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棒是什么時候發(fā)明的 科技知識
科技知識 由小雪供稿指揮棒是絕大多數(shù)指揮的必備,它幫助增加指揮的表現(xiàn)力,并起到節(jié)拍器等許多功能。那么指揮棒是誰發(fā)明的呢?接下來9252兒童網(wǎng)小編為大家介紹指揮棒的發(fā)明,一起來看看吧!
指揮棒的發(fā)明由來
指揮棒始見于1594年,當時的指揮棒比較像一支打磨光滑的木制手杖,是神父在修女謳歌時所使用的,主要是對節(jié)奏的強調(diào),并且被賦予濃烈的宗教意義。而今天較常用的指揮棒,大概在1820年出現(xiàn),由德國作曲家、小提琴家及指揮家路易斯·施波爾(Louis Spohr, 1784 年4月5日—— 1859年10月22日)引進使用。在此之前,指揮家并不允許使用指揮棒演出。 而在很多歐洲地區(qū),指揮棒至今仍被稱為“節(jié)奏棒”。
指揮棒的握法
選購指揮棒還有一點不要忽視,就是個人的手型和握棒方式。如果手較小,最好不要選圓柱狀和球狀手柄的,否則揮動起來很費力,最好選葫蘆狀和橄欖狀手柄。一般地,在其它條件俱佳的情況下,手柄相對較小、棒體相對較長者更容易操縱,指揮起來造型感也較強,握棒方式也更靈活多樣。
棒體的顏色以白色為佳,樂手們可以看得更清楚。
如果就是打寫意化的拍子,在指揮棒的選擇上不必太較真兒,如果想深層訓練,就絕對要認真對待、精挑細選,而且一旦找到合適的握棒方式和類型,最好不要換其它類型的棒,一定要換也要換手柄尺寸相仿或略小者,如換了較大者會顯得動作遲滯生硬,相當別扭,這是手腕不能適應變化以后的重量和重心所至。
指揮棒的重心
棒體直徑和重心的位置是鑒定指揮棒質量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講,從手柄處馬上細下來并均勻縮小直徑至棒尖的為好,但不能太細,否則強度沒有保障,棒的質地也不能太過偏,太硬不便于打拍子,也會增加手腕的負荷,而且易折;太軟在揮舞時容易形成光影,影響樂手接受準確的節(jié)拍。
棒的重心一般是在手柄的最細處,如今有很多款式已不遵循此規(guī)則,這樣的重心位置便于操縱而且可以省去很多力氣,因為重心位置恰位于手指邊沿,杠桿原理可得到更好的應用。
有的人在指揮時根據(jù)自己的習慣把重心加以變換,特別是大師們,幾乎一人一個樣兒,如伯恩斯坦的就在棒體的十分之一處。大師們的指揮棒多是定制的,紐約愛樂樂團有一位樂手以制作指揮棒技術精良、工藝精美聞名,很多大師的指揮棒都經(jīng)他之手特別加工制作,想來費用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