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節(jié)氣的寓意和傳統(tǒng) 文化常識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大暑,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是夏季最后一個節(jié)氣。斗指未,太陽黃經(jīng)為120°,于公歷7月22—24日交節(jié)。今天9252兒童網(wǎng)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大暑節(jié)氣的寓意和傳統(tǒng),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大暑節(jié)氣的寓意和傳統(tǒng)
寓意
大暑的節(jié)氣含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大暑節(jié)氣是傳統(tǒng)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二個節(jié)氣,也是夏天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此時,斗指丙,太陽位于黃經(jīng)120°的位置,大暑的“暑”有炎熱的意思,大暑體現(xiàn)了炎熱至極,在節(jié)氣上,大暑其實是相對小暑節(jié)氣而言的,表示炎熱的程度更為強烈一些。
傳統(tǒng)
1、吃荔枝
大暑,按莆田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吃荔枝,叫做“過大暑”。民間傳說大暑這一天吃荔枝,營養(yǎng)價值和吃人參一樣高。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富有營養(yǎng)價值,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先將鮮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時刻一到便取出品嘗。這一時刻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
2、吃米糟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jié)還有吃米糟的習俗。米糟是將米飯拌和白米曲讓它發(fā)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劃成一塊塊,加些紅糖煮食,據(jù)說可以“大補元氣”。
3、吃鳳梨
我國臺灣則有吃鳳梨的習俗,鳳梨的閩南語發(fā)音和“旺來”相同,所以被用來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
4、吃“半年圓”
另外,由于農(nóng)歷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民間講究“過半年”,這天拜完神明后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一家人品嘗甜食,象征著團圓和甜蜜。
5、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jié)有“吃仙草”的習俗。民諺說“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凍和燒仙草也是廈門人常見的消暑涼品。
6、送大暑船
大暑時節(jié),浙江臺州沿海有送“大暑船”活動。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號喧天,鞭炮齊鳴,街道兩旁站滿祈福的人群。“大暑船”最終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隨后,這艘“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在海上點燃,隨水而去,以此祝福人們五谷豐登、生活祥和。
7、海邊過大暑
深圳人在海邊度過炎熱的大暑日。在夏季防曬很重要,不僅僅是愛美怕曬黑的女性,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的男性也一樣需要防曬,尤其是去海邊或水上樂園,更需要使用防曬霜,并不時補涂防曬霜。
8、賞荷花
大暑所在的六月也稱“荷月”,六月二十四日,相傳是荷花生日,所以民間有賞荷花的習俗。江蘇常熟、通州、吳縣等地,是著名的觀荷之處,觀荷納涼,游船眾多,景象頗為壯觀。
大暑節(jié)氣的由來
大暑(Great heat),是一年中最熱的節(jié)氣,正值二伏前后,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大暑經(jīng)常出現(xiàn)40℃高溫天氣。要作好防暑降溫工作。這個節(jié)氣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要注意防汛防澇。
大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二個節(jié)氣,也是干支歷未月的下半月;
到達時間在公歷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jīng)120°時。但在農(nóng)歷上的具體日期每年并不固定,此因農(nóng)歷是陰陽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解見小暑”?!锻ň?middot;孝經(jīng)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后為小,望后為大也。”
這時正值中伏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qū)為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chǎn)卵于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xiàn),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大暑歷史淵源
大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二個節(jié)氣。斯時天氣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兑葜軙吩唬?ldquo;土潤溽暑(溽暑,指潮濕而悶熱)。又五日,大雨時行”;又曰:“大雨不時行,國無恩澤”。大暑是一年中陽光最猛烈、氣溫最高、雷雨天氣橫行的節(jié)氣。大暑節(jié)氣,高溫酷熱、雷暴頻繁,雨量充沛,是萬物狂長的時節(jié)?!对铝钇呤蚣狻分姓f:“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通緯·孝經(jīng)援神契》說:“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后為小,望后為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