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閨秀楊絳先生《我們仨》讀后感5篇 讀后感
讀后感 由優(yōu)爾供稿在《我們仨》,作者用平淡樸實的語言描繪出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覺間將讀者帶進了其中的情境,同時也勾起了讀者的深思。下面是9252兒童網(wǎng)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們仨》讀后感例文,希望你喜歡。
《我們仨》讀后感(精選篇1)
自古以來,緬懷逝者的文章多如牛毛,從向秀的《思舊賦》到潘岳的《悼亡詩》,從“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沉痛到“當時只道是尋常”的哀婉,睹物思人、觸景生情,每一篇都以它自己的方式宣泄了悲傷,每一篇都有它自己的動人之處。而我從未見過一篇像《我們仨》這樣的祭文,如此渺茫,如此凄美,如此痛徹心扉,如此地特殊而驚艷。
作者沒有睹物思人,沒有觸景傷情,只是用平淡質(zhì)樸的語調(diào)講述了一個平淡的夢、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
夢,本該荒誕而不合邏輯的,而這個夢中逝者的言行舉止卻如此正常,和生前一樣,這是因為作者對逝者太過了解,連在思緒紊亂的夢中,都知道他會如何說、如何做嗎?夢,本該是模糊不清的,而這個夢中逝者的一怒一笑都如此真實,這是由于作者對他太過熟悉,在頭腦混沌的夢中都能如此清楚地勾勒出他的臉龐嗎?夢,本該是很快會被遺忘的,而夢醒之后,作者都能如此如此清晰地回憶起逝者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聲語調(diào),這是因為思念太深,連夢中出現(xiàn)的幻覺也不愿放過嗎?思念,是得要多厚重,才能讓人做夢都在念想;思念是要有多么痛入骨髓,才能讓夢的麻醉都沒有效果,讓逝者的音容在夢中都如此清晰!
作者通篇未提思念,而這個夢卻讓思念顯得如此宏大。思念的境界,不是行也思量、坐也思量,而是做了一個如此清晰明了的夢。
對逝者離去的痛,為什么必須要哭天搶地、長篇大段的回憶才能展現(xiàn)?作者只用平淡的語言,便寫出了她尋尋覓覓的茫然。夢像一層輕紗,遮住了意識,也的話了痛苦,留下滿滿的絕望與不知所措。潛意識透過薄紗,預示了結(jié)局的悲痛,而恍惚知道結(jié)局的夢中人卻只能無助地在夢中的夢中看著女兒一天天消瘦,無助地跟著丈夫的船一天天走遠。迷茫覆蓋了整個夢境。也許,喪親帶來最多的不是嚎啕大哭,而是這種不知所措。太習慣了有他們的生活,太習慣了他們的一言一語,而他們逝去了,未亡之人卻久久不能接受這個現(xiàn)實,在這個她不能理解的、沒有他們的世界里彷徨。
作者通篇未寫自己的心理,卻將喪親的感受如此精確地呈現(xiàn)出來。
作者夢到的是驛站。這是多么絕妙的暗喻!人生在世,孑然一身,哪里才是家?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只有家人,能給予我們安定與幸福,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存在于世。而當作者的家人離去時,她就失去依靠于安寧。從此,家不再是家,而只是她的驛站了。她也不再存在于世,只是寄居在人世間、漂浮不定的旅客,像一片枯葉,沒了大樹的根系,從枝頭滑下,孤獨地飄在空中。
作者通篇未寫自己的孤獨,而這個夢卻奏出了孤獨的絕響。
夢的清澈寫出來思念,夢的平淡寫出了渺茫,夢的內(nèi)容寫出了孤獨絕望。作者僅僅描寫了一個夢,而它卻驚人地展現(xiàn)了作者對逝者無限的愛與思念,展現(xiàn)了這人世間做真實、最深切的情感。
“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一個夢,竟能如此凄涼哀婉;一種愛,竟能如此偉大而深沉。
《我們仨》讀后感(精選篇2)
最才的女,最賢的妻,最溫的暖,最善的心。這就是大家閨秀楊絳先生,她的一生始終寵辱不驚,溫柔如水。她把自己放的很低很低,鐘書把她放的很高很高,她溫柔賢惠,他寵溺溫情。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愛戀,是一場不驚天動地卻成為永恒的愛情。
如她溫婉,如他專情,這才是最真的愛情,這才是最溫的陪伴,這才是最長情的多情。讓我用自己的笨拙和感動談一下我對愛、對婚姻、人生的理解。致敬楊絳先生,您是我永遠學習的榜樣。
一、兩個人的世界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它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表白,不需要太深情的對白。我愛你,我從心底里心疼你,我為你愿意做任何事情。我愛上你,就愛上了愛情,我們彼此變成更好一個人,我們一起吃苦、一起讀書、一起散步、一起交流,一起走過人生的起起落落,一起面對人生的春夏冬秋。
因為有你的陪伴,我從不孤單,因為有我的陪伴,你從來不寂寞。
鐘書做錯了事情,弄壞了東西,搞砸了事情,總是忐忑不安的找到楊絳,楊絳總會說一句話:沒關(guān)系,我會修好它。沒關(guān)系,我去做。沒關(guān)系,我會弄好它。多好,這時的鐘書,這時的才子像一個被寵溺的孩子。也或許每一個女人身上都有一種母性,對她深愛的男子總是想對他更好,更好,那個時候柔弱的她也可以成長一棵大樹,為她愛的人遮風擋雨。
這種感情美好、純真、透明。我遇到了你,從此你就是我最美麗的風景,無人可以超越,那是最真、最純、最珍貴的愛。
從前慢,慢到我們只能去愛一個人,慢到我們的心只有能放下一個人的空間。我遇到你,從此之外的風景只是經(jīng)歷,那美好的將成為永恒。
細數(shù)如今的愛情,太泛濫,太多情。當代的愛情多數(shù)都是快餐,三分鐘熱度、三分鐘感覺、三分鐘熱情、三分鐘感動。三分鐘后你向左,他向右,無非是誰先將誰遺忘。遇到一個真心愛的人,遇到一個能讓你感動,能走進你靈魂的人,得拿出石頭剪刀布的運氣,愛情都去哪了?是誰辜負了誰?
愛情是需要經(jīng)營和付出的,愛情出了錯,兩個人都有責任。
自私、猜忌、兩個人思想的不對等都無法構(gòu)建完美的愛情。愛情需要身心相互吸引才能碰撞出熱烈的火花,如果我們僅僅為了謀求肉體關(guān)系而維系的感情,總是會在短暫的熱烈中支離破散、灰飛煙滅。
二、三個人的世界
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妙的詩篇。阿圓是幸運的,她有懂她的媽媽,她有愛他的爸爸,而且他的爸爸和媽媽也彼此深愛。這是最完美的童話。
孩子是天使,是讓兩個人關(guān)系更穩(wěn)固,更有共同語言的紐帶。
雖然養(yǎng)孩子絕對是一個讓經(jīng)濟負增長的投資,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到幼兒園、小學和更深層的教育經(jīng)歷。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可是孩子是我們無法拒絕的禮物。
我敢說每一個拒絕孩子的人,在有了孩子之后就會嘲笑自己曾經(jīng)的觀念是多么可笑和無根據(jù)。當然,現(xiàn)代人的生存壓力太大,含著金鑰匙拼爹的畢竟是少數(shù)。大部分人都在辛苦勞碌、起早貪黑的加班、加班中消耗年華。
數(shù)萬一平的房子,日益增長的支出,你要去維系生活,你要努力去在城市里打拼擁有一個家。誰的青春不迷茫,誰的人生不是在荊棘和苦楚中走出來一條光明大道。
有些苦、有些難,咬咬牙就挺過去了。長大前,我們是父母懷里的小寶貝,長大后我們不再是象牙塔里唱著好聽旋律的情懷主義,詩和遠方是要在努力奮斗的背景下才能實現(xiàn)的后享樂主義。
你堅持,你努力,你終會收獲自己的風景。我們仨一起走下去,這是最溫柔,最美麗的風景,比詩和遠方更真實。
三、心疼你的心疼
讀楊絳的我們仨失散了那些片段。我?guī)锥确畔拢瑪R淺,數(shù)次有想哭的沖動。我心疼這個百歲的老人,在短暫的時間失去女兒、失去愛人,獨自行走在風里。
雖然這位百歲老人依然是那么慈眉善目,心平氣和,用不急不緩的語調(diào)來回憶她失散的親人。且不提鐘書的才華橫溢,再優(yōu)秀的他也不過只是她心里的一個支柱,只是她的愛人,她女兒的父親,她陪伴走了多年的親人。
上帝是公平的,它給了你愛,也給你傷,它給了你甜,也給了你苦,它給你無與倫比的愛情,也留給了痛入骨髓的悲傷。
她的心里的痛只有黑夜懂得,只有落日的云霞懂得,只有飛翔的鳥兒懂得,只有她那顆忽明忽暗的心懂得。只是有些傷不必說,有些痛無需言,那些想念和悲傷都通過了她的溫婉、她的娓娓道來得到了體現(xiàn)。
真的心疼這個堅毅的老人,再堅強的心也不過是女人。都說女人是水做的,當水結(jié)成了冰,還得拼命把自己焐熱,只因為逝去的已經(jīng)不能重來,生活還是要繼續(xù),愛情永遠活在靈魂里,楊絳一定是依靠著愛的堅定、細微的真誠來守護著自己的一顆初心。
無論多苦,無論多悲慘,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先生,您是我一生的榜樣,愿您們一家三口在那個我們看不到的世界恩愛如常。
《我們仨》讀后感(精選篇3)
對于失女喪父后的楊絳來說,家可能存在就是我們回憶和思念?;貞浭莿用~,思念是現(xiàn)在企業(yè)將來進行時。
就像整個家庭的照片一樣,我看到了楊絳先生的青春,中年到老年,他們?nèi)齻€人的生活——在一起。
家是靈魂的避難所,是疲憊不堪時想去的地方,以至于失去女兒后,楊江說”然而,三里河的家不再是家,而只是我的客棧”我只能讀這個,我只能感受到無力的痛苦,蒼白和悲傷。楊絳曾經(jīng)視為“終于有了家”的“家”已不復存在。
楊絳在書中苦心經(jīng)營無處不在這個家,溫暖的溫暖。那破碎的小心臟變暖的愛心人士中,三個心連一個,所以“我們?nèi)齻€孩子不尋常的遭遇。” “我們家很簡單;我們?nèi)齻€,我們是非常簡單的,沒有尋求世界,人們沒有打架,只是為了湊在一起,在一起,每做力所能及的事”簡單的一句話,說寫了幾十萬普通家庭,普通的和進入行人大家活出了自己非凡。因為這個簡單的家,“我們?nèi)齻€人都沒有白活,因為它是我們?nèi)齻€人。”
回憶是美好的。“我們常一同背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我們國家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湊右湊湊不上,那個字進行準時全詩最欠妥貼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往者不可留,逝者已經(jīng)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沒有找不到學習他們了。我只能把問題我們學生一同工作生活的歲月,重溫自己一遍,和他們再聚聚。”藍天碧海終有涯,你我心中之情以及無時盡,楊絳先生將濃濃長思念,化作音樂一字不能一句的《我們仨》。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人生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人間果真是沒有永遠。他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已經(jīng)不知不覺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找回家的路。
《我們仨》讀后感(精選篇4)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著名作家楊絳寫的《我們仨》。
《我們仨》這本書是雖然看起來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內(nèi)容卻意義深刻。
這本書有3部,第一部是《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是《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這是對這本書對美妙的評價。那么,我們仨是哪三個人呢?原來,爸爸是錢鐘書,媽媽是楊絳,女兒是錢媛。楊絳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jīng)成為楊絳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我相信同學們總會有失去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學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這些不想經(jīng)歷的事情了。楊絳就是這樣,女兒沒有了,女兒的爸爸也沒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當真的失去了親人,回憶起來,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經(jīng)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樂時光,想起小時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淚水會流個不停!不管失去了親人,還是和最好的朋友離別,都是值得懷念的事。我們一生中要經(jīng)歷很多這樣的事,幼兒園的畢業(yè)典禮可能會不太留念,因為那時我們還小,不懂事,但還是拿著同學錄,忙著記錄好朋友的電話:“喂,你家的電話是多少啊?你幫我寫吧!”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慢慢說的,不能像現(xiàn)在一樣把話說的那么流利。到了小學,大家都明事理了,畢業(yè)典禮也就有很多同學留下了第一次離別的淚水。至于中學和大學,我們還沒有經(jīng)歷,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真的,沒了才知道什么是沒了,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失去了!
《我們仨》讀后感(精選篇5)
一周內(nèi),斷斷續(xù)續(xù),終于在今天清晨,讀完了楊絳先生這本不算長的紙質(zhì)書。
前兩部分,只是先生個人的感發(fā),無法感同身受,很想放棄。
直到第三部分,娓娓道來的回憶,才讓我慢慢走近,融入其中。
人生如此漫長,尋到一個志同道合,琴瑟和鳴的伴侶,攜手走過坎坷的一生,著實不易。最好的感情,未必非要愛得炙熱,情深,容易相傷。你有你的缺點,我有我的不足,兩個不完美的人,走到一處,輕輕相擁,互補而后完整。你人生得意時,有我; 你失意落魄時,有我。無論順境逆境,有你,有熱愛的事業(yè),鐘愛的書籍,縱使身處陋室,食不果腹,依然心安。錢先生與楊先生的感情,讓人艷羨。
一個家庭的組建,源于兩個相愛的人,而后,有了愛情的結(jié)晶。三口之家,再平凡不過,卻也是最有暖意的存在。一直覺得孩子就是父母的責任,從TA降生,就需要付出一切來愛TA,照顧TA,父母是無私付出的一方,孩子是理所當然接受的一方??吹綏钕壬患胰诘南嗵幏绞?,才意識到,原來,孩子不僅僅是父母的責任,也可以是朋友,是兄弟,是姐妹。平等的看待親子關(guān)系,是我從中學到的,也是值得反思的。
每一本讀過的書,即便記不住,卻也會在心中留下些許痕跡,當在另一本書中遇到相似的時期,地點,人物,甚至只是相似的感受時,睡去的記憶就會被喚醒,它們?nèi)缤活w顆閃閃發(fā)光的珠子,彼此連接在一起,形成一串串完整的珠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