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想最新5篇 讀后感
讀后感 由優(yōu)爾供稿《植樹的牧羊人》這部作品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力量有多偉大,也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力量有多渺小。下面9252兒童網小編給您帶來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想,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1
三國時期的軍事家、政治家諸葛亮曾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代偉人毛澤東,寫文章時經常提到“人定勝天”。我想,將諸葛亮所講的“靜”與毛澤東所指的“毅”結合起來,就是文章《植樹的牧羊人》告訴我們的道理:心無旁騖,人定勝天。
《植樹的牧羊人》講述了一個離群索居的牧羊人,通過近半個世紀堅持不懈地植樹,把荒漠變成了綠洲,讓數以萬計的人過上了美好生活的故事。
很多人在看完這篇文章后,贊嘆牧羊人堅持不懈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只是,是什么信念支撐他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堅持和無私奉獻呢?我覺得,“靜”能使他淡泊名利,使他不計回報;“毅”使他能夠克服困難,戰(zhàn)勝一切。
在牧羊人植樹的三十多年間,先后爆發(fā)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無數的人們因戰(zhàn)火流離失所,背井離鄉(xiāng)。世界也因戰(zhàn)爭的硝煙變得滿目瘡痍。當人們?yōu)榱松骖嵟媪麟x時,牧羊人依然堅守著他的家園和內心的寧靜,堅持種樹,他的生活并沒有受到戰(zhàn)爭的擾亂。
牧羊人意志堅定,所以他才能戰(zhàn)勝一切困難。面對缺水與動物啃咬樹苗的困境,他沒有屈服。在一個不毛之地,他沒有先進的工具和技術,也沒有人來幫助他,只憑著雙手和毅力,培育出了一片生機勃勃的森林,給千千萬萬的人們創(chuàng)建了一個美麗安寧的家園。
由此我們不難發(fā)現,只有心靜才能排除外界的干擾,事業(yè)才能取得成功;只有面對困難,毫不妥協,人生才會精彩。作為學生,也應該在學習中做到寧靜專一,做到迎難而上。
回想自身的學習道路,我也曾因內心浮躁而導致學習粗心、生活馬虎。讀完這篇文章,我立下決心,心一定要靜,不驕不躁,做好自己。牧羊人能夠克服一切戰(zhàn)勝一切,我也能克服自己的諸多不足。
心無旁騖,人定勝天。一絲不茍做好自己,我想我和我的同學們,都應該是那個數十年如一日的牧羊人種樹人——我們以此迎接自己的華年,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郁郁蔥蔥的明天!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2
最早接觸繪本是從李歐李奧尼開始的。起初讀不太懂,后來慢慢的發(fā)現鱷魚哥尼流小黑魚田鼠阿佛真的太好了,讀完心里很舒服,并感慨這些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繪本了。后來遇到了奧菲利亞的影子劇院,被震撼的無話可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覺著無法用語言來精確的評價這個繪本,但毫無疑問,這也是世界上最好的繪本。昨天又讀到了植樹的男人,再一次被震撼了。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心中充滿了感動、震撼!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紀初的法國普羅旺斯地區(qū),這個以熏衣草聞名全球的浪漫地區(qū)在當時只是一個荒蕪、破落、毫無生氣的荒漠。只有很少的人在這兒過著冷漠、憤恨、孤獨的生活。有一個牧羊人,他一邊牧羊,一邊每天都種100棵橡樹。由于氣候不好,種十萬棵樹,最終會只有兩萬棵樹發(fā)芽,而這兩萬棵樹中,最終只有一萬棵長成大樹。
盡管如此,牧羊人沒有氣餒,沒有沮喪,依然堅持不斷的種樹。因為他覺的有了樹,就有了生機,就有了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牧羊人種的樹已經小有規(guī)模,這個地區(qū)有了霧氣,開始有水分了。牧羊人依然不停種樹,森林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漸漸的這個地區(qū)有了溪水,這個地區(qū)的風景越來越好,慢慢的就有人開始來這兒旅游了。雖然大家都認為這片森林是自然形成的,雖然沒有人肯定牧羊人的付出,甚至會有人要求他搬離森林。牧羊人依然不改初衷,堅持不停的種樹。森林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開始有了水源,氣候也變得越來越好,慢慢的開始有人搬到這兒住了,而原來住在這兒的人也變得友善起來,有了村莊,有了泉水,有了兒童的笑聲,整個地區(qū)都活了起來。
書的附頁說這不是真實的故事,讓我覺的非常遺憾。當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正在做同樣的事情后,心里豁然了許多。
我為老人的見識、胸懷、堅持而感動!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3
這是一個很長的繪本,不需要太多的展開進行講解,光是讀,就幾乎需要一節(jié)課的時間。在繪本中這本書的文字量算是很大了。
其實故事很平淡,講述的就是一個男人在種樹的故事。1913年我在普羅旺斯的一片荒漠中遇到了一個男人,這個男人五十五歲了,他在一片荒漠中種樹,每天選出一百顆橡樹子,然后種下去,每天如此,種了一年,種下了三萬多棵橡樹,其中有十分之一成活。然后他又種縱樹,就這樣一年一年,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老人還在種樹,老人種的樹距離他住的石頭房子越來越遠,幾十年過去了,我一次又一次去看這位老人,每次都發(fā)現這里的樹變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環(huán)境在不斷發(fā)生著變化,而老人也越來越老了,唯一不變的是老人一直在種樹。最后一次見到植樹的老人是一九四五年,和第一次相比,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當年的荒原上,已經通了公共汽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城鎮(zhèn),已經有了泉水。而老人種樹,已經要到距離這里四十公里以外了。這里被發(fā)現的這片森林,已經有了護林員來管理。人們在這片曾經的荒原上面幸福的生活??墒沁@一切和老人并沒有什么關系,老人依舊在種樹。在遙遠的遠方在種樹。這位種樹的老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夠做到的事情。上帝其實就在每個人的心里。在平淡中開始,在平淡中結束,可是卻在每一個聽故事的人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震撼!
一個人的力量原來竟然有這么大,一個人竟然能夠做出這么了不起的事情來!這就是一個種樹的男人的故事。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4
牧羊人剛來到被稱為普洛斯旺的地方的時候,這里的原住民都勤懇地為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但是,這里人們主要從事的制碳業(yè),將所有樹木消耗殆盡,這里逐漸風沙漫天、水源枯竭。隨著環(huán)境的惡化,人們開始爭吵、抱怨、煩躁、苦悶,甚至,自殺和精神失常的極端現象越來越頻繁。所有的人都在掙扎、祈禱和等待命運的改變,卻沒有人思考過苦難的根源,即便有人想到了,也被疲憊摧殘得無心行動。人們的躁動和忙碌,使他們越來越盲目,他們努力勞作、堅持維護個人的利益,卻找不到幸福的方向。因為,以破壞環(huán)境為代價的生存努力是徒勞的,甚至,越努力越加劇了惡性循環(huán)。
牧羊人也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但是,他思考的是這里災難的根源——沒有樹木的不毛之地導致災難;他思考的是獲得幸福的根本——一個適合所有人生存的環(huán)境需要樹木。他選擇的努力之路——種樹,是一條通往幸福的道路。
他胸懷大志,立足小事,從我做起。他的心中早已繪制出一個森林茂密、人們在清新的環(huán)境中幸福生活的藍圖。為了實現這個志向,他認真對待小事和細節(jié)。他精心維護小家,規(guī)律地生活,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和體魄,為實現理想打好基礎;他從精選種子開始,認真對待每一棵小樹,森林正是由一棵棵健壯的樹木組成的。他沒有號召所有人一起種樹,沒有宣講這個行動的意義,他只是自己獨立完成,使他的行動沒有受到干擾,最終,在人們體會到幸福的時候,也自然地享受了這個行動的益處。
牧羊人的寧靜、自信和智慧,是他的幸福的源泉,并使他周圍的人享受到和諧、長久的幸福。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5
通過講述牧羊人用雙手把荒漠變成綠洲,使萬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表達了一種人定勝天的思想。曾經在古羅馬時代流水淙淙,人們可以垂釣的地方,現在變成了狂風呼嘯的荒漠,可是說是大自然對人類破壞自然的不端行為的嚴懲。但是牧羊人通過一己之力又把不毛之地變成富裕的村莊,全是靠一個永恒的精神和肉體的力量。作為一個普通的人,他和神對抗,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事業(yè),這體現了人類潛藏的智慧和改天換地能力。心存善念必有善報,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長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變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大自然也一定會給與豐厚的回饋,人類的可悲命運會被最終改變。
自然生態(tài)和精神生態(tài)互為表里,相互影響。人們原先自私自利,相互折磨,最終導致村莊荒蕪和廢棄。而到了1945年,“我”又去了那里,看到了更加美麗,面積更大的森林,到處鳥語花香,潺潺流水穿過樹林,不時有甜美的清風吹過,伴有兒童天真的笑聲,陸續(xù)有一些年輕人搬到這里居住下來,這都跟30年前的境況有了天壤之別。當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改觀后,人們的精神面貌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從這一點上來講,牧羊人簡直就是從事著上帝所作的事,他不但改造了自然,也重塑了人心,使人心向善,相互關心愛護。
所有這些變化都歸功于這位默默無聞的老人幾十年的堅持,老人把永恒的精神和肉體奉獻給了這片土地,創(chuàng)造了偉大事業(yè),使得生存下來的人們過上了無比幸福的生活。人們對這種變化毫不關心,漁夫和獵人不斷地追捕魚和野豬,盡管他們看到了這里茂盛的森林,也只會把它當做是大自然的產物。正是因為這樣,沒有人提起過牧羊人的功勞。如果有人知道牧羊人的功績,人們大概就不會讓他再默默無聞了。如“我”所言:這位高尚的老人的行為,除了神以外,又有誰會知道呢?
莊子說:“至人無己、圣人無功、神人無名”。牧羊人始終默默無聞,不求名利和回報,在事業(yè)成功時悄然離世,人們享受到了他賜予卻沒有感覺到他的存在,他的奉獻精神和堅持不懈,樂觀向上的生活觀念相對于眾生喧嘩,唯利是圖的現代社會,更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