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葡萄酒文化 飲食禮儀,中華美食
文明禮儀 由小雪供稿
在葡萄酒風靡世界的今天,國人多認為葡萄酒是外來文化,因而葡萄酒長期被列入"洋酒"之列。而實際上,最原始的"酒"是野生漿果經(jīng)過附在其表皮上的野生酵母自然發(fā)酵而成的果酒,稱之為"猿酒",意思是這樣的酒是由我們的祖先發(fā)現(xiàn)并"造"出來的。而中國是世界人類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故葡萄酒應(yīng)為"古而有之",葡萄酒應(yīng)是中國"土酒",而不是"洋酒"。
下面就介紹一下中國的葡萄酒文化及歷史:
中國早期關(guān)于葡萄屬植物的文字記載
葡萄,我國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則相應(yīng)地叫做"蒲陶酒"等。此外,在古漢語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關(guān)于葡萄兩個字的來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葡萄,《漢書》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飲之,則醄然而醉,故有是名"。"酺"是聚飲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樣子。按李時珍的說法,葡萄之所以稱為葡萄,是因為這種水果釀成的酒能使人飲后醄然而醉,故借"酺"與"醄"兩字,叫做葡萄。
我國是葡萄屬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原產(chǎn)于我國的葡萄屬植物約有30多種(包括變種)。例如分布在我國東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產(chǎn)于中部和南部的葛藟,產(chǎn)于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布廣泛的蘡薁等等,都是野葡萄。
我國最早有關(guān)葡萄的文字記載見于《詩經(jīng)》。
《詩·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詩·王風·葛藟》:"綿綿葛藟,在河之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
《詩·豳風·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從以上三首詩,可以了解到在《詩經(jīng)》所反映的殷商時代(公元前17世紀初-約公元前l(fā)l世紀),人們就已經(jīng)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種野葡萄了。
《周禮》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搜集了周王室官制和戰(zhàn)國時代各國制度,并添附了儒家政治理想。文繁事富,體大思精,學術(shù)治術(shù)無所不包,歷來為學者所重?!吨芏Y·地官司徒》記載:"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蓏、珍異之物,以時斂而藏之。"鄭玄注:"果,棗李之屬。蓏,瓜瓠之屬。珍異,蒲桃、批把之屬。"這句話譯成今文就是:"場人,掌管廓門內(nèi)的場圃,種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時收斂貯藏。"這樣,在約300O年前的周朝,我國已有了家葡萄和葡萄園,人們已知道怎樣貯藏葡萄。在當時,葡萄是皇室果園的珍異果品。
漢武帝時期-我國葡萄酒業(yè)的開始
我國的歐亞種葡萄(即在全世界廣為種植的葡萄種)是在漢武帝建元年間,歷史上著名的大探險家張騫出使西域時(公元前138"前l(fā)19年)從大宛帶來的。大宛,古西域國名,在今中亞的塔什干地區(qū),盛產(chǎn)葡萄、苜蓿,以汗血馬著名?!妒酚?middot;大宛列傳》:"宛左右以蒲桃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shù)十年不敗"。"漢使(指張騫)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桃。"在引進葡萄的同時,還招來了釀酒藝人。據(jù)《太平御覽》,漢武帝時期,"離宮別觀傍盡種蒲萄",可見漢武帝對此事的重視,并且葡萄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造都達到了一定的規(guī)模。
我國的栽培葡萄從西域引入后,先至新疆,經(jīng)甘肅河西走廊至陜西西安,其后傳至華北、東北及其它地區(qū)。
到了東漢末年,由于戰(zhàn)亂和國力衰微,葡萄種植業(yè)和葡萄酒業(yè)也極度困難,葡萄酒異常珍貴?!度龂?middot;魏志·明帝紀》中,裴松子注引漢趙岐《三輔決錄》:"(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遺讓,即拜涼州刺史。"孟佗是三國時期新城太守孟達的父親,張讓是漢靈帝時權(quán)重一時、善刮民財?shù)拇蠡鹿佟C腺⑹送静煌?,就傾其家財結(jié)交張讓的家奴和身邊的人,并直接送給張讓一斛葡萄酒,以酒賄官,得涼州刺史之職。漢朝的一斛為十斗,一斗為十升,一升約合現(xiàn)在的200毫升,故一斛葡萄酒就是現(xiàn)在的20升。也就是說,孟佗拿26瓶葡萄酒換得涼州刺史之職! 可見當時葡萄酒身價之高。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葡萄酒業(yè)的恢復及葡萄酒文化的興起
到了魏晉及稍后的南北朝時期,葡萄酒的消費和生產(chǎn)又有了恢復和發(fā)展。從當時的文獻以及文人名士的詩詞文賦中可以看出當時葡萄酒消費的情況。
魏文帝曹丕喜歡喝酒,尤其喜歡喝葡萄酒。他不僅自己喜歡葡萄酒,還把自己對葡萄和葡萄酒的喜愛和見解寫進詔書,告之于群臣。魏文帝在《詔群醫(yī)》中寫道:
“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此言被服飲食,非長者不別也。……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說蒲萄。當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于鞠蘗,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況親食之邪。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
作為帝王,在給群醫(yī)的詔書中,不僅談吃飯穿衣,更大談自己對葡萄和葡萄酒的喜愛,并說只要提起葡萄酒這個名,就足以讓人唾涎了,更不用說親自喝上一口,這恐怕也是空前絕后的?!度龂?middot;魏書·魏文帝記》是這樣評價魏文帝的:"評曰: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疆識,才藝兼該。"有了魏文帝的提倡和身體力行,葡萄酒業(yè)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使得在后來的晉朝及南北朝時期,葡萄酒成為王公大臣、社會名流筵席上常飲的美酒,葡萄酒文化日漸興起。這在當時的不少詩文里都有反映。
陸機在《飲酒樂》中寫道:
蒲萄四時芳醇,琉璃千鐘舊賓。
夜飲舞遲銷燭,朝醒弦促催人。
春風秋月恒好,歡醉日月言新。
陸機(261-303)是三國時東吳名臣陸遜的孫子。吳亡后,他于晉太康末應(yīng)詔入洛陽,曾為太子洗馬、中書郎等職?!讹嬀茦贰分械?quot;蒲萄"是指葡萄酒。詩中描繪的是當時上流社會奢侈的生活:一年四季喝著葡萄美酒,每天都是醉生夢死。這時的葡萄酒是王公貴族們享用的美酒,但已比較容易得到,決非漢靈帝時孟佗用來賄官時的價格,否則誰也不可能一年四季都喝它。
在一百多年的南北朝時期,常有文人名士歌詠葡萄酒的詩作。庾信(513-581)在他的七言詩《燕歌行》中則寫道:
蒲桃一杯千日醉,無事九轉(zhuǎn)學神仙。
定取金丹作幾服,能令華表得千年。
庾信在詩中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不如去飲一杯葡萄酒換來千日醉,或者為了長生去學煉丹的神仙。若能取得金丹作幾次服食,定能像千年矗立的華表,永享天年。詩中將飲用葡萄酒與服用長生不老的金丹相提并論,可見當時己認識到葡萄酒是一種健康飲料。
值得注意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種植張騫引進的歐亞種葡萄的同時,也人工種植我國原產(chǎn)的葡萄,這可從當時的詩文中反映出來。曹操的小兒子曹植在《種葛篇》中有"種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陰。與君初婚時,結(jié)發(fā)恩義深。"的詩句。
唐代-燦爛的葡萄酒文化
隋文帝重新統(tǒng)一中國后,經(jīng)過短暫的過渡,即是唐朝的"貞觀之治"及一百多年的盛唐時期。這期間,由于疆土擴大,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喝酒已不再是王公貴族、文人名士的特權(quán),老百姓也普遍飲酒。盛唐時期,社會風氣開放,不僅男人喝酒,女人也普遍飲酒。女人豐滿是當時公認的美,女人醉酒更是一種美。唐明皇李隆基特別欣賞楊玉環(huán)醉韻殘妝之美,常常戲稱貴妃醉態(tài)為"豈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當時,女性化妝時,還喜歡在臉上涂上兩塊紅紅的姻脂,是那時非常流行的化妝法,叫做"酒暈妝"。近年港臺和沿海城市流行的"曬傷妝",即一千多年前唐朝婦女的"酒暈妝"。
盛唐時期,人們不僅喜歡喝酒,而且喜歡喝葡萄酒。因為到唐朝為止,人們主要是喝低度的米酒,但當時普遍飲用的低度糧食酒,無論從色、香、味的任何方面,都無法與葡萄酒媲美,這就給葡萄酒的發(fā)展提供了市場空間。
當時葡萄酒面臨著的真正的發(fā)展機遇是:在國力強盛,國家不設(shè)酒禁的情況下,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都十分鐘愛葡萄酒,唐太宗還喜歡自己動手釀制葡萄酒。據(jù)《太平御覽》:"(唐)高祖(李淵)賜群醫(yī)食于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陳叔達執(zhí)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干,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乃止,固賜物百段。"由此可見,在唐初,經(jīng)過戰(zhàn)亂,葡萄種植與釀酒基本已萎縮,連朝中大臣的母親病了想吃葡萄而不可得,只有在皇帝宴請大臣的國宴上方有鮮葡萄。
《太平御覽》記載,唐太宗貞觀13年(640年),唐軍在李靖的率領(lǐng)下破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唐太宗從高昌國獲得馬乳葡萄種和葡萄酒法后,不僅在皇宮御苑里大種葡萄,還親自參與葡萄酒的釀制。釀成的葡萄酒不僅色澤很好,味道也很好,并兼有清酒與紅酒的風味。
盛唐時期社會穩(wěn)定,人民富庶。由于帝王、大臣喜好葡萄酒,民間釀造和飲用葡萄酒也十分普遍。這些在當時的詩歌里都反映。
詩人李欣,《唐才子傳》稱其"性疏簡,厭薄世務(wù)"。他在《古從軍行》中寫道: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萬里無城廓,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yīng)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李欣這首《古從軍行》寫了邊塞軍旅生活和從軍征戎者的復雜感情,借用漢武帝引進葡萄的典故,反映出君主與百姓、軍事擴張與經(jīng)濟貿(mào)易、文化交流與人民犧牲之間尖銳而錯綜復雜的矛盾。全詩風格蒼勁悲壯。詩的結(jié)尾借用葡萄引進的典故,揭示戰(zhàn)爭后果,雖不加評判但愛憎分明,為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色之一。
自稱"五斗先生"的王績不僅喜歡喝酒,還精于品酒,寫過《酒經(jīng)》、《酒譜》。他在《題酒家五首》(一作《題酒店壁》)中寫道:
竹葉連糟翠,蒲萄帶曲紅。
相逢不令盡,別后為誰空。
這是一首十分得體的勸酒詩。朋友聚宴,杯中的美酒是竹葉青和葡萄酒。王績勸酒道:今天朋友相聚,要喝盡樽中美酒,一醉方休! 它日分別后,就是再喝同樣的酒,也沒有興致了。
李白,又稱"詩仙"、"酒仙",素有"斗酒詩百篇"的名聲,十分鐘愛葡萄酒,甚至在酒醉奉詔作詩時,還忘不了心愛的葡萄酒。他在《對酒》中寫道:
蒲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
青黛畫眉紅錦靴,道字不正嬌唱歌。
玳瑁筵中懷里醉,芙蓉帳底奈君何。
實際上,李白不僅是喜歡葡萄酒,更是迷戀葡萄酒,恨不得人生百年,天天都沉醉在葡萄酒里?!断尻柛琛肪褪撬钠咸丫谱砀?。他在《襄陽歌》中寫道:"……,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江鴨頭綠,恰以蒲萄初酦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筑糟丘臺。……"詩人李白幻想著將一江漢水都化為葡萄美酒,每天都喝它三百杯,一連喝它一百年,也確實要喝掉一江的葡萄酒。從詩中也可看出,當時葡萄酒的釀造已相當普遍。
曾官至吏部侍朗、京兆尹的大詩人、大學者翰愈,在《蒲萄》詩中寫出了他種植葡萄的細心:
新莖未遍半猶枯,高架支離倒復扶。
若欲滿盤堆馬乳,莫辭添竹引龍須。
另外,還有很多有關(guān)葡萄與葡萄酒的詩句。在白居易的《和夢游春詩一百韻》中有"帶襭紫蒲萄,袴花紅石竹"的詩句;在《房家夜宴喜雪戲贈主人》中有"酒鉤送盞推蓮子,燭淚黏盤壘蒲萄"的句子;在《寄獻北郡留守裴令公》中有"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的詩句。劉禹錫在《蒲桃歌》中寫了他從種植葡萄到收獲葡萄的全過程,包括了修剪、搭葡萄架、施肥、灌溉等栽培管理,并且獲得葡萄豐收。劉禹錫作為政府的高官,能準確地掌握葡萄栽培技術(shù),可見盛唐時期葡萄種植業(yè)的發(fā)達。
在唐代的葡萄酒詩中,最著名的莫過于王翰的《涼州詞》了。詩中寫道: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邊塞荒涼艱苦的環(huán)境,緊張動蕩的軍旅生活,使得將士們很難得到歡聚的酒宴。這是一次難得的聚宴,酒,是葡萄美酒;杯,則是"夜光杯"。據(jù)《十洲記》:"周穆王時西胡獻夜光常滿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鮮艷如血的葡萄酒,滿注于白玉夜光杯中,色澤艷麗,形象華貴。如此美酒,如此盛宴,將士們莫不興致高揚,準備痛飲一番。正值大家"欲飲"未得之際,馬上琵琶奏樂,催人出征。此時此地,琵琶作聲,不為助興,而為催行,誰能不感心頭沉重" 這酒還喝不喝呢" 這時,座中有人高喊,男兒從軍,以身許國,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有酒且當開懷痛飲! 醉就醉吧,就是醉臥沙場也沒有什么丟臉的,自古以來有幾人能從浴血奮戰(zhàn)的疆場上生還呢! 于是,出征將士豪興逸發(fā),舉杯痛飲。明知前途險厄,卻仍然無所畏懼,勇往直前,表現(xiàn)出高昂的愛國熱情。
在眾多的盛唐邊塞詩中,這首《涼州詞》最能表達當時那種涵蓋一切、睥睨一切的氣勢,以及充滿著必勝信念的盛唐精神氣度。明朝王世貞稱此詩為無瑕之璧,與王昌齡的《出塞》同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此詩也作為千古絕唱載入中國乃至世界葡萄酒文化史。
宋代-我國葡萄酒業(yè)發(fā)展的低潮期
宋代葡萄酒發(fā)展的情況可以從蘇東坡、陸游、元好問等的作品中看出來。
蘇東坡的《謝張?zhí)推烟摇穼懗隽水敃r的世態(tài):
冷官門戶日蕭條,親舊音書半寂寥。
惟有太原張縣令,年年專遣送蒲桃。
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貶。在不得意時,很多故舊親朋都不上門了,甚至連音訊都沒有。只有太原的張縣令,不改初哀,每年都派專人送葡萄來。從詩中,我們還知道,到了宋朝,太原仍然是葡萄的重要產(chǎn)地。
到了南宋,小朝庭偏安一隅。當時的臨安雖然繁華,但葡萄酒卻因為太原等葡萄產(chǎn)區(qū)已經(jīng)淪陷,顯得稀缺且名貴,這可從陸游(1125-1210)的詩詞中反映出來。陸游的《夜寒與客燒干柴取暖戲作》:
稿竹干薪隔歲求,正虞雪夜客相投。
如傾瀲瀲蒲萄酒,似擁重重貂鼠裘。
一睡策勛殊可喜,千金論價恐難酬。
他時鐵馬榆關(guān)外,憶此猶當笑不休。
詩中把喝葡萄酒與穿貂鼠裘相提并論,說明葡萄酒可以給人體提供熱量,同時也表明了當時葡萄酒的名貴。
比陸游稍后的金國著名文學家元好問( 1190-1257)曾作《蒲桃酒賦(并序)》:
劉鄧州光甫為予言:"吾安邑多蒲桃,而人不知有釀酒法。少日,嘗與故人許仲祥摘其實并米炊之,釀雖成,而古人所謂甘而不飴、冷而不寒者固已失之矣。貞祐中,鄰里一民家避寇自山中歸,見竹器所貯蒲桃在空盎上者,枝蒂已干,而汁流盎中,熏然有酒氣,飲之,良酒也。蓋久而腐敗,自然成酒耳。不傳之密,一朝而發(fā)之,文士多有所述。今以屬子,子寧有意乎-予曰:"世無此酒久矣。予亦嘗見還自西域者云:′大石人絞蒲桃漿,封而埋之,未幾成酒,愈久愈佳,有藏至千斛者。‵其說正與此合。物無大小,顯晦自有時,決非偶然者。夫得之數(shù)百年之后,而證數(shù)萬里之遠,是可賦也"。……
經(jīng)過戰(zhàn)亂,真正的葡萄酒釀酒法在中土差不多已失傳。除了從西域運來的葡萄酒外,中土自釀的葡萄酒,大體上都是按《北山酒經(jīng)》上的葡萄與米混合后加曲的"蒲萄酒法"釀制的,且味道也不好。
下面就介紹一下中國的葡萄酒文化及歷史:
中國早期關(guān)于葡萄屬植物的文字記載
葡萄,我國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則相應(yīng)地叫做"蒲陶酒"等。此外,在古漢語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關(guān)于葡萄兩個字的來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葡萄,《漢書》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飲之,則醄然而醉,故有是名"。"酺"是聚飲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樣子。按李時珍的說法,葡萄之所以稱為葡萄,是因為這種水果釀成的酒能使人飲后醄然而醉,故借"酺"與"醄"兩字,叫做葡萄。
我國是葡萄屬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原產(chǎn)于我國的葡萄屬植物約有30多種(包括變種)。例如分布在我國東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產(chǎn)于中部和南部的葛藟,產(chǎn)于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布廣泛的蘡薁等等,都是野葡萄。
我國最早有關(guān)葡萄的文字記載見于《詩經(jīng)》。
《詩·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詩·王風·葛藟》:"綿綿葛藟,在河之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
《詩·豳風·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從以上三首詩,可以了解到在《詩經(jīng)》所反映的殷商時代(公元前17世紀初-約公元前l(fā)l世紀),人們就已經(jīng)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種野葡萄了。
《周禮》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搜集了周王室官制和戰(zhàn)國時代各國制度,并添附了儒家政治理想。文繁事富,體大思精,學術(shù)治術(shù)無所不包,歷來為學者所重?!吨芏Y·地官司徒》記載:"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蓏、珍異之物,以時斂而藏之。"鄭玄注:"果,棗李之屬。蓏,瓜瓠之屬。珍異,蒲桃、批把之屬。"這句話譯成今文就是:"場人,掌管廓門內(nèi)的場圃,種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時收斂貯藏。"這樣,在約300O年前的周朝,我國已有了家葡萄和葡萄園,人們已知道怎樣貯藏葡萄。在當時,葡萄是皇室果園的珍異果品。
漢武帝時期-我國葡萄酒業(yè)的開始
我國的歐亞種葡萄(即在全世界廣為種植的葡萄種)是在漢武帝建元年間,歷史上著名的大探險家張騫出使西域時(公元前138"前l(fā)19年)從大宛帶來的。大宛,古西域國名,在今中亞的塔什干地區(qū),盛產(chǎn)葡萄、苜蓿,以汗血馬著名?!妒酚?middot;大宛列傳》:"宛左右以蒲桃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shù)十年不敗"。"漢使(指張騫)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桃。"在引進葡萄的同時,還招來了釀酒藝人。據(jù)《太平御覽》,漢武帝時期,"離宮別觀傍盡種蒲萄",可見漢武帝對此事的重視,并且葡萄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造都達到了一定的規(guī)模。
我國的栽培葡萄從西域引入后,先至新疆,經(jīng)甘肅河西走廊至陜西西安,其后傳至華北、東北及其它地區(qū)。
到了東漢末年,由于戰(zhàn)亂和國力衰微,葡萄種植業(yè)和葡萄酒業(yè)也極度困難,葡萄酒異常珍貴?!度龂?middot;魏志·明帝紀》中,裴松子注引漢趙岐《三輔決錄》:"(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遺讓,即拜涼州刺史。"孟佗是三國時期新城太守孟達的父親,張讓是漢靈帝時權(quán)重一時、善刮民財?shù)拇蠡鹿佟C腺⑹送静煌?,就傾其家財結(jié)交張讓的家奴和身邊的人,并直接送給張讓一斛葡萄酒,以酒賄官,得涼州刺史之職。漢朝的一斛為十斗,一斗為十升,一升約合現(xiàn)在的200毫升,故一斛葡萄酒就是現(xiàn)在的20升。也就是說,孟佗拿26瓶葡萄酒換得涼州刺史之職! 可見當時葡萄酒身價之高。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葡萄酒業(yè)的恢復及葡萄酒文化的興起
到了魏晉及稍后的南北朝時期,葡萄酒的消費和生產(chǎn)又有了恢復和發(fā)展。從當時的文獻以及文人名士的詩詞文賦中可以看出當時葡萄酒消費的情況。
魏文帝曹丕喜歡喝酒,尤其喜歡喝葡萄酒。他不僅自己喜歡葡萄酒,還把自己對葡萄和葡萄酒的喜愛和見解寫進詔書,告之于群臣。魏文帝在《詔群醫(yī)》中寫道:
“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此言被服飲食,非長者不別也。……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說蒲萄。當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于鞠蘗,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況親食之邪。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
作為帝王,在給群醫(yī)的詔書中,不僅談吃飯穿衣,更大談自己對葡萄和葡萄酒的喜愛,并說只要提起葡萄酒這個名,就足以讓人唾涎了,更不用說親自喝上一口,這恐怕也是空前絕后的?!度龂?middot;魏書·魏文帝記》是這樣評價魏文帝的:"評曰: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疆識,才藝兼該。"有了魏文帝的提倡和身體力行,葡萄酒業(yè)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使得在后來的晉朝及南北朝時期,葡萄酒成為王公大臣、社會名流筵席上常飲的美酒,葡萄酒文化日漸興起。這在當時的不少詩文里都有反映。
陸機在《飲酒樂》中寫道:
蒲萄四時芳醇,琉璃千鐘舊賓。
夜飲舞遲銷燭,朝醒弦促催人。
春風秋月恒好,歡醉日月言新。
陸機(261-303)是三國時東吳名臣陸遜的孫子。吳亡后,他于晉太康末應(yīng)詔入洛陽,曾為太子洗馬、中書郎等職?!讹嬀茦贰分械?quot;蒲萄"是指葡萄酒。詩中描繪的是當時上流社會奢侈的生活:一年四季喝著葡萄美酒,每天都是醉生夢死。這時的葡萄酒是王公貴族們享用的美酒,但已比較容易得到,決非漢靈帝時孟佗用來賄官時的價格,否則誰也不可能一年四季都喝它。
在一百多年的南北朝時期,常有文人名士歌詠葡萄酒的詩作。庾信(513-581)在他的七言詩《燕歌行》中則寫道:
蒲桃一杯千日醉,無事九轉(zhuǎn)學神仙。
定取金丹作幾服,能令華表得千年。
庾信在詩中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不如去飲一杯葡萄酒換來千日醉,或者為了長生去學煉丹的神仙。若能取得金丹作幾次服食,定能像千年矗立的華表,永享天年。詩中將飲用葡萄酒與服用長生不老的金丹相提并論,可見當時己認識到葡萄酒是一種健康飲料。
值得注意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種植張騫引進的歐亞種葡萄的同時,也人工種植我國原產(chǎn)的葡萄,這可從當時的詩文中反映出來。曹操的小兒子曹植在《種葛篇》中有"種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陰。與君初婚時,結(jié)發(fā)恩義深。"的詩句。
唐代-燦爛的葡萄酒文化
隋文帝重新統(tǒng)一中國后,經(jīng)過短暫的過渡,即是唐朝的"貞觀之治"及一百多年的盛唐時期。這期間,由于疆土擴大,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喝酒已不再是王公貴族、文人名士的特權(quán),老百姓也普遍飲酒。盛唐時期,社會風氣開放,不僅男人喝酒,女人也普遍飲酒。女人豐滿是當時公認的美,女人醉酒更是一種美。唐明皇李隆基特別欣賞楊玉環(huán)醉韻殘妝之美,常常戲稱貴妃醉態(tài)為"豈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當時,女性化妝時,還喜歡在臉上涂上兩塊紅紅的姻脂,是那時非常流行的化妝法,叫做"酒暈妝"。近年港臺和沿海城市流行的"曬傷妝",即一千多年前唐朝婦女的"酒暈妝"。
盛唐時期,人們不僅喜歡喝酒,而且喜歡喝葡萄酒。因為到唐朝為止,人們主要是喝低度的米酒,但當時普遍飲用的低度糧食酒,無論從色、香、味的任何方面,都無法與葡萄酒媲美,這就給葡萄酒的發(fā)展提供了市場空間。
當時葡萄酒面臨著的真正的發(fā)展機遇是:在國力強盛,國家不設(shè)酒禁的情況下,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都十分鐘愛葡萄酒,唐太宗還喜歡自己動手釀制葡萄酒。據(jù)《太平御覽》:"(唐)高祖(李淵)賜群醫(yī)食于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陳叔達執(zhí)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干,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乃止,固賜物百段。"由此可見,在唐初,經(jīng)過戰(zhàn)亂,葡萄種植與釀酒基本已萎縮,連朝中大臣的母親病了想吃葡萄而不可得,只有在皇帝宴請大臣的國宴上方有鮮葡萄。
《太平御覽》記載,唐太宗貞觀13年(640年),唐軍在李靖的率領(lǐng)下破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唐太宗從高昌國獲得馬乳葡萄種和葡萄酒法后,不僅在皇宮御苑里大種葡萄,還親自參與葡萄酒的釀制。釀成的葡萄酒不僅色澤很好,味道也很好,并兼有清酒與紅酒的風味。
盛唐時期社會穩(wěn)定,人民富庶。由于帝王、大臣喜好葡萄酒,民間釀造和飲用葡萄酒也十分普遍。這些在當時的詩歌里都反映。
詩人李欣,《唐才子傳》稱其"性疏簡,厭薄世務(wù)"。他在《古從軍行》中寫道: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萬里無城廓,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yīng)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李欣這首《古從軍行》寫了邊塞軍旅生活和從軍征戎者的復雜感情,借用漢武帝引進葡萄的典故,反映出君主與百姓、軍事擴張與經(jīng)濟貿(mào)易、文化交流與人民犧牲之間尖銳而錯綜復雜的矛盾。全詩風格蒼勁悲壯。詩的結(jié)尾借用葡萄引進的典故,揭示戰(zhàn)爭后果,雖不加評判但愛憎分明,為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色之一。
自稱"五斗先生"的王績不僅喜歡喝酒,還精于品酒,寫過《酒經(jīng)》、《酒譜》。他在《題酒家五首》(一作《題酒店壁》)中寫道:
竹葉連糟翠,蒲萄帶曲紅。
相逢不令盡,別后為誰空。
這是一首十分得體的勸酒詩。朋友聚宴,杯中的美酒是竹葉青和葡萄酒。王績勸酒道:今天朋友相聚,要喝盡樽中美酒,一醉方休! 它日分別后,就是再喝同樣的酒,也沒有興致了。
李白,又稱"詩仙"、"酒仙",素有"斗酒詩百篇"的名聲,十分鐘愛葡萄酒,甚至在酒醉奉詔作詩時,還忘不了心愛的葡萄酒。他在《對酒》中寫道:
蒲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
青黛畫眉紅錦靴,道字不正嬌唱歌。
玳瑁筵中懷里醉,芙蓉帳底奈君何。
實際上,李白不僅是喜歡葡萄酒,更是迷戀葡萄酒,恨不得人生百年,天天都沉醉在葡萄酒里?!断尻柛琛肪褪撬钠咸丫谱砀?。他在《襄陽歌》中寫道:"……,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江鴨頭綠,恰以蒲萄初酦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筑糟丘臺。……"詩人李白幻想著將一江漢水都化為葡萄美酒,每天都喝它三百杯,一連喝它一百年,也確實要喝掉一江的葡萄酒。從詩中也可看出,當時葡萄酒的釀造已相當普遍。
曾官至吏部侍朗、京兆尹的大詩人、大學者翰愈,在《蒲萄》詩中寫出了他種植葡萄的細心:
新莖未遍半猶枯,高架支離倒復扶。
若欲滿盤堆馬乳,莫辭添竹引龍須。
另外,還有很多有關(guān)葡萄與葡萄酒的詩句。在白居易的《和夢游春詩一百韻》中有"帶襭紫蒲萄,袴花紅石竹"的詩句;在《房家夜宴喜雪戲贈主人》中有"酒鉤送盞推蓮子,燭淚黏盤壘蒲萄"的句子;在《寄獻北郡留守裴令公》中有"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的詩句。劉禹錫在《蒲桃歌》中寫了他從種植葡萄到收獲葡萄的全過程,包括了修剪、搭葡萄架、施肥、灌溉等栽培管理,并且獲得葡萄豐收。劉禹錫作為政府的高官,能準確地掌握葡萄栽培技術(shù),可見盛唐時期葡萄種植業(yè)的發(fā)達。
在唐代的葡萄酒詩中,最著名的莫過于王翰的《涼州詞》了。詩中寫道: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邊塞荒涼艱苦的環(huán)境,緊張動蕩的軍旅生活,使得將士們很難得到歡聚的酒宴。這是一次難得的聚宴,酒,是葡萄美酒;杯,則是"夜光杯"。據(jù)《十洲記》:"周穆王時西胡獻夜光常滿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鮮艷如血的葡萄酒,滿注于白玉夜光杯中,色澤艷麗,形象華貴。如此美酒,如此盛宴,將士們莫不興致高揚,準備痛飲一番。正值大家"欲飲"未得之際,馬上琵琶奏樂,催人出征。此時此地,琵琶作聲,不為助興,而為催行,誰能不感心頭沉重" 這酒還喝不喝呢" 這時,座中有人高喊,男兒從軍,以身許國,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有酒且當開懷痛飲! 醉就醉吧,就是醉臥沙場也沒有什么丟臉的,自古以來有幾人能從浴血奮戰(zhàn)的疆場上生還呢! 于是,出征將士豪興逸發(fā),舉杯痛飲。明知前途險厄,卻仍然無所畏懼,勇往直前,表現(xiàn)出高昂的愛國熱情。
在眾多的盛唐邊塞詩中,這首《涼州詞》最能表達當時那種涵蓋一切、睥睨一切的氣勢,以及充滿著必勝信念的盛唐精神氣度。明朝王世貞稱此詩為無瑕之璧,與王昌齡的《出塞》同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此詩也作為千古絕唱載入中國乃至世界葡萄酒文化史。
宋代-我國葡萄酒業(yè)發(fā)展的低潮期
宋代葡萄酒發(fā)展的情況可以從蘇東坡、陸游、元好問等的作品中看出來。
蘇東坡的《謝張?zhí)推烟摇穼懗隽水敃r的世態(tài):
冷官門戶日蕭條,親舊音書半寂寥。
惟有太原張縣令,年年專遣送蒲桃。
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貶。在不得意時,很多故舊親朋都不上門了,甚至連音訊都沒有。只有太原的張縣令,不改初哀,每年都派專人送葡萄來。從詩中,我們還知道,到了宋朝,太原仍然是葡萄的重要產(chǎn)地。
到了南宋,小朝庭偏安一隅。當時的臨安雖然繁華,但葡萄酒卻因為太原等葡萄產(chǎn)區(qū)已經(jīng)淪陷,顯得稀缺且名貴,這可從陸游(1125-1210)的詩詞中反映出來。陸游的《夜寒與客燒干柴取暖戲作》:
稿竹干薪隔歲求,正虞雪夜客相投。
如傾瀲瀲蒲萄酒,似擁重重貂鼠裘。
一睡策勛殊可喜,千金論價恐難酬。
他時鐵馬榆關(guān)外,憶此猶當笑不休。
詩中把喝葡萄酒與穿貂鼠裘相提并論,說明葡萄酒可以給人體提供熱量,同時也表明了當時葡萄酒的名貴。
比陸游稍后的金國著名文學家元好問( 1190-1257)曾作《蒲桃酒賦(并序)》:
劉鄧州光甫為予言:"吾安邑多蒲桃,而人不知有釀酒法。少日,嘗與故人許仲祥摘其實并米炊之,釀雖成,而古人所謂甘而不飴、冷而不寒者固已失之矣。貞祐中,鄰里一民家避寇自山中歸,見竹器所貯蒲桃在空盎上者,枝蒂已干,而汁流盎中,熏然有酒氣,飲之,良酒也。蓋久而腐敗,自然成酒耳。不傳之密,一朝而發(fā)之,文士多有所述。今以屬子,子寧有意乎-予曰:"世無此酒久矣。予亦嘗見還自西域者云:′大石人絞蒲桃漿,封而埋之,未幾成酒,愈久愈佳,有藏至千斛者。‵其說正與此合。物無大小,顯晦自有時,決非偶然者。夫得之數(shù)百年之后,而證數(shù)萬里之遠,是可賦也"。……
經(jīng)過戰(zhàn)亂,真正的葡萄酒釀酒法在中土差不多已失傳。除了從西域運來的葡萄酒外,中土自釀的葡萄酒,大體上都是按《北山酒經(jīng)》上的葡萄與米混合后加曲的"蒲萄酒法"釀制的,且味道也不好。
上一篇:中餐名菜
下一篇:中秋節(jié)的傳統(tǒng)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