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雨水節(jié)氣的來歷及傳統(tǒng)食物 節(jié)日起源
節(jié)日知識 由優(yōu)爾供稿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每年2月18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30度,為“雨水”節(jié)氣。下面一起來看看9252兒童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雨水節(jié)氣的來歷及傳統(tǒng)食物,歡迎閱讀,僅供參考。
雨水節(jié)氣的由來
雨水是24節(jié)氣中的第2個節(jié)氣。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歷2月18-20日),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jié)氣時段一般從公歷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xiàn)象的節(jié)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jié)氣前后,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書》中就有雨水節(jié)后“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
雨水節(jié)氣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
罐罐肉
雨水節(jié)氣有出嫁女回娘家的習俗,這個時候會帶上罐罐肉。用沙鍋燉了豬腳和雪山大豆,海帶,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給岳父岳母送去。這是對辛辛苦苦將女兒養(yǎng)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謝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節(jié),岳父岳母還要回贈雨傘,讓女婿出門奔波,能遮風擋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的意思。
爆米花
雨水節(jié)氣客家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占稻色”。所謂“占稻色”就是通過爆炒糯谷米花,來占卜是年稻獲的豐歉,即預測稻谷的成色。成色足則意味著高產,成色不足則意味著產量低。
而“成色”的好壞,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來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則是年稻獲的收成越好;而爆出來的米花越少,則意味著是年收成不好,米價將貴。后來爆糯谷占卜收成的習俗,在大多數(shù)地方開始漸漸淡化,因此演變成年底爆米花作煎堆餡習俗。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炮谷。
春筍
在南方,春筍有著“素食第一品”的美譽,從古自今都受到人們的喜愛。比如,上海人喜歡吃“枸杞春筍”,南京人喜歡吃“春筍白拌雞”,浙江人喜歡吃“南肉春筍”。
春芽
春日食春芽??鬃诱f“不時,不食”,意思是,不是這個季節(jié)的(東西)就不吃。中醫(y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也說要“食歲谷”,就是要吃時令食物。春天里所有的植物都生發(fā)出鮮綠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萵苣等。
蜂蜜
春寒料峭,是最容易感冒的時節(jié)。此時喝些蜂蜜水,既有清肺解毒、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又有補中益氣、潤腸通便的功效。
紅棗
隨著天氣的轉暖,人們戶外活動也會增加,對熱量的需求就會增大。我們都知道,甜食是熱量的主要來源,而紅棗不僅可以增加熱量,還有養(yǎng)胃健脾的功效。
豆苗
豆苗是清熱祛火的“美容菜”。
豆苗,俗稱豌豆藤。豆苗作為食品,早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豌豆種出西湖,今北土甚多,九月下種,苗生柔弱如蔓,有須,葉似蒺藜葉,兩兩相對,嫩時可食。”豆苗是豌豆萌發(fā)出2~4個子葉時的幼苗,鮮嫩清香,最適宜做湯。
雨水如何養(yǎng)生
疏肝養(yǎng)心,健脾祛濕
“雨水”節(jié)氣的意義就是降雨開始,這個時間段早上的時候有露、霜出現(xiàn)。不過隨著降雨增多,寒濕之邪比較容易困著脾臟,濕邪留戀,非常難去除,此時人們可能會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癥狀。所以說在“雨水”前后應當著重養(yǎng)護脾臟,人們還需要保持肝氣調和順暢。
在雨水節(jié)氣的時候,人們需要注意天氣變化無常,這個時候大家非常容易受到情緒波動,會有心神不安的情況,這個癥狀對高血壓、哮喘等患者尤其不利。所以在平時人們需要保持心境平和,養(yǎng)心護心。還應該要讓心氣充沛,方能滋養(yǎng)脾臟。
遠離油膩,食粥養(yǎng)胃
“雨水”時節(jié)可以說是萬物生發(fā)之始,在這種陽氣發(fā)越之季,人們需要注意自己的飲食,此時需要少吃生冷、油膩之物,還應該要顧護脾胃陽氣,大家可以適當?shù)倪M食鯽魚胡蘿卜、山藥小米等食物,這些物質具有比較好的健脾養(yǎng)胃的效果。
春季氣候轉暖,然而又風多物燥,常會出現(xiàn)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故應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這一時期有兩種蔬菜值得推薦,即豆苗和薺菜。
此外,粥類素有健脾利濕、養(yǎng)胃和胃的功效。《千金月令》曰:“正月宜食粥。”“雨水”前后服用養(yǎng)生粥對潤和脾胃大有益處:如胡蘿卜南瓜粥、薏苡仁黨參粥、山藥紅棗粥、芡實蓮子粥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防“倒春寒”,避寒防濕初春陽氣漸生,日趨暖和,但此時北方陰寒未盡,氣溫變化大,雖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臘月那樣冷冽,但由于人體皮膚腠理已相對疏松,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有所減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
此時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多的時節(jié)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所以還需預防“倒春寒”,注意保暖,不應過早減少衣物。
一般日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就需要“捂”,春捂的重點在于背、腹、足底。“雨水”時節(jié)年老體弱者用冷水洗臉、洗手,濕寒易侵人關節(jié),又無充足的陽氣驅寒于外,濕寒滯留于手指易致酸痛,重則變形;濕寒滯留于頭則易致頭痛,故洗頭淋浴后要及時吹干頭發(fā)和擦干身體。
摩腹提肛,運脾固腎
春夏以保養(yǎng)“陽氣”為主,睡前摩腹提肛,有助于養(yǎng)護體內的陽氣,達到運脾固腎的效果。摩腹時應仰臥,以肚臍為中心,手掌在腹部順時針方向按摩200次,有利于促進消化,提高睡眠質量。
提肛鍛煉也宜平躺,兩手并貼大腿外側,兩眼微閉,全身放松,以鼻吸氣,緩慢勻和,吸氣同時用“意”提起肛門及會陰部,肛門緊閉,腹部稍用力向上收縮,屏住呼吸稍停2~5秒,再放松并緩緩呼氣,呼氣時腹部和肛門慢慢放松。這樣一緊一松做9次,長期堅持可固精益腎、提振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