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畫家梵高的故事
外國民間故事 由土鳳凰供稿
如今,梵高的崇拜者幾乎遍布世界的每個角落,他的畫作也被世界各大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時間退回到1890年,當這位年僅37歲,畫齡也僅有10年的天才畫家去世時,他那些驚世的作品卻都不為人知。那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關于梵高的故事吧!
狂人畫家凡高
在歐洲繪畫史上,凡高的故事比凡高的藝術更吸引人。凡高生前,他的畫不為社會所重視,終其一生只賣出過一幅畫,他一生靠弟弟提奧供給生活費用。他死后,后人卻給了他各種榮譽,他的畫的賣價也步步攀升。也正因為如此,凡高是一位用盡生命創(chuàng)作的畫家,瘋狂追求真愛及真實的感受,沒有世俗的做作!
凡高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后期印象派繪畫的一個主要畫家。凡高是荷蘭人,1853年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他父親是一個鄉(xiāng)間牧師,兩個伯父都是美術品商人,凡高在藝術上的起步首先來源于伯父的商店。小凡高長著一頭美麗的紅發(fā),模樣卻很難看,脾氣十分古怪,不愛與人交往,可又易動感情;性情粗魯、任性,而又靦腆羞澀。他的一個伯父在巴黎和倫敦有支店,作的是大宗的藝術品交易,打算日后讓凡高來繼承他的買賣。凡高也因為商業(yè)上的事情,后來也到倫敦和巴黎的店里去。這時他是個勤勉的青年,前途遠大,但后來由于個人事件的挫折而失去希望,對工作再也沒有了興趣。
凡高曾經作過店員、教師與傳教士,對窮人十分同情。27歲開始作畫,立志要做一個農民畫家,其人物畫也多描繪勞動人民。他早期的以《吃土豆的人》為代表的一些畫,就是描繪農民的貧困生活的。后來他離開農村到煤礦去工作,所以便畫起工人來了。往后他到了巴黎,接觸了印象派,便又畫起風景畫與城市下層人民的生活。不論畫農民、工人或城市貧民,凡高同勃呂蓋爾與米萊兩位農民畫家一樣,是從人道主義精神出發(fā)的。他的父親與幾個叔父都是傳教士,他自己也篤信宗教,只是后來在礦山擔任工人代表被革職后,才對上帝的存在產生懷疑。凡高從耶穌的泛愛出發(fā)同情窮人,但他也只能以自己可憐的一點食物去接濟窮人,與他們共享一片黑面包。此外,便是用畫來描繪窮人的貧困生活和艱苦勞動。他畫這些畫,與其說是搞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不如說是為了表達他心中想要表達的東西而已。因為他自己還沒有搞革命宣傳的愿望。而且他的畫,一生只賣掉一幅。能見到他的畫的人,在當時為數(shù)寥寥。
凡高的畫不為當時人理解,這注定了他一生要過漂泊凄苦的生活。凡高漂泊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有著密切的關系。出門旅行通常可以為他帶來新的靈感。1869年至1876年,凡高擔任美術復制商品店員時,屢屢因堅持非好畫不賣而與許多欠缺美術修養(yǎng)的顧客爭論。在伯雷那琪礦區(qū)任臨時牧師時,目睹礦工窮苦生活的凡高,即使自己衣著襤褸,仍幫助工人家眷撿煤。礦區(qū)工人尊敬他如上帝使者,但上級卻認為這樣的作風有辱布道者的尊嚴,而將他逐出教會。凡高天使般的仁慈與天真、嫉惡如仇的個性,使他無法適應充滿邪惡的社會生活。
住在荷蘭的時候,凡高畫了很多礦工的生活,厚厚地涂出陰郁的色彩。1886年,他搬到弟弟所住的巴黎,并開始上班。這段時間,他寫了很多感人至深的信給弟弟,談自己的生活和作品。認識了畢沙羅、希涅克、高更、貝納等人后,他的創(chuàng)作逐漸有了一些改變。
在感情上,凡高一生亦倍受愛情的打擊。即使擁有善良的心,他近乎丑陋的外表及倔強的性格,以及感情沖動時極為魯莽的行為,使得他所追求的女性望而生畏。1883年,終于有位39歲的瑪葛娣愛上了凡高,卻因女方的父母堅決反對,導致瑪葛娣自盡,雖然自殺未遂,但凡高卻遭受社會摒棄,只得傷心地離開。
一系列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自畫像,為的就是揭露漂泊過程中內心不安的情緒,用色大膽自由,恰能彰顯個性。而這些作品的特征是,背景都以黃、綠、藍、淡紫的筆調,綴出一股股躍動感,此外,也嘗試以石墨、鉛筆、木炭、水彩描繪出激蕩壓迫的張力。
凡高在生活及感情的道路上走得相當坎坷,只好在繪畫上宣泄內心的感情。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作品特點多為熱情洋溢,筆觸大膽強烈。
終其一生,凡高都沒有朋友。能夠理解愛護他的,只有他的弟弟提奧。不過凡高從心底里還是渴望純潔美好的友情的,他一個人曾孤寂地到安特衛(wèi)普、布魯塞爾、埃登游歷,繼續(xù)懷著激情學習畫畫。那時他竟像野狗一樣,過著令人心酸的流浪生活。33歲時到了巴黎,他和提奧一起租了房子。
此后,將近兩年的時間,因為貧困和過度勞累,凡高身體非常衰弱,聽從弟弟的勸告,到法國南方的阿爾租了一所房子。在那里,凡高創(chuàng)作了許多烈日之下輝耀的麥田,燃燒似的扁柏。不久,他認識了高更,很是投機,為了一同畫畫,把高更叫到阿爾,一起過了兩個多月。但好景不長,一天凡高精神病發(fā)作,兩人發(fā)生了口角,高更談到要回巴黎,凡高非常傷心,當天就用刮臉刀襲擊了高更。高更雖然沒有受傷,但不免大吃一驚,奪路而逃。第二天偷偷回去一看,滿地是血,凡高自己割掉了一只耳朵,暈倒在地。他用紙把耳朵包起來了,說要把它拿到熟人那里去。兩人的交情就這樣結束了。
以后凡高的精神病經常周期性發(fā)作,人們把凡高送到該城的監(jiān)獄里關了一段時間,病勢緩轉以后,根據(jù)他的希望,進了圣雷米瘋人院,把那里的一個房間作為畫室,自由出入,去畫附近的山野。在瘋人院住了近一年,他與真正的瘋人格格不入,顯然這里對他的頭腦造成了新的沖擊。提奧對這種情況很擔心,請求巴黎郊外的奧威爾醫(yī)生收留凡高,于是凡高一面進行私人診療,一面繼續(xù)大量作畫。
病魔時時困繞著他,他畫下了許許多多令人窒息的東西。有時,他竟然喝下了大桶的顏料,并瘋狂地在鎮(zhèn)上狂奔。不過,這也是他生命中相對快樂的時光了,他的畫開始得到了藝評界的贊揚,有人也要買他的作品;他進行他的最后一次沖刺,畫一望無際的田野,畫小鎮(zhèn)和田疇。
他最著名的畫作,都是在精神病院誕生
1889年5月,梵高在經歷了一段糟糕的精神健康狀況后,把自己送進了圣保羅德精神病院。這是一所位于法國南部圣雷普羅旺斯的前修道院的精神病院。
他被診斷出患有雙相情感障礙、酗酒及一種代謝紊亂疾病。主要的治療方式是長時間泡澡。
他在醫(yī)院住了一年,其間他畫了花園和周圍鄉(xiāng)村的景色,創(chuàng)作了超過100幅畫作,包括“星夜”、“鳶尾花”等著名作品。“鳶尾花”在1987年由一位澳大利亞實業(yè)家以5390萬美元購買。自1990年以來,這幅畫一直由保羅蓋蒂博物館所有,該博物館以未對外公開的價格買下了它。
人物介紹
文森特·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蘭南部北布拉班特省、位置靠近布雷達的村莊津德爾特。他是安娜·柯妮莉雅·卡本特斯與西奧多魯斯·梵高(Theodorus van Gogh)之子,其父西奧多魯斯是荷蘭歸正宗教會的神職人員。文森特以他的祖父為名,其也是恰一年前頭一胎死產的哥哥的名字。以此方式重新使用名字的做法并不罕見。文森特在梵高家族中是個常見的名字;他的祖父(1789–1874)于1811年在萊頓大學得到神學學位。祖父文森特有六個兒子,其中三名是藝術品商人,包括另一個梵高信的叔叔。祖父文森特或許是被輪到以他父親的叔父——成功的雕刻家文森特·梵高(1729—1802)——命名。藝術與宗教是兩項深深吸引著梵高家族的職業(yè)。他的弟弟西奧·梵高于1857年5月1日出生。梵高有第三個弟弟柯爾,還有三個姐妹:伊麗莎白、安娜與維爾敏娜。
狂人畫家凡高
在歐洲繪畫史上,凡高的故事比凡高的藝術更吸引人。凡高生前,他的畫不為社會所重視,終其一生只賣出過一幅畫,他一生靠弟弟提奧供給生活費用。他死后,后人卻給了他各種榮譽,他的畫的賣價也步步攀升。也正因為如此,凡高是一位用盡生命創(chuàng)作的畫家,瘋狂追求真愛及真實的感受,沒有世俗的做作!
凡高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后期印象派繪畫的一個主要畫家。凡高是荷蘭人,1853年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他父親是一個鄉(xiāng)間牧師,兩個伯父都是美術品商人,凡高在藝術上的起步首先來源于伯父的商店。小凡高長著一頭美麗的紅發(fā),模樣卻很難看,脾氣十分古怪,不愛與人交往,可又易動感情;性情粗魯、任性,而又靦腆羞澀。他的一個伯父在巴黎和倫敦有支店,作的是大宗的藝術品交易,打算日后讓凡高來繼承他的買賣。凡高也因為商業(yè)上的事情,后來也到倫敦和巴黎的店里去。這時他是個勤勉的青年,前途遠大,但后來由于個人事件的挫折而失去希望,對工作再也沒有了興趣。
凡高曾經作過店員、教師與傳教士,對窮人十分同情。27歲開始作畫,立志要做一個農民畫家,其人物畫也多描繪勞動人民。他早期的以《吃土豆的人》為代表的一些畫,就是描繪農民的貧困生活的。后來他離開農村到煤礦去工作,所以便畫起工人來了。往后他到了巴黎,接觸了印象派,便又畫起風景畫與城市下層人民的生活。不論畫農民、工人或城市貧民,凡高同勃呂蓋爾與米萊兩位農民畫家一樣,是從人道主義精神出發(fā)的。他的父親與幾個叔父都是傳教士,他自己也篤信宗教,只是后來在礦山擔任工人代表被革職后,才對上帝的存在產生懷疑。凡高從耶穌的泛愛出發(fā)同情窮人,但他也只能以自己可憐的一點食物去接濟窮人,與他們共享一片黑面包。此外,便是用畫來描繪窮人的貧困生活和艱苦勞動。他畫這些畫,與其說是搞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不如說是為了表達他心中想要表達的東西而已。因為他自己還沒有搞革命宣傳的愿望。而且他的畫,一生只賣掉一幅。能見到他的畫的人,在當時為數(shù)寥寥。
凡高的畫不為當時人理解,這注定了他一生要過漂泊凄苦的生活。凡高漂泊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有著密切的關系。出門旅行通常可以為他帶來新的靈感。1869年至1876年,凡高擔任美術復制商品店員時,屢屢因堅持非好畫不賣而與許多欠缺美術修養(yǎng)的顧客爭論。在伯雷那琪礦區(qū)任臨時牧師時,目睹礦工窮苦生活的凡高,即使自己衣著襤褸,仍幫助工人家眷撿煤。礦區(qū)工人尊敬他如上帝使者,但上級卻認為這樣的作風有辱布道者的尊嚴,而將他逐出教會。凡高天使般的仁慈與天真、嫉惡如仇的個性,使他無法適應充滿邪惡的社會生活。
住在荷蘭的時候,凡高畫了很多礦工的生活,厚厚地涂出陰郁的色彩。1886年,他搬到弟弟所住的巴黎,并開始上班。這段時間,他寫了很多感人至深的信給弟弟,談自己的生活和作品。認識了畢沙羅、希涅克、高更、貝納等人后,他的創(chuàng)作逐漸有了一些改變。
在感情上,凡高一生亦倍受愛情的打擊。即使擁有善良的心,他近乎丑陋的外表及倔強的性格,以及感情沖動時極為魯莽的行為,使得他所追求的女性望而生畏。1883年,終于有位39歲的瑪葛娣愛上了凡高,卻因女方的父母堅決反對,導致瑪葛娣自盡,雖然自殺未遂,但凡高卻遭受社會摒棄,只得傷心地離開。
一系列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自畫像,為的就是揭露漂泊過程中內心不安的情緒,用色大膽自由,恰能彰顯個性。而這些作品的特征是,背景都以黃、綠、藍、淡紫的筆調,綴出一股股躍動感,此外,也嘗試以石墨、鉛筆、木炭、水彩描繪出激蕩壓迫的張力。
凡高在生活及感情的道路上走得相當坎坷,只好在繪畫上宣泄內心的感情。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作品特點多為熱情洋溢,筆觸大膽強烈。
終其一生,凡高都沒有朋友。能夠理解愛護他的,只有他的弟弟提奧。不過凡高從心底里還是渴望純潔美好的友情的,他一個人曾孤寂地到安特衛(wèi)普、布魯塞爾、埃登游歷,繼續(xù)懷著激情學習畫畫。那時他竟像野狗一樣,過著令人心酸的流浪生活。33歲時到了巴黎,他和提奧一起租了房子。
此后,將近兩年的時間,因為貧困和過度勞累,凡高身體非常衰弱,聽從弟弟的勸告,到法國南方的阿爾租了一所房子。在那里,凡高創(chuàng)作了許多烈日之下輝耀的麥田,燃燒似的扁柏。不久,他認識了高更,很是投機,為了一同畫畫,把高更叫到阿爾,一起過了兩個多月。但好景不長,一天凡高精神病發(fā)作,兩人發(fā)生了口角,高更談到要回巴黎,凡高非常傷心,當天就用刮臉刀襲擊了高更。高更雖然沒有受傷,但不免大吃一驚,奪路而逃。第二天偷偷回去一看,滿地是血,凡高自己割掉了一只耳朵,暈倒在地。他用紙把耳朵包起來了,說要把它拿到熟人那里去。兩人的交情就這樣結束了。
以后凡高的精神病經常周期性發(fā)作,人們把凡高送到該城的監(jiān)獄里關了一段時間,病勢緩轉以后,根據(jù)他的希望,進了圣雷米瘋人院,把那里的一個房間作為畫室,自由出入,去畫附近的山野。在瘋人院住了近一年,他與真正的瘋人格格不入,顯然這里對他的頭腦造成了新的沖擊。提奧對這種情況很擔心,請求巴黎郊外的奧威爾醫(yī)生收留凡高,于是凡高一面進行私人診療,一面繼續(xù)大量作畫。
病魔時時困繞著他,他畫下了許許多多令人窒息的東西。有時,他竟然喝下了大桶的顏料,并瘋狂地在鎮(zhèn)上狂奔。不過,這也是他生命中相對快樂的時光了,他的畫開始得到了藝評界的贊揚,有人也要買他的作品;他進行他的最后一次沖刺,畫一望無際的田野,畫小鎮(zhèn)和田疇。
他最著名的畫作,都是在精神病院誕生
1889年5月,梵高在經歷了一段糟糕的精神健康狀況后,把自己送進了圣保羅德精神病院。這是一所位于法國南部圣雷普羅旺斯的前修道院的精神病院。
他被診斷出患有雙相情感障礙、酗酒及一種代謝紊亂疾病。主要的治療方式是長時間泡澡。
他在醫(yī)院住了一年,其間他畫了花園和周圍鄉(xiāng)村的景色,創(chuàng)作了超過100幅畫作,包括“星夜”、“鳶尾花”等著名作品。“鳶尾花”在1987年由一位澳大利亞實業(yè)家以5390萬美元購買。自1990年以來,這幅畫一直由保羅蓋蒂博物館所有,該博物館以未對外公開的價格買下了它。
人物介紹
文森特·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蘭南部北布拉班特省、位置靠近布雷達的村莊津德爾特。他是安娜·柯妮莉雅·卡本特斯與西奧多魯斯·梵高(Theodorus van Gogh)之子,其父西奧多魯斯是荷蘭歸正宗教會的神職人員。文森特以他的祖父為名,其也是恰一年前頭一胎死產的哥哥的名字。以此方式重新使用名字的做法并不罕見。文森特在梵高家族中是個常見的名字;他的祖父(1789–1874)于1811年在萊頓大學得到神學學位。祖父文森特有六個兒子,其中三名是藝術品商人,包括另一個梵高信的叔叔。祖父文森特或許是被輪到以他父親的叔父——成功的雕刻家文森特·梵高(1729—1802)——命名。藝術與宗教是兩項深深吸引著梵高家族的職業(yè)。他的弟弟西奧·梵高于1857年5月1日出生。梵高有第三個弟弟柯爾,還有三個姐妹:伊麗莎白、安娜與維爾敏娜。
上一篇:那些你不知道的貝多芬的故事
下一篇:梵高的畫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