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動物生存知識小百科 動物知識
動物知識 由優(yōu)爾供稿 生物知識有很多,還有生物動物知識小百科。大家知道這樣的動物是怎么樣生存的嗎,如何利用自身的條件再自然界發(fā)展生存,下面由9252兒童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生物動物知識小百科,希望大家喜歡!
食鳥蛛
生物動物生存知識小百科
食鳥蛛布下的羅網(wǎng)
食鳥蛛是熱帶一種巨形蜘蛛,它的“巨形”,其一在它的身體,通常體長5厘米,有的甚至可達9厘米;其二在于它的胃口大,可以食鳥。蜘蛛是靠蜘蛛網(wǎng)來捕食的,食鳥蛛要吃到小鳥,它的網(wǎng)就非同一般了。
食鳥蛛在樹林的樹枝之間結(jié)網(wǎng),這種蜘蛛網(wǎng)很結(jié)實,能經(jīng)得住300克的重量。食鳥蛛在林子里布下天羅地網(wǎng),不但是小鳥,就是小青蛙也落網(wǎng)難逃。食鳥蛛分泌毒液,將落入羅網(wǎng)的小動物毒死,然后慢慢享用。因為食鳥蛛的網(wǎng)大而且結(jié)實,一些小昆蟲,小蜥蜴也不免落入羅網(wǎng),這時,食鳥蛛的胃口大開,對所有入網(wǎng)的獵物來者不拒,統(tǒng)統(tǒng)吃掉。
食鳥蛛多半是夜間出來活動,白天總是躲在洞穴或樹根之間?,F(xiàn)在這種食鳥蛛已不僅僅在熱帶森林生活,它們有的已隨著運往世界各地的熱帶珍貴樹木,周游世界了。
水蜘蛛的“物理肺”
蜘蛛是一種典型的陸棲動物。但水蜘蛛(又叫銀蜘蛛)是其同類的唯一叛逆者——生活在水的世界。當它們潛入水中時,全身長滿的防水絨毛就會附著許多氣泡,猶如進入了一個空氣層封閉的套子里。這奇特的氣罩使水蜘蛛成了一個水銀球,光彩照人。偶爾,它們還會用腹部的未端探出水面,托起一個大氣泡招搖過市。 水蜘蛛善于在水生植物之間吐絲結(jié)網(wǎng)。由于在網(wǎng)下儲存氣泡,使原本開展的蛛網(wǎng)成了鐘罩形,如同一個小型沉箱,它們便在沉箱里安營扎寨,雌蛛還在其中產(chǎn)卵孵化。水蜘蛛聽擁有的氣泡群不僅是儲氧器,還是一種制氧器——能不斷地從周圍的水中吸取氧。這就是人們稱之為“物理肺”的供氧裝置。水蜘蛛在呼吸過程中使氣泡中的氧濃度逐漸下降,一旦氧含量低于16%時,溶于水中的氧便會自行補充進氣泡內(nèi)來。通常蜘蛛處于休息狀態(tài)時,物理肺足以保證供氧;當耗氧量過大,水中含氧的氣泡補充就會供不應求,而氣泡內(nèi)的其他氣體的比例就會隨之上升,直至大大超過在空氣中的比例為止。結(jié)果是氮開始向水中擴散,而氣泡的容積也會相應變小(由于氧被耗盡),最終,蜘蛛不得不再次拋頭露面于水上、重新為儲氧器充氧。
水下空氣泡住所
銀蛛是一種無脊椎動物。銀蛛構(gòu)筑水下住所的方式、造形都極具神奇色彩。銀蛛也像其他品種的蜘蛛那樣吐絲,但它吐出的堅韌的蛛絲并不用來結(jié)網(wǎng),而是用來在水下構(gòu)筑成一個單間——鐘形住所。為了使這一單間更堅固而充實,它啟用了一種特殊的方式給這個鐘形住所充氣。銀蛛從水面上將自身腹部細毛中間的氣泡設法注入到住所里去,而且會時不時地加以補充,以確保它能在水下住所中長久安全地生存下去。在生長浮萍和其他水生植物叢的水域中,銀蛛總能夠找到心滿意足的棲息地。如果能把銀蛛飼養(yǎng)在透明的魚缸里,喂些魚蟲(水蚤)、劍水蚤、蒼蠅之類的食物,就能有幸細致入微地觀察這位水下建筑大師的杰作。
海底鴛鴦
在中國及日本南部沿海、生長著一種大型節(jié)肢動物,外形像一只瓢,雌雄整天形影不離,行走、吃食、休息都鉤夾在一起,這就是人們稱之為“海底鴛鴦”的鱟。 鱟生活在沙質(zhì)的海底,吃蠕蟲及無殼軟體動物,也吃一些海洋植物。白天休息,夜里活動。它的頭胸部背面隆起,腹面凹陷,身后有一根堅硬的尾,活像一個帶柄的瓜瓢。每年夏季從深海游到近海,成雙成對地爬上沙灘,用它發(fā)達的步足挖穴、產(chǎn)卵。它的行動笨拙,在沙灘上易為人們捕獲。
鱟的眼睛是由1000個小眼組成的復眼,小眼之間有交錯的側(cè)向神經(jīng)聯(lián)系,使鱟易于看清物體,并能準確地捕食或有效地逃避敵害。它除了具有一對復眼以外,還有一對小的中央小眼。曾有科學家通過對鱟的視神經(jīng)電脈沖進行研究,揭示了關于各種視覺系統(tǒng)功能的原理,因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獎。鱟的血液能用來測檢人體的內(nèi)毒素。細菌的內(nèi)毒素侵入人體會引起中毒、休克。用鱟血做成的一種試劑,很快就能檢測出內(nèi)毒素的含量,而且靈敏度極高,在一萬噸蒸餾水中,如果含一克內(nèi)毒素,鱟試劑也能把它檢測出來。因此,這種試劑對醫(yī)生診斷某些疾病幫助很大,已被醫(yī)學上廣泛應用。
螃蟹之最
螃蟹是節(jié)肢動物門的甲殼類動物。世界上最大的螃蟹莫過于日本大螃蟹,它的腿竟有1米長,身軀像一個巨大的盤子。產(chǎn)于歐洲的一種螃蟹也是螃蟹中的巨人兄弟,體形上比日本大蟹略小些,甲殼橫寬為12.5~25厘米,螫與螫之間的伸展距離為1.5米,體重達7千克。這種螃蟹更類似于蝦,將它稱之為蟹是因為形似,而形似又是相應的生存環(huán)境所造就的?,F(xiàn)代分類學把它們列入了一個特殊的石蟹科,這種蟹作為海產(chǎn)品在每年的夏季捕撈、可加工成味道鮮美的蟹肉罐頭。 海底動物的“激光武器”
居住在海底世界的槍烏賊和烏賊能噴射出液體火焰來自衛(wèi)。它們噴出的團狀液體形狀與它們自身的體形十分相似,因此具有以假亂真的迷惑性,那些追捕者經(jīng)常在這種發(fā)光的替身面前捕風捉影。真假莫辨,而“障眼法“的實施者早已不知去向了。
深海蝦類也配備了類似于烏賊那樣的“激光武器”,它們嘴邊上的特殊腺體每逢危急關頭就會閃亮一道光屏。蝦類往往是群體活動,遇到不測,蝦群發(fā)出的無數(shù)光亮點能形成一道屏障將追捕者阻隔,而它們則利用光亮的掩護四下逃散。有些動物能把握在追獵者牙齒擒住的那一瞬間才放射光芒。這一自衛(wèi)絕招常常會使攻擊者張口結(jié)舌,而獵物就乘機奪路而逃命了。
興旺發(fā)達的昆蟲家族
昆蟲家族在動物界中是一大家族,已記載的昆蟲家族中,包括70多萬種家族成員,約占整個動物種數(shù)的4/5。廣泛分布在地面,土壤、空中、水里以及動植物體內(nèi)和體表。
為什么昆蟲家族在動物界能如此興旺發(fā)達?這是由于昆蟲具有許多在自然界生存的優(yōu)勢。首先,昆蟲的各種器官多種多樣,其口器有咀嚼式、咀舔式、刺吸式等;翅膀也是五花八門,其形狀、質(zhì)地、翅脈等式樣繁多。其次口器和翅膀的多樣化,使昆蟲的食物種類、取食方式、繁殖方式各有所長,光是昆蟲的食性,就有肉食、植食、腐食、雜食或寄生等,食性廣泛帶來昆蟲強大的生命力以及繁殖力。昆蟲在它們繁殖過程中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變態(tài)、蛻皮等環(huán)節(jié),使它們的“寶寶”充分發(fā)育,平安長大。
以上這些優(yōu)勢,使昆蟲在自然界占據(jù)了其他更大動物所無法占有的地位,成為動物界中數(shù)量最多、最能廣泛地適應環(huán)境條件的種類。
昆蟲和花草之間的默契
勿忘草藍色花朵的中間有一個黃色的圈,這個圈是干什么用的呢?這個圈是在向昆蟲們暗示:到這兒來采蜜。原來勿忘草花的這個黃圈所在的地方,正是它分泌花蜜的地方的人口,黃色圈使昆蟲和勿忘草之間達成了一種默契,勿忘草用黃圈向昆蟲示意,照著這個黃圈走吧,肯定會有收獲。其實這種默契在許多其他的花蟲之間也有。
花草的顏色和香味也是一種花草與昆蟲達成默契的方法。昆蟲從很遠的地方就可循著花香去找合作伙伴,花草的顏色引誘昆蟲前來合作。合作的對象地點確定之后,便進入實質(zhì)性階段:昆蟲與花草之間通過食物——花蜜和花粉來完成默契。為了使昆蟲容易找到花蜜,花草各自準備好了特殊的“引誘”設備,在分泌花蜜的管道人口處長出與花的其他部位不同的顏色,或是深色,或是淺色,或是長成色斑,這些各式各樣的“花蜜指路牌”,指引昆蟲達到采集食物的目的地,可以吃到甜滋滋的花蜜和花粉,同時帶出一些花粉,為花草們傳宗接代盡心盡力。花草為與昆蟲達成默契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昆蟲又是怎樣來辨別這些暗示的呢?請接著往下看。
昆蟲尋花的本領
花的顏色是引導昆蟲尋花的標志。蜜蜂通過視覺可以在五彩繽紛的大草原中,選擇它中意的那些花。蜜蜂的視覺只能辨別4種顏色,它們只能看見黃色、藍綠色、藍色和人看不見的紫外線色,凡是能顯出以上顏色的花,都是蜜蜂采集的對象。那么,紅花怎么辦呢?蝴蝶是唯一能辨別紅色的昆蟲,紅花是蝴蝶拜訪的對象。還有一些高大植物所盛開的鮮紅色的花,就必須靠鳥類來傳粉了。
各類昆蟲中,蜜蜂無疑是為植物傳粉授精的“主力軍”,但蜜蜂只能辨別4種顏色,它是否能勝任呢?其實蜜蜂也拜訪白花、紅花。在人類看起來是白色、紅色的花、其實是由多種顏色混合而成的。比如一種人類看起來是紅色的罌粟花,它除了紅色外,還含人類看不見的紫外線色,蜜蜂雖看不見紅色、但它卻能辨別紫外線色。白色花實際上是由多種顏色混合之后,反映到人們視覺中為白色,而且白花幾乎都能吸收紫外線,同時反射出黃和藍色,因此,看起來是白色的花,蜜蜂看起來可能是藍綠色。這樣蜜蜂尋花的范圍就擴大了很多。 僅僅從顏色來尋花不能保證蜜蜂不犯錯誤,蜜蜂還必須根據(jù)花的形狀和氣味來辨別各種植物的花朵。幫助蜜蜂判斷花的形狀和氣味的是觸覺器官和嗅覺器官,這些器官都長在蜜蜂的觸角上?;ǘ涞念伾诤苓h的地方就吸引著蜜蜂,飛到較近的距離時,蜜蜂就根據(jù)氣味來作最后的挑選,好從相似的顏色中認出自己需要的花來。蜜蜂的嗅覺器官和觸覺器官都長在它能活動的觸角上,所以觸角所到之處,在嗅到氣味的同時,也觸及了被嗅黨的花的外形,“測量”到了花的“尺寸”。氣味和形狀對了,花就不會認錯了。
昆蟲尋花還要靠它們的味覺器官,即通過口腔中的味覺器官,判別花蜜的滋味,合口味的便是所要尋找的花朵。有趣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昆蟲的味覺器官都生在口腔里。蒼蠅是用腿的尖端來感覺味道,蝴蝶是用腳的尖端來試味。
昆蟲尋花的本領可用色、形、味、香等4個字來概括,經(jīng)過對花的顏色、形狀,氣味、滋味一系列的判別,才能從萬花叢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花。
昆蟲的呼吸方式
昆蟲自有獨特的呼吸方式。昆蟲的體內(nèi)均有一套網(wǎng)狀空氣導管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縱橫交織遍布全身,以至于頭部也布滿了供氣管,昆蟲活脫就是一個個空洞的頭腦。 昆蟲體內(nèi)的小氣管都是分級連接溝通的。其終末細管與單個細胞相連。在細胞體上,直徑不足1微米的微氣管分支能延伸至細胞原生質(zhì)中。這樣一來,氧就可以一步到位地輸送到目的地。微氣管的數(shù)量分布與細胞的耗氧量呈正比,像飛行肌那樣的大細胞里,縱橫交織的微氣管網(wǎng)絡保障了它十分可觀的供氧量。
能夠獨立探測身體的缺氧部位,這是昆蟲表皮微氣管所特有的功能。直徑為1微米的微氣管是長度不足1/3毫米的盲管,當其周圍的組織耗氧量增大時,微氣管便自行擴張,長度可延伸到1毫米左右。微氣管的外口開放時間非常短暫,尤其是那些水生昆蟲的微氣管通常是關閉的,否則,流經(jīng)昆蟲體內(nèi)的強烈氣流就會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將它吹干。昆蟲體內(nèi)的氧是通過皮膚或鰓直接擴散到呼吸道,再由呼吸道的網(wǎng)絡遍及全身。
呼吸速度極快的大型陸棲昆蟲,它們的腹肌頻率高達70~80次/分鐘,而且腹部扁平,有利于排氣。當腹肌松弛復原時,空氣又吸人體內(nèi)。它們的呼與吸兩個動作采用不同的通道,即用胸部氣孔吸氣,排氣則用腹部氣孔。
“嗜睡癥”的傳布者
在非洲的維多利亞湖畔,曾流行過一種奇怪的病——嗜睡癥?;颊叩陌Y狀表現(xiàn)為全身發(fā)熱,整天昏睡不醒,最后極度衰竭而死亡。這種“嗜睡病”流行速度非常快,在非洲的一些村鎮(zhèn)曾奪去了數(shù)十萬人的生命。后來人們研究才發(fā)現(xiàn)這種“嗜睡癥”的傳布者是一種微小的原生動物——錐蟲和一種叫舌蠅的昆蟲。錐蟲長約15~25微米,身體非常小,外形像柳葉,寄生在動物的血液中。它有兩個寄主,一個是舌蠅,一個是人。感染上嗜睡病錐蟲的舌蠅,通過叮咬人體,錐蟲經(jīng)體表進入人體血液中,錐蟲從人的血液中吸取營養(yǎng)而繼續(xù)長大,當它發(fā)育到一定程度時,將沿著人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侵入腦脊髓,使人發(fā)生昏睡,因此這種錐蟲又叫睡病蟲。 錐蟲和舌蠅一類吸血昆蟲不僅在非洲傳布“嗜睡癥”,在世界別的地區(qū)還傳布各種疾病。在中國,錐蟲與牛蟒、廄蠅傳布一種危害馬、牛和駱駝的疾病,使這些牲畜消瘦、浮腫發(fā)熱,有時突然死亡。
錐蟲名聲極為不佳,它寄生在各種脊椎動物中,從魚類、兩棲類到鳥類、哺乳類的馬、牛,甚至人,都有錐蟲的寄生,它甚至用不著與舌蠅之類的昆蟲合作,便可直接感染各類寄主,但愿這種“害群之蟲”早日被人類征服,斷絕這類疾病的傳染途徑。
蜜蜂的“冬季俱樂部”
為了抵御寒冷,變溫動物往往加強它們的新陳代謝。為了產(chǎn)生更多的熱量,蜜蜂在暴飲暴食方面具有驚人的肚量。蜜蜂沒有冬眠的習性,但作為個體,它仍然無法維持必要的體溫。作為一個機制健全的社會自控群落,蜜蜂具有戰(zhàn)嚴寒抗冰凍的整體實力。于是就有它們自得其樂的“冬季俱樂部”。
“俱樂部”在每年的初冬時節(jié)開始運作。只要外界氣溫下降,蜂巢里的蜜蜂就會以蜂王為中心抱成“團”,不停歇地爬來爬去,形成一個由蜜蜂的血肉之軀構(gòu)筑的球體。臨近蜂王的蜜蜂享用大量高熱值的蜂蜜,并釋放大量的熱能,使球體外層的蜜蜂不致于受凍。而外層的蜜蜂似乎是糾纏不清、擁擠不堪,形成一個隔熱層,使里層的弟兄們免受風寒之苦。外層與里層的蜜蜂之間會循環(huán)往復地互換位置,從一定程度上也調(diào)節(jié)了蜂團的溫度。蜜蜂正是依靠這種團隊精神和消耗大量的蜂蜜來度過寒冷的冬天的。
蜜蜂的幼蟲每天要接受“保姆”給予的1300多次喂食,因而獲得了豐厚的熱量。但要在單個的巢房中獨自越冬仍無法保暖。為了使蜂巢內(nèi)不低于35℃的溫度,工蜂以密集的聚會形式,結(jié)成嚴密的絕熱層,以血肉之軀保全幼蜂免受嚴寒的侵襲。倘若如此這般還達不到升溫的目的,工蜂就像抱窩雞那樣,振翅飛舞,使蜂房迅速升溫,確保幼蜂的越冬安全。
蜜蜂的管家本領
蜜蜂的辛勤勞動是從春天開始的。它們不僅具有不辭辛勞的素質(zhì),更具有身手不凡的管理才能。從大自然中采集的花蜜含水量高達40%~60%,蜜蜂總能設法將水分降至20%以下,氣溫高時這似乎并不難,天冷的時候,它們就得在蜂巢里集體行動,用身體為蜂巢加溫。一群蜂在一個工作季節(jié)里能釀蜜150~250千克,這就表明有180~350升水要在其“加工”過程中被蒸發(fā)掉。
釀制好的蜂蜜會被送到特殊的倉庫(蜂房)用蠟封存,以備來日之需。食物防腐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高溫蒸煮和容器密封,蜜蜂的高招則是給蜂蜜本身賦予了一種能分解微生物的物質(zhì),使其防腐功能更為有效。蜂蜜作為辛勤勞動的結(jié)晶來之不易。為了保衛(wèi)這一勞動果實,蜜蜂從不懈怠,一有風吹草動,它們就發(fā)出報警信息,群起而攻之。
姬蜂養(yǎng)家糊口的方式
姬蜂對生兒育女所傾注的熱情和愛心不亞于動物界任何其他種類。但它們養(yǎng)家糊口的方式卻是別出心裁的。
姬蜂總是用螫針獵殺食物——毛蟲、蜘蛛、甲蟲或甲蟲的幼蟲,然而為了食品的“保鮮”,它從不把獵物置于死地,而僅僅是刺傷而已,然后把獵物運送到“家”中(洞穴里)。它在獵物的身上產(chǎn)下一個或多個蜂卵,便撤手離去,而它的孩子們則慢慢享用獵物所提供的養(yǎng)分,在“家”中成長起來。
為了把握“傷而不死”的分寸;姬蜂總是選擇一個固定的部位對獵物“行刺”。螫針刺人獵物體內(nèi)并觸及到它的神經(jīng)節(jié),僅射入一滴毒汁,獵物便癱瘓了,這很像是人類醫(yī)學臨床應用的針刺麻醉術。
不少姬蜂也常有一些“不勞而獲”的不光彩行為。它們并不去冒險發(fā)起攻擊、而只是觀望同伴的冒險舉動,一旦勝利者放下獵物去覓洞時,它們就會把現(xiàn)成的食物偷走,占為己有。
剛孵化出來的姬蜂幼蟲,其“保鮮”意識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它們先食用獵物肌體不重要的部分,使獵物仍保持鮮活,甚至到吃完了獵物的一半或3/4,獵物還依然活著。姬蜂這一匠心獨具的繁衍后代的方式,使其子女食宿無優(yōu)。在它們沒有冰箱的居室里(澗穴),它們的食品的新鮮程度遠非人類的罐頭食品可以比擬。
五倍子蟲的“犧牲”精神
五倍子幼蟲的養(yǎng)分來源與其說是享用儲藏食物,莫不如說是把其母親的身體當成了可口的食物。作為母親,它們充分表現(xiàn)一種“無私”的獻身精神。
五倍子蟲在春天里由卵孵化出幼蟲,這種幼蟲似乎是先天不足,壓根兒就不可能發(fā)育成熟,但卻能奇跡般地繁殖后代。五倍子蟲的幼蟲在自己的體內(nèi)生兒育女,而不是像通常那樣產(chǎn)卵。一旦他們的體內(nèi)有8~13個女兒的時候,母親的肌體就會被這些女兒們從內(nèi)部蠶食精光,而只剩下一個軀殼。母親這種獻身的犧牲精神并不會使女兒們感到羞愧,因為她們自身的體內(nèi)也得容下10幾個女兒在蠶食。只有在秋季里問世的一代五倍子蟲的母幼蟲,才能幸免于兒女們的蠶食瓜分而保全玉體,順順當當?shù)赝懽兂捎?,再由蛹羽化為成蟲。
螢火蟲的求愛信號
螢火蟲發(fā)出的光是交配季節(jié)雌雄之間的聯(lián)絡信號。但不同種類的螢火蟲如果僅僅是憑“光”求偶的活,就難免不搞錯對象。
造成混亂。為此,螢火蟲就演繹出一種復雜的信號系統(tǒng)。雄蟲在夜色里首先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閃光信號。傳遞求偶信息;在林間棲息的雌蟲便隨后發(fā)出應答信號。應答與呼叫之間有著格式固定,結(jié)構(gòu)嚴密的間隔。根據(jù)不同的閃光方式以及間隔上的差異,雄蟲就能將同類的雌蟲與其他類別的雌蟲區(qū)別開來。一旦雌蟲出現(xiàn)應答錯誤,回答或遲或早,都會使追戀者付出極大的代價。
東南亞的螢火蟲在求偶時卻表現(xiàn)出一種紳士風度,它們并不急于求成,而是悠閑自在地呆在林地里向黑暗中發(fā)出光亮。所有雄蟲不論種群數(shù)量多少,都同步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閃光信號。而雌蟲則傾心關注。仔細尋找自己的意中“蟲”。經(jīng)過嚴格審查,雌蟲都會如愿以償。
昆蟲家族的世界之最
新加坡竹節(jié)蟲是世界上最長的昆蟲,其細長的身體長達27厘米,倘若在安靜的狀態(tài)下充分舒展身體的話,身長可超過40厘米。竹節(jié)蟲所具有的保護形和保護色,使它在灌林叢中棲息時以假亂真。
亞馬孫巨天牛和大牙天牛是世界上最大的甲蟲。它們身長18厘米。大牙天牛的角(長顎)是專為切割樹枝所設計的,當它用銳利的角鉤住枝條后就繞著樹枝作360°的旋轉(zhuǎn),直至把樹枝鋸斷為止。
生長在南美洲的大灰夜蛾身長9厘米,展開雙翼有27厘米寬,體色為灰色帶有深色斑點,它們都是世界上蝶蛾類中最大的昆蟲。
長在體外的骨胳
一般動物的骨骼部是由肌肉包裹著,肌肉外面覆蓋著皮膚、羽毛或毛皮,使骨骼在身體內(nèi)部“含而不露”。但有些動物的骨骼卻暴露在身體表面。像我們吃蝦吃蟹時,感到不吐不快的蝦皮、蟹殼、蟹爪,就是它們的骨胳,這種由幾丁質(zhì)構(gòu)成的外殼給蝦蟹們裝了一層堅韌的“鋼盔”,因為長在身體外面,所以叫外骨胳。“金蟬脫殼”,金蟬脫的那層殼,就是它的外骨胳。那么一些動物的角、指甲、蹄、鱗也是長在身體外面的堅硬物,這些是否也叫外骨骼呢?一般認為只有節(jié)肢動物的骨骼叫外骨骼,其他動物像脊椎動物體表的一些堅硬構(gòu)造是皮膚的衍生物。
節(jié)肢動物的外骨胳使它們的身體多了一層厚而堅硬的保護殼,附著在外骨骼上的肌肉可隨著骨骼的帶動完成各種動作。這層厚殼還能限制水分蒸發(fā),阻上有毒物質(zhì)侵入體內(nèi),為節(jié)肢動物從水棲成功地向陸地過渡創(chuàng)造了條件。 但節(jié)肢動物的外骨骼畢竟是由體表的一些細胞分泌物構(gòu)成的,構(gòu)成外骨胳的成分是一些已經(jīng)死亡的物質(zhì),因而它是一種比較原始、簡單的骨骼類型。而脊椎動物身體內(nèi)“藏而不露”的內(nèi)骨胳,是其胚胎發(fā)育時由一些專門的組織發(fā)育而來,是由活生生的組織構(gòu)成的。自然,各種功能都要大大超過外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