著厚望,他的子女后來都淡泊名利,忠心報國,為國家社稷做出貢獻,這正是“寧靜”、“致遠”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二、寇母教子“修身為萬民”
北宋寇準自幼喪父,家境清貧,全靠母親織布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邊紡紗一邊教寇準讀書,督導(dǎo)寇準苦學成材。后來寇準進京應(yīng)試,得中進士。喜訊傳達家鄉(xiāng),而此時,寇準的母親正身患重病,臨終時她將親手畫的一幅畫交給家人劉媽,說:“寇準日后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錯處,你就把這幅畫給他!”
后來,寇準做了宰相,為慶賀自己的生日,他請來了兩臺戲班,準備宴請群僚。劉媽認為時機已到,便把寇母的畫交給他??軠收归_一看,見是一幅《寒窗課子圖》,畫幅上面寫著一首詩:“孤燈課讀苦含辛,望爾修身為萬民;勤儉家風慈母訓(xùn),他年富貴莫忘貧。”這赫然是母親的遺訓(xùn),寇準再三拜讀,不覺淚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壽筵。此后潔身愛民,秉公無私,成為宋朝有名的賢相。
三、徐勉誓將清白留子孫
梁朝時中書令徐勉,一生身居高位,他嚴于律己,行事公正而謹慎,節(jié)儉不貪,不營置家產(chǎn)。平時所得的俸祿,大都分給了親朋中的窮困者和貧苦百姓,因此家里沒任何積蓄。他的門客和老朋友中有人勸他為后代置點產(chǎn)業(yè),他回答說:“別人給子孫留下財產(chǎn),我給子孫留下清白。子孫如有德能,他們自會創(chuàng)家業(yè);如果他們不成材,即使我留下財產(chǎn)也沒用。”
徐勉經(jīng)常教導(dǎo)子女要重品行操守,他曾寫信告誡兒子徐崧說:“我們家世代清廉,所以平常日子過的清苦。至于置辦產(chǎn)業(yè)這件事,從來就沒有提及過,不僅僅是不經(jīng)營而已。古人說:‘把整筐的黃金留給子孫,不如教他們攻讀一門經(jīng)書’。仔細研究這些言論,的確不是空話。我雖然沒什么才能,但有自己的心愿,幸得遵奉古人這個教訓(xùn)去做,就不敢半途而廢。自從我身居高位以來,將近三十年,一些門人和老朋友都極力勸我趁有職有權(quán)時見機行事,購置田園留給你們,我都拒絕未采納。因為我認為只有將寶貴的清白遺給后代,才能讓后人享用無窮。”徐勉的子女后來都成為遠近聞名的賢士。
除了以上三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之外呢,還有曾子殺豬教子、孟母三遷這些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詳。歷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馬光、歐陽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清朝的鄭板橋、曾國藩等等,都留有家訓(xùn),還有許多形式的家書、教子詩等等。在這些歷朝歷代的著名家訓(xùn)家規(guī)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固有的“德者本也,才者末也”,被不厭其煩的叮嚀后世子孫。儒家文化是使人立于不敗之地的方法。幾千年來,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禮儀的承傳使我們的社會延續(xù)至今。
從這里呢,我們看到了古人家教的智慧。如果只是把子孫教成“希圖前程,指望富貴”的人呢,結(jié)果當了官貪贓枉法,弄到家破身亡,遺累父祖,這可出了不肖子孫的罪過,可都得怪父母當初教養(yǎng)不對了。
在今天的社會中,特別在當今的中國社會,大人教育孩子呢,大都希望孩子能夠有好的前程,富貴,不要在社會上吃虧??墒?,如此以來,很多的孩子都是只重視學業(yè)成績,只知道如何在社會中鉆營卻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了。
本文談到了古人家教 “重視德商”的教育,這是構(gòu)建成功教育大廈的基石,在當今的社會中,回味古人的智慧當真是讓人受益匪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