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時期的愛情名著讀后感最新5篇 讀后感
讀后感 由優(yōu)爾供稿如果說《百年孤獨》由于描寫了拉丁美洲最殘酷的真實而顯現(xiàn)了魔幻的、似真非真的特點,那么,這本描寫愛情的奇書卻因為描寫一個存在于未來或幻想中的世界而顯現(xiàn)了樸實的、絕對確實無疑的品質(zhì)。下面9252兒童網(wǎng)小編給您帶來霍亂時期的愛情名著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1
馬爾克斯展現(xiàn)世界的方式很美,這點無需討論。但他的世界我曾一度拒絕茍合。
這本書,最神的是不停進行的視角切換。我們一起過的人生,在你我看來,也能是如此不同的經(jīng)歷。我們認為的對對錯錯,在對方眼里可能恰好是錯錯對對。
我讀得挺吃力,從來沒有因為一本書這么生氣過。
以下是我兩個月前寫的:
我想這只是多輕薄的感情,就能靠個模糊形象意淫一輩子。費爾明娜是誰不重要,這個具體人的脾氣愛好都不重要,是個任意美好形象就可以。插播一條真理:請記住一個頹喪,自卑,沒有自我追求的形象不討任何人喜歡,這種人念出的愛情就像淋了大雨敗在污泥里的花。一個沒經(jīng)歷過愛情就生出負面情緒只能宣揚自己床上功夫的男人就是很可憐,別人就是很幸福,那種幸福是什么樣的感覺呢,呵呵,你永遠體會不了了,就在泥里繼續(xù)栽著吧。
“高尚”的人要靈魂相戀就只走靈魂好了,最后又上的什么床。
至于費爾明娜,一個在父親商品標(biāo)價式教育下長大的心理不健全女孩子而已,對好的買主來說她是個優(yōu)秀的商品,可惜對一切情感來說她從沒學(xué)會怎么愛,因為她沒見過愛的模樣。
以下是看到費爾明娜準備在生活中抹掉初戀時寫的:
我現(xiàn)在開始明白了,少年時期多少次瞬間清醒的決絕可能不是“渣”,只是現(xiàn)實一口吞噬日復(fù)一日用幻想勾畫出的虛假形象。那不是戀人,那只是想象出的影子。直到有一天,一個泛著溫柔光澤的人微笑走來,愛情正式光臨了,安定下來,代替了它先前躲躲藏藏造成的幻境和夢魘。
后來就把這本讀到一半的書從四月丟到了六月。前兩天竟然發(fā)現(xiàn)自己是希望費爾明娜和弗洛倫蒂諾在一起的,我希望費爾明娜幸福,希望她找回自己。直到讀費爾明娜說的那句“一個世紀前,人們毀掉了我和這個可憐男人的生活,因為我們太年輕;現(xiàn)在,他們又想在我們身上故技重施,因為我們太老了。”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也是帶著多大的偏見看待愛情。
我也是被馬爾克斯通過欺騙帶到結(jié)局的讀者。期間罵過鄙夷過,最后還是只想說:馬爾克斯牛逼!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2
像是介紹說的那樣,馬爾克斯試圖將世間的一切愛情包括進去。似乎他做到了,我讀完后情緒久不能平,我一遍又一遍的咀嚼著小說中那些精彩的部分。我停下來思考了很久,我想我找到了我的愛。
愛情,這個曾經(jīng)一直令我迷惑和懷疑的東西。我也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話,愛情只不過是荷爾蒙一時的吸引罷了,其實在說的時候在心底里,何嘗不渴望得到一份真真正正,切切實實的愛呢?只是用否認的方式來掩飾內(nèi)心的貧瘠而已。
愛情,首先是一種本能,“要么生下來就會,要么永遠都不會”
這句話像是一把鋒利的尖刀,刺穿了愛情它神秘的皮囊,也將人毫不留情的分為了兩派。阿里薩在一邊,烏爾比諾醫(yī)生在另外一邊。像是烏爾比諾醫(yī)生內(nèi)心的訴說:
他心里明白,自己并不愛她。同她結(jié)婚是因為喜歡她的高傲,她的嚴肅,她的力量,也因為自己的一點兒虛榮心,但當(dāng)她第一次吻他時,他確定,沒有什么障礙能阻止他們建立一份完美的愛情。
他明白他的愛,他認為的愛情,是穩(wěn)定的婚姻生活,也就是安全感、和諧和幸福,這些加起來近乎等同于愛情。但它們終究不是愛情。
而費爾明娜懂得愛,卻為了一些東西放棄了愛,就像是書中所說。
當(dāng)初,為了換取一種安全感,她們不僅放棄了自己家庭的姓氏,甚至放棄了自我,可那種安全感不過是她們做姑娘時許多幻想中的一個罷了。
最后在烏爾比諾醫(yī)生去世之后,她也只不過覺得自己是一個在房子里游走的幽靈罷了。回憶起婚姻生活,滿是爭執(zhí)與無奈,在這里面竟然還有幸福。她又是何其幸運,有一個不能更好的丈夫,有阿里薩這樣懂得愛情本質(zhì)的人,一直守候著她,在人生的最后走向了愛的內(nèi)核。
說著費爾明娜是幸運的,仿佛我懷著羨慕的眼光,渴望她這樣的生活一般。不,我不渴望,因為我是更像是阿里薩。一個找到所愛能執(zhí)著一輩子的人,我貪婪的要帶著我的愛與我所愛之人走過一生。愛情,是看穿了一個人的本質(zhì)而依舊愛他。阿里薩愛費爾明娜的活潑與叛逆,他明白她的虛榮與傲氣。他包容著這一切,直到老去他也能看到她身上那吸引他瘋狂的東西,骨子里那獨一無二的東西,這些東西永遠不會被衰老的氣息所覆蓋。
我總覺得他在看著她的時候,看到的不只是那副皮囊,而是在皮囊之下令他瘋狂的靈魂。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3
《百年孤獨》和《霍亂時期的愛情》應(yīng)該是加西亞·馬爾克斯最受歡迎的兩本書了。但是對于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感覺這兩本書都被它們的名聲耽誤了。前者因其復(fù)雜的家庭關(guān)系,難記的人物,是出了名的難讀,讓很多人望而卻步;而后者的書名又會讓人聯(lián)想到是描寫特殊時期堅貞愛情的俗套故事,而失去翻開的興趣。但是沒有人能逃過“真香定律”,《百年孤獨》是我去年讀過的書中,最為推薦的一本;而《霍亂時期的愛情》是截止到目前,今年讀到的最喜歡的一本。
就像《百年孤獨》感覺并不是在講“孤獨”,而是在說與孤獨正好相反的東西,似乎是人類旺盛的生命力。雖然結(jié)局是整個家族的傾覆,曾經(jīng)所有的一切都化作塵土,消失殆盡。但是我卻沒能感受到本應(yīng)該感受到的凄涼,仿佛家族的世世代代依然活在某個平行宇宙中,生生不息。
是呀,每當(dāng)有一位讀者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書中的人物都會因為他或她再活一次,宛若新生,可能這就是文學(xué)的魅力吧。
剛開始看《霍亂時期的愛情》的時候也一樣,這哪里是在寫愛情呀,這是哪門子愛情,這能算愛情嗎?什么是愛情?
禪宗說人生又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句話恰好描述了我看這本書的心路歷程。讀書之前,雖然沒有什么成功的經(jīng)驗,但是并未懷疑過自己是否知道愛情是什么。但是看得過程中,我迷惑了,不再那么確定,產(chǎn)生了深深的疑問,到底什么是愛情。讀過之后,感覺這本書其實是在講愛情,又不是在講愛情,講的是愛,講的是人生、衰老、死亡。
這讓我想起了語言,我們剛出生的時候,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通過學(xué)習(xí)語言我們漸漸了解這個世界,這是山、那是水、天是藍的、云是白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沒有像預(yù)想的那樣對這個世界了解的更深,更透徹,而是變得越來越迷茫,與此同時,我們漸漸發(fā)現(xiàn)了語言的局限性,有時候我們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或者讓人更好的理解我們。這也就是為什么大家同時看一本書,每個人的感受卻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對愛情下的定義各不相同,我們又如何說得明白,這本書到底是不是在寫愛情呢?(事實是在討論過程中我們竟然對“出軌”的定義也起了沖突)也就是說,如果想找到自己理想中的愛情那就更難了,如果真的存在的話。
“學(xué)會把愛情想成一種美好的狀態(tài),而非達到任何目的的途徑,愛情自有其本身的起點和終點。”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4
既要轟轟烈烈的愛情,也要相守的婚姻。
“愛情”和“婚姻”是每個人都避不開的話題,可是很多時候,愛情和婚姻似乎被割裂開了?!痘魜y時期的愛情》中醫(yī)生的婚姻是完美的,阿里薩的愛情是痛苦但卻轟轟烈烈的。
不知道是不是你和我一樣,總覺得若是阿里薩和醫(yī)生是一個人,分為一個男子的戀愛期和婚姻時期,轟轟烈烈地愛一場,兩個人歸于平淡之后是相守一生該是多好。
但這世間這樣的似乎太少。
醫(yī)生的的確確是一個完美的人生伴侶——有地位、有責(zé)任、顧家、體面、優(yōu)雅,是萬千女子都想要嫁予的人。所以,費爾明娜也選擇嫁給了他,過得也算是幸福的一生,即使晚年的醫(yī)生有過出軌,即使這讓人羨慕的夫妻二人也有過冷戰(zhàn)。
阿里薩是極端的,愛情的挫敗讓他心理變態(tài),做了一系列變態(tài)行為,令人厭惡甚至作嘔。但他其實又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人,因為愛得太執(zhí)著,所以他受到的傷害也更加沉重、更加刻骨銘心——他需要有地方宣泄自己的情緒,他想要從失敗的愛情中抽離出來,卻最終發(fā)現(xiàn)只能越陷越深、所以干脆沉淪。
醫(yī)生去世之后,阿里薩一如既往地愛著已是暮年的費爾明娜,他們選擇遠行,“既然都是為了愛,那么也就沒有什么不合理不合法的”。
于是,“一瞬間,兩人都非常清楚地意識到,這兩只蒼老的手都不是他們在互相觸碰之前所想象的樣子。但片刻過后,它們就變成他們想象中的樣子”;“他想親吻她的面頰。她卻躲開了,用沙啞而溫柔的聲音拒絕了他。”
“已經(jīng)不行了,”她對他說,“我聞起來盡是老太婆的味道”;“這是人發(fā)酵后的氣味”。
當(dāng)船返航要到家的時候,“她很清醒地意識到,這并非茴香酒產(chǎn)生的作用,而是對馬上就要到家的恐懼。”
于是,他下令船重新折返,并且是“一生一世”,因為“原來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沒有止境的”。
故事的最后就這樣停止了,沒有寫他們結(jié)婚與否。他們的愛情似乎只能在海上漂泊,永遠不能著陸。
愛情是這世間最奢侈的物品,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弱者更是永遠無法進入愛情的國度。
愛情本應(yīng)該是婚姻的開始,可很多時候婚姻卻成了愛情的開端。人生應(yīng)真愛過才不遺憾,愛情和婚姻應(yīng)該是可以同時擁有的。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5
六年前通宵在被窩拿著小臺燈看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的情景還歷歷在目,雖然早已忘記了里面所寫的內(nèi)容,但貌似不妨礙我在人前炫耀的那種自豪感。“啊,《百年孤獨》呀,早就看過了”。
是的。僅僅就是看過了,但是看過之后的結(jié)果是怎樣恐怕就只有自己知道了。貌似里面的人名很長,涉及幾輩人的故事。不過,僅僅知道這些就夠了嗎,就能在人前說我知道馬爾克斯嗎?知道得越多,你會發(fā)現(xiàn)你越不敢亂講話,生怕講錯了就誤導(dǎo)了他人。
看過《百年孤獨》的人都知道這本書是用“魔幻現(xiàn)實主義”寫就的。手法新穎,故事離奇,不過,也讓人摸不著頭腦。
反過來看《霍亂時期的愛情》一書,作者擯棄了以往的手法,并沒有太多的人物情節(jié),不過和之前那本書類似的就是都跨過了時間的長河。這本書的里面有著很多當(dāng)代人們所遇到的問題,想得到的答案。
一場由愛念引發(fā)的故事,終究是沒有得到愛情的完美結(jié)局。不過,對于彼此來說,這又算得上些什么呢?
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里面提到的,我們首先應(yīng)該要善良,其次要誠實,最后不要相互遺忘。里面有著濃烈的愛,熱情的愛,等待的愛,以及成全的愛。有著人類的善惡,愛憎,嫉妒等等。
當(dāng)然了,里面也有著迷亂的性,狂歡后的孤單。有著迷茫,有著恐懼,也有著貪婪。不正因為如此,世間才顯得多次多彩嗎。如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里面有這樣一句:心有很多的規(guī)矩,要守住自己心里的規(guī)矩,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代價,不是人人都能舍得。
在一個極度迷亂的世界里,你能保證一定能夠守住心中的那個規(guī)矩嗎?選擇的機會增加,也就意味著犯錯的幾率增加。最終能夠走出來的才是成長。
同時看的另外一本書則是《學(xué)會提問》,現(xiàn)在的人為什么難以有較大的創(chuàng)新,就是因為更多的思維固化,把周邊的一切都認為是理所當(dāng)然??臻e的時間又被手機給填補上了。接受大量的“信息”。接受著大數(shù)據(jù)的“按喜歡推薦”。
之前曾看過一個調(diào)查,中國的人均讀書量排在末尾,挺可惜的,中國也有很多大師經(jīng)典之作,只是少有人去翻開,去記住,去感念。
《霍亂時期的愛情》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在里面你會感受到部落文化,感受到地中海似的愛情,以及對于真摯愛情的探討,你所發(fā)生過的,或者你正在經(jīng)歷的,都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