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nóng)民的教子之道 家長教育觀
父母課堂 由土鳳凰供稿
孫雷波是山東省萊陽九中高三學生,人高中以來,他的學習成績在級部始終是遙遙領(lǐng)先,在各級各類競賽中都獲得過好名次。其中,1993年山東省″英易達杯″中學生英語競賽獲得二等獎,1995年第12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獲得山東賽區(qū)一等獎,1996年全國中學生化學競賽獲得山東賽區(qū)一等獎和全國一等獎,并因此被清華大學免試錄取。
孫雷波的成功贏得了人們的交口稱贊。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可喜的成績當然是多少年來老師們的辛勤培育換來的,也是孫雷波本人刻苦努力、頑強拼搏換來的,更是他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親優(yōu)良的家庭教育,精心指導幫助所換來的。前不久,我們就孫雷波的家庭教育問題走訪了他的父親孫修山、母親方瑞英。兩位樸實的農(nóng)民沒有多少華麗的語言,但他們對家庭教育的純樸的理解、對孩子所做的一點一滴,都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營造優(yōu)良的學習環(huán)境孫雷波出生在萊陽市穴坊鎮(zhèn)西富山村,幼時家境并不優(yōu)越。上小學以后,居住環(huán)境有了改善,為了讓孩子放學后有一個安靜的學習場所,免受家庭瑣事、嘈雜環(huán)境的影響,孫修山夫婦決定,給孩子辟出一間屋,專供孩子放學后復習、做作業(yè)用。孫修山學過木匠,自己動手做了書桌,椅子、書架,購置上必要的工具書,一間簡樸、靜溢的″書屋″便布置好了。從此,孫雷波每天放學后便在這里刻苦自學,直到九年后考到萊陽九中。談起這件事兒,孫修山感到很自豪,他認為家庭是學校的延伸,為了孩子的成長,當家長的應當盡力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優(yōu)良的學習環(huán)境。
優(yōu)良的學習環(huán)境,不是一定要有一間書屋,沒有書屋,照樣可以有好環(huán)境,那就得在家庭里造成一種積極學習的氣氛。孫修山更重視″人″的環(huán)境。市場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今天,不少人回家后所談論的往往是″錢″、″權(quán)″、″利″等等,給孩子造成的影響可想而知;而如果談的是孩子所關(guān)心并對他們有益的話題,那就是另外一種效果了。因此,孫修山夫婦在同孩子相處時,總是巧妙地將孩子引到求知之路上。比如:飯前飯后的猜謎、一字一詞的辨誤、一事一議的爭論等等,不論是父子間、兄弟間、同學間有趣的說笑和談論,往往既活躍了家庭氣氛,又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從而也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風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越是低齡的孩子,知識的獲得也越往往是靠興趣。那么,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保護孩子的興趣、鼓勵孩子動手操作,便是家長們所不可輕的責任了。對于這一點,孫修山夫婦的做法是值得稱道的。孫雷波從小就好學好問,不論怎樣繁瑣的問題,只要能幫上忙的,孫修山夫婦總是耐心地幫助解答,從不厭煩。父母的耐心也鼓勵了孫雷波好奇心的發(fā)展、家里的鬧鐘、收音機都要給拆開來看看,同學送的音樂卡改裝成電子門鈴,拿著肥皂和瓶瓶罐罐做小實驗。有一次和父母鬧惡作劇,為了能偷看幾眼電視,他還動手制作了一個潛望鏡。而所有這些,在孫修山夫婦看來都是好學的舉動,從不責怪、埋怨,相反卻總是給以某種方式的贊同與肯定——一句表揚的話、一個滿意的笑、或者一本好看的書。直面困難,磨練意念。
面對不能吃苦耐勞的孩子,一些用心良苦的家長往往束手無策,孫修山在這方面比一些家長高明多了--讓孩子勞筋骨、嘗痛苦,學會堅強。家居農(nóng)村,有的是鍛煉機會,隨時可以“上一次課”。這點,印象最深的還是孫雷波。有一年夏天,父子倆同割小麥,父親割6行,兒子割3行,割了一會兒,兒子便被落下好遠,父親催促兒子,兒子以“我還小”分辯,發(fā)怒的父親給了兒子一巴掌,然后又蹲下示范,擂下一句″趕不上就不用吃飯″就又到前邊埋頭割麥了。
“在爸爸眼里,他能做到的,我就應該做到;別人能做到的,我也應該能做到;有困難可以去克服,決不應有做不到的理由。”孫雷波很理解父親的行為。孫修山的用心,在兒子的身上得到了體現(xiàn),孫雷波做什么事都有一股不屈不撓的勁頭,尤其是在學習上,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敢于并善于向困難挑戰(zhàn)是他從小養(yǎng)成的性格。
對孩子的教育,家長們都知道要進行輔導、指導和督促,卻往往忽視了自身的作用。父母在孩子的眼里就是模范和表率,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在影響著孩子,身教重于言傳,“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這方面,孫修山也有他的認識和經(jīng)驗。平時孫修山對孩子的爺爺總是很孝敬,按時送糧、送贍養(yǎng)費,經(jīng)常看望老人,送去應時應節(jié)的好東西,按時把老人接到家里來精心侍侯。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放學回家總要看看爺爺。孫雷波在外邊讀書、比賽回來,總是想著給老人買點小禮物。這,就是身教的效果。
孫修山是個多面手,學過木工、學過果樹修剪、還養(yǎng)殖鸚鵡和家禽。平時,他經(jīng)常買些實用科技方面的書來研究,什么《家禽養(yǎng)殖》、《果樹栽培》等等,有空就翻翻,并學著實踐,操作。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勤于鉆研、勇于探索的榜樣,無形之中,也在深深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品質(zhì),促進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養(yǎng)成了刻苦鉆研、執(zhí)著追求的優(yōu)良品質(zhì)。
愛是無限的動力
嬌慣不是愛,愛是對孩子的理解和支持,愛是家長與孩子心心相印的溝通;物質(zhì)滿足不是愛,愛是家長對孩子心靈的關(guān)懷與呵護,愛是在孩子需要時的精神上的贈予和鼓勵。
孫雷波的母親方瑞英對孩子的愛便是令孩子永遠享不盡的精神財富。孩子上小學、入初中,每次考試前總給包上一頓餃子,這特殊的鼓勵,讓多次參加比賽的孫雷波每每想起,便勇氣大增、信心百倍;幼兒園時,老師讓小朋友每人要做一個沙包,從沒見過沙包什么樣的方瑞英照孩子的敘述,一中午做了一個“沙包王”--足有小枕頭那么太,令孩子至今想起來都為媽媽驕傲--因為她是最了解孩子想什么的人;孩子上小學時,一次方瑞英到煙臺,別人都給從沒進過城的孩子買吃穿用的禮物,而她卻轉(zhuǎn)了幾家新華書店給孩子買了一套少兒古詩全集,讓翹首以待的孫雷波喜出望外,這使他對書有了特殊的感情,從此便廣泛閱讀,小學三年級還獲得過萊陽市組織的少兒智力競賽二等獎。
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無限的動力,來自父母純樸而真誠的教誨,是孫雷波成功諸因素中的關(guān)鍵。
孫雷波的成功贏得了人們的交口稱贊。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可喜的成績當然是多少年來老師們的辛勤培育換來的,也是孫雷波本人刻苦努力、頑強拼搏換來的,更是他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親優(yōu)良的家庭教育,精心指導幫助所換來的。前不久,我們就孫雷波的家庭教育問題走訪了他的父親孫修山、母親方瑞英。兩位樸實的農(nóng)民沒有多少華麗的語言,但他們對家庭教育的純樸的理解、對孩子所做的一點一滴,都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營造優(yōu)良的學習環(huán)境孫雷波出生在萊陽市穴坊鎮(zhèn)西富山村,幼時家境并不優(yōu)越。上小學以后,居住環(huán)境有了改善,為了讓孩子放學后有一個安靜的學習場所,免受家庭瑣事、嘈雜環(huán)境的影響,孫修山夫婦決定,給孩子辟出一間屋,專供孩子放學后復習、做作業(yè)用。孫修山學過木匠,自己動手做了書桌,椅子、書架,購置上必要的工具書,一間簡樸、靜溢的″書屋″便布置好了。從此,孫雷波每天放學后便在這里刻苦自學,直到九年后考到萊陽九中。談起這件事兒,孫修山感到很自豪,他認為家庭是學校的延伸,為了孩子的成長,當家長的應當盡力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優(yōu)良的學習環(huán)境。
優(yōu)良的學習環(huán)境,不是一定要有一間書屋,沒有書屋,照樣可以有好環(huán)境,那就得在家庭里造成一種積極學習的氣氛。孫修山更重視″人″的環(huán)境。市場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今天,不少人回家后所談論的往往是″錢″、″權(quán)″、″利″等等,給孩子造成的影響可想而知;而如果談的是孩子所關(guān)心并對他們有益的話題,那就是另外一種效果了。因此,孫修山夫婦在同孩子相處時,總是巧妙地將孩子引到求知之路上。比如:飯前飯后的猜謎、一字一詞的辨誤、一事一議的爭論等等,不論是父子間、兄弟間、同學間有趣的說笑和談論,往往既活躍了家庭氣氛,又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從而也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風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越是低齡的孩子,知識的獲得也越往往是靠興趣。那么,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保護孩子的興趣、鼓勵孩子動手操作,便是家長們所不可輕的責任了。對于這一點,孫修山夫婦的做法是值得稱道的。孫雷波從小就好學好問,不論怎樣繁瑣的問題,只要能幫上忙的,孫修山夫婦總是耐心地幫助解答,從不厭煩。父母的耐心也鼓勵了孫雷波好奇心的發(fā)展、家里的鬧鐘、收音機都要給拆開來看看,同學送的音樂卡改裝成電子門鈴,拿著肥皂和瓶瓶罐罐做小實驗。有一次和父母鬧惡作劇,為了能偷看幾眼電視,他還動手制作了一個潛望鏡。而所有這些,在孫修山夫婦看來都是好學的舉動,從不責怪、埋怨,相反卻總是給以某種方式的贊同與肯定——一句表揚的話、一個滿意的笑、或者一本好看的書。直面困難,磨練意念。
面對不能吃苦耐勞的孩子,一些用心良苦的家長往往束手無策,孫修山在這方面比一些家長高明多了--讓孩子勞筋骨、嘗痛苦,學會堅強。家居農(nóng)村,有的是鍛煉機會,隨時可以“上一次課”。這點,印象最深的還是孫雷波。有一年夏天,父子倆同割小麥,父親割6行,兒子割3行,割了一會兒,兒子便被落下好遠,父親催促兒子,兒子以“我還小”分辯,發(fā)怒的父親給了兒子一巴掌,然后又蹲下示范,擂下一句″趕不上就不用吃飯″就又到前邊埋頭割麥了。
“在爸爸眼里,他能做到的,我就應該做到;別人能做到的,我也應該能做到;有困難可以去克服,決不應有做不到的理由。”孫雷波很理解父親的行為。孫修山的用心,在兒子的身上得到了體現(xiàn),孫雷波做什么事都有一股不屈不撓的勁頭,尤其是在學習上,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敢于并善于向困難挑戰(zhàn)是他從小養(yǎng)成的性格。
對孩子的教育,家長們都知道要進行輔導、指導和督促,卻往往忽視了自身的作用。父母在孩子的眼里就是模范和表率,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在影響著孩子,身教重于言傳,“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這方面,孫修山也有他的認識和經(jīng)驗。平時孫修山對孩子的爺爺總是很孝敬,按時送糧、送贍養(yǎng)費,經(jīng)常看望老人,送去應時應節(jié)的好東西,按時把老人接到家里來精心侍侯。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放學回家總要看看爺爺。孫雷波在外邊讀書、比賽回來,總是想著給老人買點小禮物。這,就是身教的效果。
孫修山是個多面手,學過木工、學過果樹修剪、還養(yǎng)殖鸚鵡和家禽。平時,他經(jīng)常買些實用科技方面的書來研究,什么《家禽養(yǎng)殖》、《果樹栽培》等等,有空就翻翻,并學著實踐,操作。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勤于鉆研、勇于探索的榜樣,無形之中,也在深深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品質(zhì),促進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養(yǎng)成了刻苦鉆研、執(zhí)著追求的優(yōu)良品質(zhì)。
愛是無限的動力
嬌慣不是愛,愛是對孩子的理解和支持,愛是家長與孩子心心相印的溝通;物質(zhì)滿足不是愛,愛是家長對孩子心靈的關(guān)懷與呵護,愛是在孩子需要時的精神上的贈予和鼓勵。
孫雷波的母親方瑞英對孩子的愛便是令孩子永遠享不盡的精神財富。孩子上小學、入初中,每次考試前總給包上一頓餃子,這特殊的鼓勵,讓多次參加比賽的孫雷波每每想起,便勇氣大增、信心百倍;幼兒園時,老師讓小朋友每人要做一個沙包,從沒見過沙包什么樣的方瑞英照孩子的敘述,一中午做了一個“沙包王”--足有小枕頭那么太,令孩子至今想起來都為媽媽驕傲--因為她是最了解孩子想什么的人;孩子上小學時,一次方瑞英到煙臺,別人都給從沒進過城的孩子買吃穿用的禮物,而她卻轉(zhuǎn)了幾家新華書店給孩子買了一套少兒古詩全集,讓翹首以待的孫雷波喜出望外,這使他對書有了特殊的感情,從此便廣泛閱讀,小學三年級還獲得過萊陽市組織的少兒智力競賽二等獎。
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無限的動力,來自父母純樸而真誠的教誨,是孫雷波成功諸因素中的關(guān)鍵。
上一篇:教孩子為自己的錯道歉
下一篇:練習一定距離的跑步以增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