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7篇 讀后感
讀后感 由優(yōu)爾供稿《三字經(jīng)》每句只有3個字,非常簡潔,但表達的意思卻非常明確。古人寫文章寫得很好。下面是9252兒童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歡迎大家來閱讀。
關于《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篇1】
在誦讀《三字經(jīng)》的過程中,我漸漸明白了許多的故事和道理。從“孟母三遷”到“黃香溫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昔孟母,擇鄰處”,讓我更加了解了《孟母三遷》這個故事,也懂得了媽媽對我的愛。還記得,一年級下期半期考試前,我在廁所里不小心摔了一跤,下巴裂開了一條口,鮮血直流,當時痛得我哇哇大哭!老師知道后,急忙給我媽媽打電話。過一會兒,媽媽急匆匆趕來把我送到了醫(yī)院。醫(yī)生檢查后說,傷口要縫針。媽媽身體直打抖,擔心縫針會留下傷疤,不得已還是答應了。在縫針的時候,媽媽閉著眼睛不敢看。我知道,媽媽心里很難受,媽媽非常愛我!“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哪里找”,媽媽對我的愛還有很多……
“香九齡,能溫席”,讓我懂得了要尊敬、關愛自己的父母。還記得,媽媽的腰一直疼,我勸她早點看醫(yī)生,媽媽一有空,我就給她捶捶背、揉揉肩。媽媽下班累了,我?guī)蛬寢屇猛闲?。媽媽口渴了,我給媽媽遞飲料。媽媽不開心的時候,我逗媽媽樂呵呵……
“孟母三遷”讓我感動,“黃香溫席”讓我行動。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用優(yōu)異的成績來報答愛我的媽媽!
關于《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篇2】
經(jīng)歷了多少滄海桑田,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jīng)》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含義簡單易懂,還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yōu)美的旋律凈化心靈。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關于歷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許多知識,正所謂古人曰:“熟讀三字經(jīng),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小時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后,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本性都是善良的。雖然每個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大,可是,由于以后的熏染,環(huán)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
從“茍不教,性乃遷。”到“知某數(shù),識某文。”告訴我們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其中“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告訴我們?nèi)绻麖男〔缓煤媒逃?,善良的本性會變壞,而學習的方法,貴在專心。“昔孟母,擇鄰處。”里面蘊含的《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告訴了我們學習環(huán)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nèi)讼裼褚粯?,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像方仲永一樣:他家世代都是種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時候時,方仲永已經(jīng)會作詩,由此父親感到非常高興,因為很多人都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于是父親一天到晚帶著方仲永去寫詩、賺錢,不讓方仲永去學習。直到方仲永十二三歲時,寫作才華仍和五歲時的寫詩水平一樣,到了二十多歲時,他的才華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沒有什么兩樣了。這不正體現(xiàn)了這句話的意思嗎?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又讓我懂得,做兒女的,從小時候要親近好的老師和朋友。正所謂“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從“一而十,十而百。”到“此五常,不容紊。”告訴了我們十進位算術方法,什么叫“三才、三光、三光”,告訴了我們“春夏秋冬”、“東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等四季、四方和五行。從“地所生,有草木。”到“絲與竹,乃八音。”這句話還告訴了我們“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和“稻梁菽麥黍稷”等許多豐富的知識。
《三字經(jīng)》的經(jīng)典語句蘊含著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fā)芽。
關于《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篇3】
“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所有人都耳熟能詳吧。這就是《三字經(jīng)》。這本書讓我對中華民族上千年的燦爛文化有了嶄新的認識,為作者如此精湛的才藝而佩服;也信服于古代教師獨特得道的教育方法。
中華民族自古就被稱作“禮儀之邦”。古代人民一直就有知書達理、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每個人都應具有這樣的美德,這是最基本的。這些美德在孔融、黃香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我們都應該去學習。雖然這些都是小事,但是能反映出一個的人品德是否高尚,修養(yǎng)是否得體。時代在發(fā)展,社會也在隨之發(fā)展著,但是腳步卻變得越來越快,絲毫不會停下來休息一會或者放慢腳步,在這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便會忽略很多,例如友情甚至親情。尋找那丟失已久的親情是任何一個遺失親情的人所應該做的,這起因便是源于人們內(nèi)心對親情的渴望。一個完整的大家庭,我們做子女就應該孝敬長輩,不僅僅是孝敬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我們都應該孝敬。這樣一來,這個大家庭便充滿孝敬與感恩,為這個家庭增添了許多樂趣與溫暖。但是這種情況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么?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是又能有多少呢?!估計扳著手都能點的清。現(xiàn)在許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子女,父母大都數(shù)是很寵愛子女的,是的子女都養(yǎng)成了“唯我獨尊”的心理,讓他們懂得孝敬是十分重要的。
《三字經(jīng)》中也講到讀書。讀書使人明智,有一句話說得好“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許多人多讀書后不都成功了嗎?像歐陽修枕上讀書,馬上讀書,甚至是廁上讀書,使得他成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僅僅喜歡讀書也是不夠的,還要讀好書。作者在書中就提到了許多好書。好書能引領你走向光明;反之,壞書則會讓你陷入黑暗。讀好書還是壞書最終取決于自己。
中華民子是個強大而繁榮的民族,我們身為炎黃子孫,就應該對中國的歷史有一定的了解!《三字經(jīng)》僅用簡短的語言講述了各個朝代的興衰。以史為鑒,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錯誤,因為有時一個小錯誤可能會帶來一生的遺憾。
這本書交給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我們要擁有良書,擁有一顆純潔的心靈。用自己最真實的內(nèi)心去了解與理解別人,更加親近這個世界。
關于《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篇4】
我的書房中多了一個新成員:《三字經(jīng)》,那是我特地去新華書店買來為自己”補課“之用的。閑暇之時,隨手翻閱,細細品味,其味無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寒假回家,看到讀小學的侄兒正在背誦《三字經(jīng)》,便隨手翻閱起來,讀后竟愛不釋手,感嘆自己幼時沒能閱讀之,真是一個很大的遺憾。《三字經(jīng)》讓我對先人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chǎn)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對作者廣博的學識、高深的概括能力和宏觀把握能力肅然起敬,為古代教育者獨特的教育方法深深折服。
我出身農(nóng)家,蒙學時期沒有師長指點誦讀過《三字經(jīng)》,其實那時家庭也沒有條件給我買課外書。高中時被分流到理科班,從此與國學類書籍更加疏遠。盡管求學中耳聞過《三字經(jīng)》及其中的少量名句,但是從來不曾全文通讀過。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古國的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盡管由于作者所處時代的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有一定的局限性,成書于封建時代的書籍難免會夾帶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但這并不影響《三字經(jīng)》成為我們特別是兒童學習中華文化和文明不可多得的入門之書。據(jù)資料介紹,《三字經(jīng)》最初版本是由南宋學者王應麟所作,后來在千百年的流傳中,被許多人增補加工,形成了多個版本?!度纸?jīng)》是中國近800年來流傳最廣的啟蒙讀物,還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兒童道德教育叢書。
《三字經(jīng)》中一些句子是從古代儒家經(jīng)典中演化而來的,較好地表達出中國古代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精華。許多名言警告,已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為人、勤學、處事、交友、行為的座右銘。關于為人,如”首孝弟,次見聞“;”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關于教子,如”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關于勸學,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茍不學,曷為人“;”勤有功,戲無益“等,可謂金玉良言。
吸取全面的知識營養(yǎng),方能成就全面發(fā)展的人。從這個角度而言,《三字經(jīng)》可謂是一塊”全營養(yǎng)飴糖“。說它”全營養(yǎng)“,是因為《三字經(jīng)》僅一千多字,語言極其簡練,內(nèi)容卻非常豐富,包括人生哲理、教子、勸學、常識、道德、禮儀、經(jīng)書和借鑒等,擇其要而去其枝葉,勘稱”袖珍而濃縮的百科全書“。比如常識篇,天文地理歷史自然藝術生物等等,幾乎囊括了當時人們已認識的各類主要知識。說它是”飴糖“,一是指其”口感“舒適,全文結構謹嚴,文筆自然流暢,深入淺出,講求押韻,朗朗上口,非常適合兒童包括成人背誦識記;二是指其具有”緩釋“功能,對兒童而言,識記后未必能全面理解,卻能指導其日后的學習,并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識的增多逐步理解它;三是指其具有回味豐富的功能,即使對于理解了其內(nèi)容的成人而言,也是常讀常新,百讀不厭。
《三字經(jīng)》作者具有非凡的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從其對歷史的表述中便可見一斑。文中對于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變遷,寥寥三百余字,卻集其要點和精華,讓人耳目一新,頗有登高遠望、一覽眾山小的感慨。如”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寥寥48個字,卻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后順序、”三王“所指、三個朝代的開國君王、延續(xù)時間,以及從夏朝開始摒棄禪讓、王位世襲等豐富的知識?;叵胱约簭男W到大學一直都在學習中國歷史,卻仍然對于各個朝代先后順序、重要歷史事件、延續(xù)時間等顛三倒四或者一知半解,真是感慨萬千。
《三字經(jīng)》雖然重在傳道,但是并非枯燥說教,而是結合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孝父,孔子拜師,趙普讀《論語》,公孫弘抄書,孫敬頭懸梁讀書,蘇秦錐刺股讀書,孫康映雪讀書等。這讓人在學習中添了不少樂趣,也讓讀者理解為人、處事、求學、交友等的道理有了更為直觀的體驗。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三字經(jīng)》還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全面均衡的知識是一個有機整體,割裂開來教授,其作用往往大打折扣;掌握知識的精華,因材施教,并以獨特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相信你在閱讀之后,會比我有更多獨到的見解和體會。
關于《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篇5】
《三字經(jīng)》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一個中國人的珍貴遺產(chǎn),它易讀、易記、易理解。《三字經(jīng)》里面包含了自然常識、歷史故事、道理常規(guī)。它不僅教會了我們要勤奮學習,還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
讀到“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時,我仿佛看到了一塊剛剛從泥土中掘出的碧玉,經(jīng)過工匠長年累月地精雕細琢,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玉器。人也是這樣,要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磨煉、學習、持之以恒,才能成功,但是如果在雕刻碧玉的過程中突然停止,即便碧玉的材質(zhì)再好、色澤再亮,也終將成為一件不完美的藝術品。做事也是這樣,若在中途就放棄、不再堅持努力,即便再有天賦,也不可能成功,不可能享受喜悅的碩果。
《三字經(jīng)》最后的“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們?nèi)ド钏?。這句話的意思是:勤奮努力地學習,一定會獲得成功,而天天玩樂、懶惰是沒有益處的。我們要引以為戒,應該勉勵自己努力去學習。它告訴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可虛度歲月,蹉跎光陰。身為中學生,我們的職責就是學習,可以適當?shù)赝ㄟ^不同方式放松自己、緩解學習的壓力,但絕對不可以過度放松、過度緩解。學習時也要改掉懶惰的毛病,要一絲不茍、認認真真地對待學習,不斷地提高學習效率,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認為這句話便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一天只有24個小時,不會多也不會少,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合理地安排我們的學習,是身為中學生的我們最重要的習慣。作業(yè)可能會很多,但如果一天之內(nèi)寫不完,一拖再拖,一日又一日,知識點都流逝在了時間的長河中,那些丟失的知識,我們?nèi)绾螌ふ遥克?,我們應該合理地安排時間,有效率地完成學習任務,克服懶惰的天性,珍惜每一寸光陰。人的一生能有幾個明天呢?持之以恒地珍惜時間,一絲不茍地對待學習,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三字經(jīng)》里面還有許多精彩詞句,值得我們深思。每天讀一讀,既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不斷的鞭策自己,讓我們離成功更進一步!希望通過讀這本凝聚著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三字經(jīng)》,能使我們長大后為祖國盡自己的一份力!
關于《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篇6】
《三字經(jīng)》這代歷史書,相信大家都看過吧,《三字經(jīng)》但是一本悠久的古代書??!它的每一個字,都蘊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讀完三字經(jīng)后,還要透徹理解它們的意思,這樣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
三字經(jīng)的每一個,每一行字,都在講述著一個個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那樣,意思就是不能浪費光陰,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萬”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來。三字經(jīng)歷史悠久,是由一件件民間傳說融入到一個個字中的。別看這小小的一個字,它里面可有一個個故事呢!像“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那樣,講述的是一個美麗的故事呢!
在以前,有一個女神。一天,她的兒子被冥王抓走了,冥王對她說,只要她的兒子不吃地獄里的東西,他就還給她,但是,他的兒子只是吃了一個果子。從此,冥王只能讓他一年回去倆次,回去的時候,萬物復蘇,而沒回去的時候,將寒冷無比。所以,導致出了春,夏,秋,冬,這四季。瞧,這個故事是多么搞笑啊!《三字經(jīng)》還有許多故事呢!如蓋房子,孟子媽媽三次搬家……這些故事都是多么搞笑?。《?,故事的精華都包含在這幾個小小的字里。這幾個小小的字,卻蘊含著這么一個深刻的道理,真是好??!
《三字經(jīng)》不但要背,還要背里面的故事和意思,透徹理解它,才能懂得新知識,為我們的祖國做一份貢獻?!度纸?jīng)》真的是一本好書,曾是古代四大好書之一呢!為了對我們的祖國做一份貢獻,為了我們的將來,為了能夠弘揚國學,倡導禮貌,讓我們一齊,來理解這本獨一無二的古代暢銷書——《三字經(jīng)》吧!
關于《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篇7】
今天看了一本書,名字叫“三字經(jīng)”。同學們你們對三字經(jīng)要都很熟悉了吧!今天我就給你們朗誦一段吧。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同學們就讓我給你們講講它的故事:孟子的家以前住在一座山下,因為人們總是把墳埋在山下做喪事,所以孟子也模仿上墳人做喪事。然后孟母把家搬到鎮(zhèn)上,可是鄰居是一位屠夫。那屠夫是個賣肉的,孟子又跟著學起賣肉來。孟母想了想又把家搬到學校附近,孟子這才跟著學生們學起讀書來。有一天,孟子從學校逃學回到家,孟母正在織布,她一氣之下,拿起了剪刀把機子上的線剪斷了,以此來教育孟子。
聽了這個故事,你們是不是覺得孟子這么做是不對的。以前有的家里因為太窮沒有錢上學,那些人其實都非常想上學。后來,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努力終于變成了有用的人。我們現(xiàn)在有那么好的生活環(huán)境,有的同學還不愿意圖書。我們現(xiàn)在就要好好讀書,認真讀書,將來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它的故事是說: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代子孫,東漢時的文學家。他有兄弟七人,當他四歲的時候,懂得謙讓之禮。一天別人給他家送來了一筐梨,孔融很自覺的把大的放到一邊,挑了個小的自己吃,把大的留給哥哥們吃。大人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他說:“哥哥們比我大,要吃大的,而我是弟弟,要吃小的。”大人們又接著問:“你還有一個小弟弟,他比你小,那你不是要吃大的嗎?”他說:“我比他大,更要讓著他。”
同學們,我們都要像孔融學習,把好的、大的讓給比我們大的哥哥姐姐們。這樣我們才是懂事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