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傳統(tǒng)服裝知識有哪些_中國漢族的傳統(tǒng)服飾特點 文化常識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傳統(tǒng)服飾是反應過去時代文化和人們對地域環(huán)境影響下形成的文化標志之一。那么你知道漢族的傳統(tǒng)服裝的知識嗎?下面一起來看看9252兒童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漢族傳統(tǒng)服裝知識,歡迎閱讀,僅供參考。
漢族的服飾結構
基本結構
漢服采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韨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后裾,縫合后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mai,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交領右衽
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交領的兩直線像交于衣中線左右代表傳統(tǒng)文化的對稱學,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一的話,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天圓地方學在漢服上的表現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體現。
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就是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于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這就是漢服在歷代變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變的“交領右衽”傳統(tǒng),也和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服飾。
另外一種作為“交領”補充的是“直領”和“盤領”。直領就是領子從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來,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帶,有的則直接敞開而沒有系帶。這種直領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領漢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經常運用。盤領是男裝中比較多見的一個款式,領型為盤子狀的圓形,也是右衽的,在右側肩部有系帶,在漢唐官服中采用,日常服中也有盤領款式。
褒衣廣袖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與同時期西方的服裝對比,漢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爭辯的優(yōu)異性。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fā)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其實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一個顯著特點,但是,并非所有的漢服都是這樣。漢服的禮服一般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一直以來,漢服袖子的標準樣式就是圓袂收祛,先秦到漢朝所反映的實物無一例外都是如此。一直以來,除了唐以后在常服中有敞口的小袖外,漢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圓袂收祛。
“袖寬且長”是漢服禮服袖型的主要特點,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點,漢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較多見。主要有這幾種用法:參與日常體力勞動的庶民服裝、軍士將領的戎服、取其緊袖保暖的冬季服裝等。有時候歷史上各朝代的經濟文化和審美關注不同,在袖型上也有不同的表現,比如:漢唐時期貴族禮服多用寬廣大袖,宋明時期的常服褙子多用小袖。
系帶隱扣
漢服中的隱扣,其實包括有扣和無扣兩種情況。一般情況下,漢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隱藏起來,而不顯露在外面。一般就是用帶子打個結來系住衣服。同時,在腰間還有大帶和長帶。所有的帶子都是用制作衣服時的布料做成。一件衣服的帶子有兩對,實用性的,左側腋下的一根帶子與右衣襟的帶子是一對打結相系,右側腋下的帶子與左衣襟的的帶子是一對相系,將兩對帶子分別打結系住完成穿衣過程。
另外一種是腰間的大帶和長帶子,它不僅有實用性,而且有裝飾性,另外還有象征性意義,象征著權力。漢服的大帶與和服相比,和服的更寬。
中國漢族的傳統(tǒng)服飾特點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 漢服的基本款式大約有九類,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領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變化演繹出幾百種款式。他與西服大不相同,與那些即使受到漢服影響而產生的韓服、和服等服飾也不同,足以體現華夏民族的特色。因為是一個體系,可以演繹出多種款式,所以,足以滿足大家的個人愛好?! 男沃粕峡矗饕?ldquo;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漢族服飾具體都有哪些風俗特色
漢族擁有者幾千年的歷史,經過了很多朝代的替換,在不同的朝代,服飾文化上也會有非常大的差異。但是不同的朝代,也擁有者朝代服飾的特色,很多的服飾表現都特別的鮮明,比如像是大襟右衽。
五種正色
在服飾的色彩上,漢族視青、紅、皂、白、黃等五種顏色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為宜。但從唐代以后,黃色曾長期被視為尊貴的顏色,往往天子權貴才能穿用。
神秘的中國術
服飾的原料,主要有麻布、絲綢、棉布、毛呢、皮革等。漢族的染織工藝,以其歷史悠久、技術先進、制作精美而在世界上獨樹一幟、享有盛譽。古代染織,特別是絲織方面,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世界上獨有的。古代的染色技術也極為卓越和先進,不僅顏色種類多,色澤艷美,而且染色牢固,不易褪色,被西方人譽為神秘的"中國術"。其方法大體可分為織花、印染、刺繡、書花四大類。
由抽像到寫實的衣服圖案
漢族服飾的裝飾紋樣上,多采用動物、植物和幾何紋樣。圖案的表現方式,大致經歷了抽像、規(guī)范到寫實等幾個階段。商周以前的圖案,與原始的漢字一樣,比較簡煉、概括,抽像性強烈。周朝以后至唐宋時期,圖案日趨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對稱,紋樣布局嚴密。明清時期,已注重于寫實手法,各種動物、植物,往往被刻畫得細膩、逼真、栩栩如生,仿佛直接采擷于現實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處理,充分顯示了漢族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漢族的圖案裝飾是非常的多彩的,有的是運動到了動物的圖案,還有很多的幾何圖案,以及很多的非??鋸埖谋憩F形式。在不同的時期,擁有者不同的圖案代表,這些都是根據朝代的演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