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十三章讀后感大全5篇 讀后感
讀后感 由優(yōu)爾供稿讀《論語》不僅使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而且還能領(lǐng)悟到孔子精神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延續(xù)。下面是9252兒童網(wǎng)小編為你準備的論語第十三章讀后感,快來借鑒一下并自己寫一篇與我們分享吧!
論語第十三章讀后感篇1
近期,我認真閱讀了國學名著——《論語》。其中,我對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朋友交而有信乎?傳不習乎?”感觸頗深。
這句話的含義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我認為曾子說得非常正確!的確,既然是為別人做事,那么我們就要一心一意做好,不能偷工減料,否則就會失去別人對你的尊重;朋友之間要講誠信,不能搞陰謀詭計;老師傳授的知識要及時復習,如果不復習的話,會前記后忘,這樣是學不好的。
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人物,他們以上面的做人、做事的標準時時刻刻要求自己,一直被人們傳誦。三國時期,蜀國戰(zhàn)敗,劉備病逝,劉備在臨終前,把自己的兒子托付給諸葛亮,請諸葛亮來輔佐他的兒子。諸葛亮不負劉備的重托,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光復漢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末的季布,他一向說話算數(shù),從不反悔,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著名的作家巴金爺爺溫故而知新。他讀書的方法有點奇怪,他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一點地咀嚼,就如同老牛反縐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每回憶一次,總會有新的感悟,新的理解,新的收獲,新的認識。
三省吾身,是古人對自己的要求,特別是在做人和做學問上面。只要按三省吾身的要求去做,都會得到別人的稱贊,取得成功。我們應(yīng)該多多學習古人的優(yōu)點,傳承他們的思想和智慧,使我們的言行永遠不敗于古人。
論語第十三章讀后感篇2
孔子是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人,生于春秋時期魯國。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相傳孔子弟子有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
孔子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時,就已經(jīng)非常淵博。
二十三歲時,孔子開始在鄉(xiāng)間收徒講學,學生有顏路、曾點、冉耕等。
魯昭公十七年,郯國國君郯子訪魯,郯子博學多才,二十歲的孔子慕名拜見?!稁熣f》有注:“孔子師郯子······”孔子先后問禮于老聃,學鼓琴于師襄子,訪樂于長弘。
三十五歲時,孔子離開魯國到齊國,孔子曾與齊太師談?wù)f音樂,聞習韶樂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
魯定公九年,五十一歲的孔子仕魯,起初做中都,一年以后又做司空。
晚年,孔子顛沛流離十四年,公元前484年,年近七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到魯哀公的任用。
哀公十一年冬,孔鯉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顏回先孔子而去。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中年七十三歲。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他服喪三年,自貢為孔子守墳6年。
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讀完《論語》,就像與孔子同行了一生,我深深地感到了孔老先生的偉大和自己的渺小。因為自己太過于渺小,所以我更應(yīng)該堅持自己的夢想。不管自己會不會被重用,不管自己會不會被人笑話,只要在夢想這條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就一定會有收獲。
不忘初心,繼續(xù)前行!
論語第十三章讀后感篇3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里講的是如何調(diào)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fā)現(xiàn)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鉆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quán)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論語第十三章讀后感篇4
《論語》這本書我已經(jīng)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我一口氣就讀完了它。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辟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p>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yīng)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yōu)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yīng)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做人,就應(yīng)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yīng)該要假若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于改過,不能故意不改,并裝作沒發(fā)現(xiàn);做人,就應(yīng)該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tài)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第十三章讀后感篇5
我閱讀了《論語》這本書。
論語,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后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歲。
論語,創(chuàng)編它的意義就是在于教人們?nèi)绾巫鋈?。里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就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jīng)常是長輩給我建議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yīng)該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論語里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內(nèi)容不光有這些,也可以有其他內(nèi)容。比如反省自己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己辦的事做到了嗎?我就有一個親身經(jīng)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yè)。我在做作業(yè)時寫一會兒就干干別的,浪費了自己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yīng)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己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fā)現(xiàn)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里講的,我一定要化為行動,以論語的內(nèi)容為目標,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