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何學是誰發(fā)明的 科技知識
科技知識 由小雪供稿幾何學是從希臘語演變而來的,其原意是土地測量、后被我國明朝的徐光啟翻譯成"幾何學"。那么它是誰發(fā)明的呢?接下來9252兒童網(wǎng)小編為大家介紹幾何學的發(fā)明由來,一起來看看吧!
幾何學的來源
幾何這個詞最早來自于阿拉伯語,指土地的測量,即測地術。后來拉丁語音譯為“geometria”。中文中的“幾何”一詞,最早是在明代利瑪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時,由徐光啟所創(chuàng)。當時并未給出所依根據(jù),后世多認為一方面幾何可能是拉丁化的希臘語GEO的音譯,另一方面由于《幾何原本》中也有利用幾何方式來闡述數(shù)論的內(nèi)容,也可能是magnitude(多少)的意譯,所以一般認為幾何是geometria的音、意并譯。
1607年出版的《幾何原本》中關于幾何的譯法在當時并未通行,同時代也存在著另一種譯名——形學,如狄考文、鄒立文、劉永錫編譯的《形學備旨》,在當時也有一定的影響。在1857年李善蘭、偉烈亞力續(xù)譯的《幾何原本》后9卷出版后,幾何之名雖然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是直到20世紀初的時候才有了較明顯的取代形學一詞的趨勢,如1910年《形學備旨》第11次印刷成都翻刊本徐樹勛就將其改名為《續(xù)幾何》。直至20世紀中期,已鮮有“形學”一詞的使用出現(xiàn)。
幾何學的發(fā)明
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前 6世紀之間,希臘賢之一的泰勒斯創(chuàng)立了希臘幾何學。泰勒斯青年時代進行過多次旅行。曾在埃及居信過一段時間,他認真學習埃及人的數(shù)學知識,在測地術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幾何學。居說,他在那沒有登上金字塔就算出了胡夫金字塔高131米,使當?shù)氐乃炯纻兇鬄檎痼@,博得了埃及國王的賞識。他的測算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zhì)作出的。泰勒斯回到故鄉(xiāng)米勒都斯后,建立一所學校來傳授他的數(shù)學和其它科學知識。泰勒斯以后,希臘許多數(shù)學家和哲學家對幾何學又作了修改、補充和發(fā)展。公元前330年,歐幾里德在雅典誕生了。他做過柏拉圖的學生,后擔任亞歷山大大學數(shù)學教授,建立了以他為首的數(shù)學學派。他把大地和蒼天轉(zhuǎn)化為一幅由錯綜復雜的圖形所構成的龐大圖案,又運用驚人的智慧把這個圖案拆開,分解為簡單的組成部分:點、線、角、曲線、平面、立體。把一幅無邊無際的圖卷,譯成初等數(shù)學的語言,也就是歐幾里德幾何學。他的幾何學創(chuàng)立后,身邊聚集了許多慕名而來的學生,其中既有窮人的孩子,又有富家子弟,甚至還有國王。學生們都很尊敬歐幾里德,簡直把他當作偶像來崇拜,因為他“像一個父親那樣教導他們”。當然,也有一些趨炎附勢之徒來跟他學幾何,歐幾里德對他們非常鄙視。一次,一個貴族子弟學了第一定理后,急不可耐地問他:“學習幾何學究竟有什么用呢?”見歐幾里德沒有理睬,他以為老師沒有聽見,就又重復了一遍。歐幾里德轉(zhuǎn)過身對仆人說:“快拿一些錢給這位先生吧,他沒有錢是不肯學的!”公元前3世紀,歐幾里德的杰出著作《幾何原本》問世了。他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用公理代的方法建立了一座宏偉的幾何學大廈。該書問世后,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廣泛流傳了一千八百多年;印刷術出現(xiàn)后,它又被翻譯成全世界各種文字,我們在中學里所學的平面幾何與立體幾何知識,其主要內(nèi)容就是來源于兩千年前的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