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處滿分讀后感最新5篇 讀后感
讀后感 由優(yōu)爾供稿《自由在高處》就像航海圖,讓我們看到了自身擁有的力量,看清了我們自身的位置,讓我們有了一條明確的路線,猶如醍醐灌頂,讓人耳目一新。下面9252兒童網(wǎng)小編給您帶來自由在高處滿分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1
許多人都知道帕特里克,那句將好轉(zhuǎn)高的名言:“不自由,毋寧死”生活在今天的中國,這樣一個“自由”變成“目曲”的地方,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放縱沉淪,茍且悲觀度日了呢?《自由在高處》告訴我們在枷鎖之中,我們?nèi)钥勺鲎约荷畹闹髟住?ldquo;不自由,任可活”。
曾經(jīng)有人做過一個跳蚤實驗,它們在正常情況下可以跳三米高、接下來,在一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塊透明的玻璃板組個它們于兩米以上的地方,于是跳蚤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跳在一米的地方了。鍋一段時間,實驗者把玻璃拿掉,跳蚤卻不知道它又可以隨心所欲地彈跳了。它永遠就又能夠跳一米了。
類似結(jié)果的實驗有很多。它們說明這人是如何變得不自由的。人是社會人,與外界的接觸所得的對于世界的感官,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觀念,行為,人生。于是,誰不希望臉上永遠是一副沒有受過欺負的表情呢?可是長久以來,我生長的國度時時刻刻都在為我培養(yǎng)一種緊張感。勝過經(jīng)驗中的患難與挫折也教會人們學乘,撞了南墻要及時回頭。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又怎么可能每天都自信滿滿的,沒有被欺負過的表情呢?于是,人們學會了縮手縮腳,畏首畏尾。大膽的念頭先被自己掐死了,與眾不同的行為先被自己扼殺了。自己為自己裝上鏈栲枷鎖,人就變成了那只只能跳一米高的跳蚤。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里寫道:“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止,在行動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指揮上多么想一個天禪!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我想,人最偉大的地方或許在于能夠抽象的思考。比如,在這樣不太自由的環(huán)境里,如何自己解脫出去。這大概也就是熊培云寫這本書的目的。
作者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可以概括了打破思維定勢,換個角度看問題。比如,圣誕節(jié)不過是世界文化的一個小樣本,不是所謂的“西方文化侵入”;比如,認知不一定會對綁架恨之入骨,有的時候是有可能愛上綁匪的;比如,獎勵可能異化為一種可怕的心理控制;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強迫自己代表整個名族;比如,人人喜愛的順境其實也是一種逆境······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樣。國家質(zhì)檢確實有利益的競爭,但是不是誰都用心機搞垮你。不安大多數(shù)人的既定模式走,人生也不一定會完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正確的。人生的道路不需要和別人一樣,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活法,只要你覺得幸福快樂。
當然,實際情況是,及時告訴自己高塔里沒有監(jiān)護者,鼓起勇氣按自己的醫(yī)院去做事,有時你驚喜地發(fā)現(xiàn)你的確是自由的,而有時候,拿看得見的枷鎖仍然在綁縛著我們。在這時候,就需要進行自救了,自救是對枷鎖的反叛,不管是正面還是側(cè)面,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不管是直接沖擊還是曲徑保全。自救是自我救贖,如同書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話:“有的時候我真覺得全世界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緊的還是就出自己。”而且我還相信,每個人所做的點點滴滴,最終會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開闊的茫茫平原。
你即你自由。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2
從“堪笑榮華枕中客,對蓮余做世外仙。”到“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人類從未停止過對自由的向往。然而,站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所理解的自由卻是不盡相同的:小時候,自由好像就是,想玩就玩,想吃就吃;上學后,發(fā)現(xiàn)逃離學校和家長的管制才是自由;步入工作以來,又覺得擁有了足夠的金錢就等于自由。但是《自由在高處》一書的作者——熊培云,想要為讀者呈現(xiàn)的是:如何超拔于一望無際的物欲與喧囂之上,得物欲與成功之外的自由。
你即你自由
翻看歷史的長卷,人類為了解放肉體而寧死不屈,為了解放思想而奮勇向前,為獲取“自由”不斷經(jīng)歷著“攻擊”和“反抗”。為什么“自由”是人類追求的永恒話題,甚至為了它不惜以血為代價?作者引用了盧梭的話: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人類,作為自然界中最具靈性的生物,在創(chuàng)造之初,就被賦予了高級的思維與精神,然而這種自由精神往往被禁錮在有形有體的物質(zhì)世界之中不得釋放。
人可以自主地生活,我們所能感覺到的不自由,很多是自我施加。既是這樣,作者提出“你即你自由”的觀點,你的世界在于你如何選擇。無論環(huán)境多么惡劣,你總還可以做最好的自己,改變不了大環(huán)境,就改變小環(huán)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可以決定自己幾點起床。
不久前我認識了一位律師,他人到中年,在律師這個行業(yè)已小有聲望,但他卻跟朋友分享說,當面對世界的時候,他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改變不了。細想,人有時候是多么的脆弱啊,可能會被別人的一句話打倒;面對環(huán)境的時候,又有多少人可以做環(huán)境的主導者?與其憂慮這個社會的走向是不是越來越壞了,不如努力改變自己,讓自己越來越好才更切實際!
你須尋得所愛,并且為之守望
最近,因為一篇微信公眾號的文章,把那個曾經(jīng)在中國廣西農(nóng)村支教的德國人——盧安克,再一次拉回到大眾的視野里。一個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德國人,來到中國旅游之后,毅然決定留在這塊土地上,做起了支教志愿者。十年如一日,他為貧困山區(qū)的孩子們獻上了自己的整個青春時代。盧安克感動了許多中國人,當然本書的作者,也是其中之一。
作者熊培云說:“在盧安克看來,現(xiàn)代人大多過得可憐,因為他們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然后用錢買回一堆其實并不十分需要的東西來安慰自己。生命長遠,但若是為了得到所謂的社會承認而永遠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暫,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
我還記得當年柴靜采訪盧安克的畫面,柴靜問:“你為什么生活?”盧安克不加思索地笑著回答說:“有更大的樂趣,有比能表達的更大的樂趣。”后來他又說,我的命就在這里了,離開這里,就是沒命了。距離我看那期采訪節(jié)目已經(jīng)過去很多很多年了,但如今依然記得,因為我感受到了一股潛藏的,而又龐大的力量。這力量,現(xiàn)如今我所理解的,大概是執(zhí)著于信念的力量吧。
人若沒有理想,就是一條咸魚;假若咸魚有了理想,也能翻個身。沒有信念,何來力量呢?如何堅強呢?面對外面世界的時候,心里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東西,他就會更強,更穩(wěn)定。
凡事走到了極端,難免成為毒藥
書里提到一種病,作者稱之為“物欲癥”,這是一個欲望高漲的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物極必反,過度追求物質(zhì),最后人卻變成了物質(zhì)的占有品,淪為物欲的奴隸。
事實上,現(xiàn)今社會的極端現(xiàn)象不止表現(xiàn)在物質(zhì)追求方面。“極端”似乎已經(jīng)成為大眾的思維模式,就拿閱讀這件事來說,大眾的輿論聲中不泛有這樣一些言論,什么沒有營養(yǎng)的快餐式閱讀盛行;大家都在看手機,正經(jīng)的讀書人越來越少之類的觀點。記得在一次讀書會上,葉兆言老師將閱讀比喻成是無用的美好,他說,讀書就是一件開心又隨性的事情,不要搞得那么刻意,好像多讀書是所有人走向成功的捷徑一樣??萍嫉倪M步絕不是要毀掉人類的大腦,讀一些手機里的短文章也未必就是件壞事,古時候的唐詩宋詞都是短短的幾行字,卻是中國的文化財富,流傳至今。
急功近利,過猶不及,這些極端的毒藥,正在毀掉一部分人的自由。什么時候我們可以有節(jié)制地思考、做事,不必時刻為風塵奔波,靜下心來,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欣賞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作者熊培云相信,那一天一定會到來的!
在逆境中(積極)生活或抵抗
書里一直在講“自由”,在接近尾聲的部分,卻說起了“不自由”。生活不是文字印在紙上這么簡單,早年做過評論員的熊培云再清楚不過了。帕特里克說過,“不自由,毋寧死。”熊培云卻說,“不自由,仍可活。”
這時,舉霍金的例子來詮釋作者的觀點最合適不過了。霍金的身體狀況眾所周知,2006年霍金訪香港時,有位香港青年曾因意外導致全身癱瘓希望能安樂死,有記者以此為例詢問霍金是否曾因身體殘障而感到沮喪,有時怎么克服的?霍金的回答是:“我有自由選擇生命的結(jié)束,但那將是一個重大錯誤。無論命運有多壞,人總應(yīng)有所作為,有生命就有希望。”至此,我更能體會到霍金為什么鐘愛《果殼里的宇宙》這一書名了。“我即使被關(guān)在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空間之王。”那些認為這個時代不如意的人,同樣要調(diào)整心態(tài),像一個正常時代一樣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便是一種逆境,誰不是被扔到這個世界中來的?所謂“積極生活”,亦不過是超越了被動與困境,在別無選擇中,積極選擇罷了。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特別感動:世界就像是一個廣場,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處張望,你是很難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么時候,當你能超拔于時代的苦難之上、人群之上,你能從自己出發(fā),以內(nèi)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才可能是自由的。
靈魂是天空,身體是大地。超脫于一切物質(zhì)之上的,是至高的——心靈,心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可以在你我平凡的生活里的自由。愿在余下的生命里同時守護好自己的靈魂與身體,守衛(wèi)好一生的責任與自由;愿歲月無負天地;愿此生遼闊高遠。這是作者熊培云給予自己和讀者最美好的期望!
一位朋友評價《自由在高處》,不過就是一本世俗里的心靈雞湯嘛!但是,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遠不止是“心靈雞湯”這么簡單。透過熊培云的《自由在高處》,幫助我打開了看待世界的另一個視角。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閱讀的意義,似乎更加深刻了!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3
盧梭云:“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環(huán)顧四周,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被圈在一個圓內(nèi),周圍被條條框框束縛著。很少有人能沖出,是因為缺少勇氣,更是因為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待得太久了,對于什么是自由也沒有清晰的定義。
自由是美好生活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尋這份自由,是我們希望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反對戰(zhàn)爭的原因。人人都渴望光明與鮮花。
自由是追逐自己內(nèi)心所想。喬布斯說:“你須尋得可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順從自己的內(nèi)心,去追夢,去探險,去旅行……這何嘗不是一種快樂。但,能做到這樣的人屈指可數(shù)。因為社會輿論,因為道德綁架,大家無法按自己的想法行事。書中《老教授與小王子》一篇中的老教授因用十萬塊錢安葬一只陪伴他三個月的狗而受到抨擊。大家覺得老人奢侈,不支持慈善事業(yè),可屏幕后的人又怎會知他沒有對希望工程捐助?老人孤苦伶仃,連花自己的錢都要受到指責,更何況十萬塊錢又怎可能是殯葬部門謀取了暴利。老人雖被社會誤解,但我想他心中自當無怨無悔。追逐自己內(nèi)心行事可能會后悔一時,若不這么干會后悔一輩子,就像盧梭所說在臨死前發(fā)現(xiàn)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這是何等可悲。
自由是不被物欲所控?,F(xiàn)在大多數(shù)人認為買車、買房、存款好幾百萬便是成功人士。買房后又不滿于現(xiàn)狀,拼命工作想要換一個更大一點的房子,周而復始。我們被戲弄于物欲的股掌之中,不斷沉淪于物質(zhì)。房子、車子越賣越貴,人心越發(fā)疲憊,到頭來只是不斷抑郁,對生活失去希望。
自由是“傾倒信息(宣傳)垃圾”的自由即“第六自由”。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不斷發(fā)展,網(wǎng)絡(luò)的廣告、八卦新聞等無用信息不斷增多,它們對公共領(lǐng)域和私人生活的侵蝕越發(fā)深入。也許你不曾注意自己瀏覽這些“垃圾”的時間越來越長,你無端浪費自己生命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一天、兩天可能并不明顯,可一年、兩年……日積月累,你越陷越深??赡苣程鞀Z取了你的無線網(wǎng)絡(luò)你便覺得渾身不自在,你會成為“集中營中的囚罪”而難以逃脫這樣的束縛。
胡適說:“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奴才建造得起來的!”我們要學會自救,學會掙扎,爭取個人自由。
愿將來的某天你我皆能手持面包與玫瑰,走在自己使命的道路上。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4
自由,是每一個人都追求的生活狀態(tài)。而現(xiàn)代多元化的社會也給了自由在不同條件下的不同理解,比如法律上所講的人身自由,經(jīng)濟學家所講的財富自由,學生時代的學習自由等等。從具體或是特殊的情況中,我們提煉出自由的核心就是,人追求自由無外乎就是可以隨心所欲,無憂無慮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當我看到“自由在高處”的時候,我通俗的理解為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無論是時間還是金錢都可以無所擔憂。這是現(xiàn)在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理想,任性中夾雜著對生活現(xiàn)狀的些許不滿。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已經(jīng)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不需要像我們的父輩那樣,為了生計而發(fā)愁。現(xiàn)在的年輕人多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可是我們的快樂卻越來越少了,因為我們覺得自己越來越不自由了。
年輕無知的我們,只能把對自由的憧憬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通通發(fā)泄到物質(zhì)身上。于是乎我們便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物質(zhì)的世界中。在這樣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中,我們的思想越來越空洞,思維越來越麻木。人們開始盲目的追逐財富自由,仿佛只有把自己的錢包裝滿才能讓自己有那么一絲絲的安全感,仿佛只有實現(xiàn)財富自由自己的生活就變得無憂無慮了??墒牵缓竽?思想空洞的人們像行尸走肉一樣游蕩在這世上。思想的力量,在這個時代顯得那么單薄。
生活品質(zhì)固然重要,但我們的時代再不是那個唯利是圖的年代,國家需要的是年輕人對于新事物的無限熱情,我們需要的是向社會證明我們的價值。但這價值,絕不僅僅是衡量財富這么簡單。
如果要說何為自由,那么最高的自由就是思想自由。法律可以限制我們的行動,金錢可以限制我們的生活,但只要自己發(fā)自內(nèi)心的追求,思想的天空就會任你遨游。
古人說,學而優(yōu)則仕。中國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從來沒有變過。不管你是真的想大展宏圖,造福一方,還是說想在高層的政治斗爭中實現(xiàn)對權(quán)利的終極追求。兩者都體現(xiàn)了一個相同的價值觀,就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平臺越高,你實現(xiàn)目標的可能就越大,同時也越容易。所以,追求在高位為高官不是沒有道理的盲目追求,絕大多數(shù)人追求的初心都是純粹的,只是在追逐的路上沒有那么容易做到勿忘初心,方得始終。歷史上不乏勤勤懇懇,兩袖清風的好官。他們不辭辛勞的工作,或是為了一方百姓,或是為了江山社稷。不貪圖榮華富貴,不追求權(quán)傾朝野。這就是精神上的質(zhì)變,也是為官之道的終極追求。
回頭來看“自由在高處”這句話,它真正表達出來的觀點是,只要人思想境界達到一個高度,再艱難的生活你也會坦然面對,再繁瑣的工作你也會心平氣和,再豐富的物質(zhì)也會心靜如水,再強大的權(quán)利也會泰然自若。不被欲望和物質(zhì)所左右的人生才是最自由的人生。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5
初讀題目,所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自由需要人們?nèi)幦?,而不是措手可得。但通過對全書的閱讀,發(fā)現(xiàn)內(nèi)容要比自己所想象的自由豐富得多。"生活自由,思想自由"、"超越逆境,盤活生活,拓展生存,積極生活"、"社會先于國家,自由先于平等,人生先于自由",這些論斷都能引發(fā)我的深思,到底自由是什么?怎么樣才算是自由?人為什么要自由?以及作者所提出的自由就是真的自由嗎?本書總共分為三個部分,而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前兩部分了,其中第一個部分講述的是各種各樣關(guān)于人們追求自由的小故事,以及如何辯證得去看待自由;第二部分則是在教我們?nèi)绾潍@得使獲取自由及怎樣追求自由。
自由是每個人都在一直追尋的東西,但是由于法律,道德以及國家體制的約束,使人們無法真正的去享受到自己的自由。作者的見解便為"You the Freedom",即"你即你自由"。于是,腦海中一直有一個詞語在閃動著,這個詞語就是"隨心"。
我們生活在祖國這個大家庭中,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自由的,覺得我可以每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如:我可以看電視,我可以打籃球,我可以旅游,我可以拍照。但是這是真正的自由嗎?細細回想一下:當在網(wǎng)上發(fā)表評論時,是不是每個人都要考慮一下發(fā)表評論所造成的影響;當情侶們在大街上擁吻的時候,是不是要考慮一下別人異樣的目光;當高考考生們在填報志愿的時候,是不是在考慮以后就業(yè)的情況及工作的待遇。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我們還算是自由的嗎?網(wǎng)絡(luò)評論自己的觀點,就會受到別人的抨擊;情侶們在大街上打情罵俏會被看成是沒有教養(yǎng);而大學所學的專業(yè)大多數(shù)也并不是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包括作者在文中所說的看電影要哭,不哭就是混蛋。其實,生活是可以選擇的。面包就像我們的基本生活保障,而玫瑰則像是我們在基本生活保障基礎(chǔ)上的更高物質(zhì)和精神追求。面包和玫瑰都要有,倘若沒有,我們也不應(yīng)該失望或是一味的絕望。生活中的我們有很多無能為力的地方,如果大的環(huán)境我們?nèi)绻淖儾涣耍敲疵總€人生活的小環(huán)境我們還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只要積極得面對著生活,我們還是自由的。而這種自由能否在國家真正的實現(xiàn),就要看國家是否能以開放戰(zhàn)勝封閉了。
在一個國家當中,如果國家是自由的,那么未必其中的每個個體都是自由的。但是相反,如果國家中的每個個體自由了,那么整個國家也就自由了。《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權(quán)"》提出廢除死刑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能用語言,能用情感教化,為什么一定要開槍呢?當法律和良知發(fā)生沖突時,良知才是最高的行為準則。法律是死的,但是事情本身是活的,如果每個人都能在法律的范圍內(nèi)自由得處理事情,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或許,效果會更好一些。作者在《人是什么單位》中提出了人是時間的單位,時間是人一生的資本,而如何利用這資本就是個體本身的問題了。有些人一生不斷奮斗,不斷實現(xiàn)自我價值,而有些人卻在虛度光陰,反反復復過著同樣的生活,時間是我們自己的,我們應(yīng)該想盡一切辦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創(chuàng)造自己幸福的生活?!稐l件即逆境》中說明了美好事物不見得會讓我們幸福,金魚想要一個不需要自己尋找食物的環(huán)境而被困在了魚缸中,人們想要方便快捷的生活發(fā)明了汽車而需要給汽車加油。當我們?yōu)榱俗杂色@得某種條件的時候,反而恰恰被這種條件束縛了。如果用真正的自由來與如今社會的自由作以比較,那么目前的`社會可能就是處于一種胡亂,盲目,無秩序的狀態(tài)下了,這個時候就需要自救。如果每個人都能學會自救,那么這個社會也就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自由在高處》這本書在很多地方那個都給了我心靈的震撼,都能夠引起我心靈的共鳴。曾經(jīng)對自由的看法與本書中對自由的看法顯得實在是渺小,同時也暴漏出了我三觀中的不足之處。這本書教會了我很多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也激發(fā)了我自己對于自由的理解,那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隨心"。或許,這本書只是拓寬了我們看待自由的視野,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同時我們也不應(yīng)該受本書中所提到的自由的束縛,真正的自由,還需要我們自己去尋找,去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