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家庭周報》, 鑄就良好家風 家訓家風家規(guī),家風故事
家風家訓 由土鳳凰供稿《家庭周報》如今已經(jīng)“發(fā)行”30年!
顧偉是原民進丹東市委秘書長、組宣部長,他家的故事要從30年前說起。
1990年兒子顧然剛剛6歲,如何成為了顧家《家庭周報》的總編輯?原來兒子馬上要上學前班了,家里因為動遷搬到了郊外的山上,那里沒有學前班,如何解決兒子學前班教育的問題呢?
有一天父親顧偉看到還沒認識很多字的兒子喜歡照著報紙連抄帶畫,他就想到可以辦個小報鍛煉他寫字畫畫。顧偉做了13年的中學老師,在他的協(xié)助下,第一期的《家庭旬報》誕生了.......
培養(yǎng)兒子做事要持之以恒
對于一個6歲的孩子來說,熱情來的快,去的也快。第一期《家庭旬報》出版后,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沒有監(jiān)督兒子辦報進展,結果旬報停滯了4個月。父親告訴兒子既然成為報社總編輯,那就要說到做到,不能半途而廢。對此,顧偉也做了自我檢討,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做事情一定要持之以恒。1990年10月2號第二期《家庭月報》誕生了,為了能讓孩子的興趣秩序下去,家里決定把旬報改成月報。
沒想到兒子顧然受到了父親的啟發(fā),竟然在10月14日又增刊一期,父親特別在報頭注明“讀者周知:因總編突來積極性,故增刊一期”。
最后,兒子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和精力,在第四期的時候,正式定刊為“周報”。最終,經(jīng)歷四期的“不定期家庭報”確定為《家庭周報》。
而且顧然辦報也有了很大進步,從開始需要通過口述給父母,父母協(xié)助編寫,到后來完全自己來寫,如果有不認識的字就學著查字典或者使用漢語拼音。
為了一個承諾,骨折也要辦報
1995年的一個冬天,顧然在學校不慎將右胳膊摔骨折,去醫(yī)院進行接骨處理之后回家休養(yǎng)。周日父母出去買菜的時候,還想跟兒子說這一期的《家庭周報》就別做了。沒想到等到父母回家的時候,顧然用左手將周報完成,還給自己的骨折畫了一張漫畫。雖然這份報紙字體歪扭,但是父母為孩子的這份堅持深深感動。除了辦報之外,顧然的作業(yè)和考試從來沒有耽誤過。
顧偉說,自從辦了《家庭周報》,兒子顧然比別的孩子多寫了40萬的字,多畫400副畫,而且做任何事情都更有毅力,能堅持。
一直堅持辦報的顧然,在學校發(fā)表了十幾篇文章,每年都是校三好學生。在大二期間,顧然和同學一起完成了一本美國科普書的翻譯。
《家庭周報》承載家風的平臺
顧偉說,起初辦報是為了培養(yǎng)顧然的興趣愛好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隨著時間的推移,《家庭周報》成了家里不可或缺的備忘錄,從報刊中不僅能看到家庭的變化和進步,更是一個承載家風的重要平臺,成為了顧家的傳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