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37字家訓,傳承近千年 家風文化
家風家訓 由小雪供稿說起清官,包青天自然當仁不讓。包拯不但以自身的清廉公正聞名于世,而他的后輩也皆能居官者廉潔,為民者淡泊,深受好評。人們把這一現(xiàn)象常與包拯所制定的37字家訓聯(lián)系起來。
37字家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民間傳說包拯出生在貧苦人家,自幼父母雙亡,由嫂子撫養(yǎng)長大,這與歷史事實不符。其實,包拯出身官宦之家,父親包令儀曾經(jīng)做官。包令儀對包拯的管教十分嚴格,正是在這樣的教育下,包拯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儒家思想和清正家風的影響,為他后來清廉從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包拯官至中央大員,對子孫的教育也非常重視,他專門給家族制定了37字家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就是說,包家后世子孫當官,如有貪贓枉法者,開除族籍,不準再回包家;死后也不準葬入包家祖墳。不遵從包拯此訓,包拯就不承認他們是自己的子孫,這在古代是十分嚴厲的家法。包拯還囑家人請工匠,把這則《家訓》刻在石碑上,豎立在堂屋東壁。
包拯不但是家訓的制定者,更是家訓的踐行者。傳說北宋嘉祐七年春天(公元1062年),北宋仁宗皇帝因包拯居官清廉又家境貧寒欲將整個廬州城賞賜給他。但包拯堅辭不受,在宋仁宗的堅持下,包拯最后才要了廬州城郊的一段淤塞已久的護城河。留下了“不要廬州府一磚,只取護城河一段”的千古佳話。由于河道不比田產(chǎn),它分不開,賣不掉,也富不了,因此包拯的后代子孫多依河而住,靠捕魚挖藕采蓮為生。后人為了紀念包拯,便把這一段護城河稱為包河。
包拯治家嚴格,他的子孫無不謹遵家訓。在包拯嚴格的家教下,他的兒子也成為深受百姓愛戴的清官。長子包繶,授官太常寺太祝,他廉潔自律,但卻英年早逝,留下夫人崔氏和幼子包永年。次子包綬,包拯過世時剛滿5歲,由寡嫂崔氏撫養(yǎng)。包繶沒有留下家業(yè),崔氏依靠替人家洗衣縫補勉強度日。后來崔氏變賣了一點房產(chǎn),供養(yǎng)包綬和包永年求學。包綬不辜負寡嫂崔氏的厚望,官至六品。在任期間,包綬無論身居何職,都能清苦守節(jié)。包綬死后,箱囊之內(nèi),除了書籍、著述外,再也沒有其他值錢的物品,衣袋里也只找出46枚銅錢。甚至有人猜測,包綬的死,極有可能和清貧有關(guān)。
包氏后裔也是將士林立。他們?yōu)榭箶承l(wèi)國而捐軀,成為千古英烈。有的從武一世,戎裝至終。明代武進士包永懷,率兵參與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又轉(zhuǎn)戰(zhàn)南北,暮年才歸休。司令員包盛標是老紅軍,身經(jīng)百戰(zhàn),累立戰(zhàn)功。負傷致殘不離職,年逾古稀未卸戎。不少裔孫遠征平叛,固守邊陲。西南地區(qū)的包氏始祖,多是平叛以后奉命鎮(zhèn)守關(guān)隘而落業(yè)的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