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雨水節(jié)氣的來歷及活動 節(jié)日起源
節(jié)日知識 由優(yōu)爾供稿雨水節(jié)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不僅表征降雨開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氣溫升高。下面是9252兒童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雨水節(jié)氣的來歷及活動,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雨水的來歷
雨水是24節(jié)氣中的第2個節(jié)氣。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陽黃經(jīng)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jié)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xiàn)象的節(jié)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jié)氣前后,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書》中就有雨水節(jié)后“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此節(jié)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后食的樣子;五天過后,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xiàn)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水節(jié)氣活動
拉保保:保險子女長命百歲
舊社會,人們迷信命運,為兒女求神問卦,看自己的兒女好不好帶,尤獨子者更怕夭折,一定要拜個干爹,按小兒的生辰年月日時同、金、木、水、火、土,找算命先生算算命上相合相克的關系,如果命上缺木,拜干爹取名字時就要帶木字,才能保險兒子長命百歲。此舉一年復一年,久而盛開一方之俗,傳承至今更名拉“保保”。
接壽:女婿拜望岳父岳母
在我國有些地區(qū),雨水這一天女婿、女兒要去給岳父岳母送節(jié)。送禮的禮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長的紅棉帶,這稱為“接壽”,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壽緣”長,長命百歲。
占稻色:占卜當年稻谷的豐歉
占稻色,就是通過爆炒糯谷米花,來占卜當年稻谷收獲的豐歉。“成色”的好壞,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來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則是收成越好;而爆出來的米花越少,則意味著收成不好,米價將貴。
回娘家:出嫁的女兒拜望父母
在川西一帶,出嫁的女兒這天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褲子,貼身穿,據(jù)說這樣可保盡快懷孕生子。這個習俗現(xiàn)仍在農村流行。
雨水的民間風俗
1、回娘屋習俗
雨水節(jié)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帶的另一項風俗。民間到了雨水節(jié),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jù)說,這樣可使其盡快懷孕生子。此項風俗現(xiàn)仍在農村流行。
2、撞拜寄習俗
在川西民間,雨水節(jié)是一個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節(jié)氣。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滿一種雨意蒙蒙的詩情畫意:早晨天剛亮,霧蒙蒙的大路邊就有一些年輕婦女,手牽了幼小的兒子或女兒,在等待第一個從面前經(jīng)過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經(jīng)過,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攔住對方,就把兒子或女兒按捺在地,磕頭拜寄,給對方做干兒子或干女兒。
這在川西民間稱為“撞拜寄”,即事先沒有預定的目標,撞著誰就是誰。“撞拜寄”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女順利、健康的成長。當然“撞拜寄”現(xiàn)在一般只在農村還保留著這一習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學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
3、接壽習俗
雨水節(jié)氣的另一個主要習俗則是女婿,女婿去給岳父岳母送節(jié)。送節(jié)的禮品則通常是兩把藤椅,上面纏著一丈二尺長的紅帶,這稱為“接壽”,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長命百歲。送節(jié)的另外一個典型禮品就是“罐罐肉”:用沙鍋燉了豬腳和雪山大豆,海帶,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給岳父岳母送去。這是對辛辛苦苦將女兒養(yǎng)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謝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節(jié),岳父岳母還要回贈雨傘,讓女婿出門奔波,能遮風擋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的意思。
4、拉保保習俗
保保是四川方言,意為為了保佑小孩兒長大,找命好的人做干爹干媽。所以單叫干爹(保爺、保爹)、干媽(保娘,需未婚者),也叫保保。以前人們都有一個為自己兒女求神問卦的習慣,看看自己兒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個干爹。而找干爹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子或女兒順利,健康的成長。(這可能也與以前的醫(yī)療條件有關,因為醫(yī)療條件不好,好多孩子生病根本無法醫(yī)治。所以需要借助干爹的福氣將孩子帶大)于是便有了雨水節(jié)拉保保的活動。此舉一年復一年,久而成為一方之俗。
5、客家人特色習俗
所謂“占稻色”就是通過爆炒糯谷米花,來占卜是年稻獲的豐歉,即預測稻谷的成色。成色足則意味著高產(chǎn),成色不足則意味著產(chǎn)量低。而“成色”的好壞,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來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則是年稻獲的收成越好;而爆出來的米花越少,則意味著是年收成不好,米價將貴。
宋代以前,中國農業(yè)甚至整個經(jīng)濟重心一直在中國北部的黃河流域。宋代那時候開始,隨著中國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南部中國的稻作文化逐漸成為中國農業(yè)文明的主體。由宋至元再歷經(jīng)明清,客家近千年地傳承著宋代特色的稻作文化習俗,雨水節(jié)爆糯谷花“占稻色”便是其中之一。
元代婁元禮《田家五行》記載了當時華南稻作地區(qū)“占稻色”的習俗:“雨水節(jié),燒干鑊,以糯稻爆之,謂之孛羅花,占稻色。”“孛羅”即“孛婁”,南宋范成大《吳郡志》提到:“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范成大《吳中節(jié)物詩》中也有“拈粉團欒意,熬稃腷膊聲”一句,詩人自注云:“炒糯谷以卜,俗名孛羅,北人號糯米花。”
自宋代那時候開始,吳、越民間便有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卜谷”的習俗,將糯谷放到鍋中爆炒,以谷米爆白多者為吉。
客家人雨水節(jié)“占稻色”與吳越民間正月十四“卜谷”,具有同樣的民俗意義,甚至是同一事物的兩種形態(tài)。正月十四正值雨水節(jié)前后,時間上差距不是太遠;爆谷所用材料、爆谷方法幾乎沒有什么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