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的書我們仨讀后感600字5篇 觀后感
讀后感 由優(yōu)爾供稿《我們仨》書里遍布著溫暖的小趣味,柴米油鹽一餐一飯這些細節(jié)也都寫了下來,讓人回歸生活本身,耐人尋味。下面是9252兒童網(wǎng)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楊絳的書我們仨讀后感600字例文,希望你喜歡。
楊絳的書我們仨讀后感600字(篇1)
放假好幾天了,一直忙著什么,今天閑下來捧起了久違的書。可能是平常在學(xué)校形成的習慣,現(xiàn)在每每拿起書讀是就想寫點什么。
今天天氣微風,不過陽光還是很好的,于是在陽光的照射下靜靜地讀了這部分內(nèi)容。這部分內(nèi)容主要講了楊絳和丈夫錢鐘書,女兒錢圓之間的事情。事情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鐘書的一次“開會',引起了妻子女兒的擔心,從而踏上了找夫之路。這條路主要是古驛道上。所有的感動也發(fā)生在踏上古驛道,走在古驛道上的相聚,相失。觸動我最深的就是在古驛道上相聚與相失。在他們一家人相聚時楊絳就流露了欣喜。由于所住之處的規(guī)矩,他們每次相聚的時間很短,可是這并沒有影響他們的交流與彼此間的關(guān)心。因為女兒的工作有時僅剩楊絳自己每天去看望丈夫。每日的奔波每日的言談直到晚上好像也不能因為距離而中斷。楊絳整日因為思念女兒丈夫而編造夢,在她的每一個夢里都好像因為放心不下丈夫,靈魂出竅了一樣,奔波到丈夫所在之處,時刻留意丈夫的一舉一動,到了第二天作為他們交流的話題,為此女兒多次安慰母親,丈夫每次都是忠實的聆聽著,從不發(fā)表什么言論,好像彼此能心神領(lǐng)會一樣。就這樣在他們古驛道上的相聚時,我總是因為楊絳的奔波與講述的夢境而感動,深深地沉浸在他們那種親情中。
一開始在讀古驛道上的相失時我以為是丈夫的又一次失去消息,直到后來才知道相失是指的女兒因為病痛失去生命這件事。這件事的起因是女兒因為心疼母親說:”自己舊疾,需要住院”而失去消息。母親因為擔憂所以每每都在做著與女兒有關(guān)的夢。一開始是在夢里找尋女兒的下落,當找下落后,楊絳就在夢里“走到”女兒身旁照顧女兒,在夢里她心疼女兒,夢醒后就把自己的夢傳遞給丈夫,也許是為了獲取一絲絲的安慰吧,可是鐘書每次都是聆聽。盡管這樣楊絳始終奔波在夢與現(xiàn)實中,讓我真的沒辦法分清夢與現(xiàn)實。直到錢圓的逝去時婆家送信,那是我猜體會到一位母親因為擔心女兒所做夢的真實性。我真的被那份親情感動的走不出故事。讀完這部分內(nèi)容時我終于知道了"仨"是誰,也多次想象著穩(wěn)重并沒有寫出來的他們之間的親情故事,暢想著他們?nèi)粘5纳?,總之我對楊絳一家充滿了敬佩。。。。。
楊絳的書我們仨讀后感600字(篇2)
每個人對《我們仨》都有不同的定義,有的是一個人的家庭,有的是三個人的友誼,也有的是三個合作伙伴。而這一本書正正就描寫了作者楊絳的家:鍾書、楊絳、錢緩。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分別為?我們兩老了?、?我們仨失散了?以及?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而我透過這本書,深深感受到楊絳對丈夫和女兒的思念。
作者以短短兩頁作開首,卻能充分表達出作者對與鍾書分離的恐懼。夢里鐘書總是失蹤,而自己則很努力地尋找。雖然作者于這個部分寫的是夢,卻能反映出自己和鍾書年資老邁,隨時陰陽相隔的不安。
而第二部則講述的也是夢,不同的就是錢緩也在內(nèi)。夢里中書在古驛道的船上,船總是漂泊無定。其實夢,總是反映出現(xiàn)實中的情況。那船代表著鍾書躺著的病床,而船的漂泊則是因為數(shù)之不盡的檢查,需要不斷移動。錢緩的情況也不好,常常于醫(yī)院進出。后來,錢緩與鍾書相繼去世。就此,他們就「失散」了。
以上兩個部分作者都寫得比較含糊,朦朦朧朧地帶出丈夫和女兒末年的日子。夢都是來自自己的感受,這些夢則正正完全代表了作者的情感,比真實更親切的感受。相反,第三部分則很寫實,清晰地憶述作者一家三口過的快活日子。作者這般虛實交替的寫法,令這個故事更感人,而我也感受到作者不想記起與家人失散的痛楚以及那些作者仍歷歷在目的美好回憶。
于第三個部分,作者以與鍾書一起離家到牛津留學(xué)開始,直到后來錢緩也長大了。作者于最后只冷冷的道出丈夫與女兒去世了,于幾年幾月幾日,誰誰去世了。簡短的兩句,帶出他們仨已失散了的事實,同時那冷冰冰的態(tài)度令我隔著書本也受到作者的傷心渲染,就像作者再也不想談他們?nèi)ナ赖氖聦崱?/p>
作者的我們仨就此失散了,逝去的追不回,我要趁著我們仨還未失散,好好珍惜這一段難求可貴的親情。
楊絳的書我們仨讀后感600字(篇3)
《我們仨》是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寫的一部回憶錄,主要講述了一個三口之家溫馨的生活。
書中分為三部,第一部以夢來開頭,第二部寫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調(diào)凄美,是楊絳先生用以懷念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媛和丈夫錢鐘書。用夢境的形式來哀悼兩位親人,表現(xiàn)出了楊絳先生失去至親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樸實的語言描繪出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從兩口之家,變成三口之家。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jié),都表現(xiàn)這個家庭的和睦溫馨。三口之家均為當代學(xué)者,錢鐘書和楊絳近從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筆耕不輟,堅持讀書寫字和教書育人,對自己要求很高。錢鐘書是一個在學(xué)術(shù)上智商很高,卻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還有些低能,卻一直堅持給妻子做早餐的習慣,對妻子和女兒其實很體貼。
而作為兩位偉大學(xué)者的女兒,錢媛從小雖然體弱,但是生活很樂觀。她很孝順,從小就乖巧懂事,始終是父母的安慰和驕傲。作為北師大的教授,她忍著病痛,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是我們學(xué)習的榜樣。
他們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他們只是有著學(xué)術(shù)上的鉆研和追求,甚至還略帶呆板之氣。但他們好像總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夫妻經(jīng)常飯后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他們一個人要扮演多個角色,爸爸在學(xué)術(shù)上是老師是巨人,在生活中卻和女兒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媽媽總要把房間打掃得干干凈凈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還是會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只有女兒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兒長大了,會照顧媽媽,像姐姐;會陪媽媽,像妹妹;會管媽媽,像媽媽的媽媽。
楊絳的書我們仨讀后感600字(篇4)
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nèi)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
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nèi)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楊絳先生注重細節(jié),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fā)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nèi)容我也比較喜歡,字里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nèi)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楊絳的書我還在找著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xué)到了很多。
楊絳的書我們仨讀后感600字(篇5)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著名作家楊絳寫的《我們仨》。
《我們仨》這本書是雖然看起來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內(nèi)容卻意義深刻。
這本書有3部,第一部是《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是《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xué)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這是對這本書對美妙的評價。那么,我們仨是哪三個人呢?原來,爸爸是錢鐘書,媽媽是楊絳,女兒是錢媛,楊絳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jīng)成為楊絳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我相信同學(xué)們總會有失去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學(xué)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這些不想經(jīng)歷的事情了。楊絳就是這樣,女兒沒有了,女兒的爸爸也沒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當真的失去了親人,回憶起來,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經(jīng)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樂時光。想起小時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淚水會流個不停!不管失去了親人,還是和最好的朋友離別,都是值得懷念的事,我們一生中要經(jīng)歷很多這樣的事,幼兒園的畢業(yè)典禮可能會不太留念,因為那時我們還小,不懂事,但還是拿著同學(xué)錄,忙著記錄好朋友的電話:“喂,你家的電話是多少???你幫我寫吧!”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慢慢說的。不能像現(xiàn)在一樣把話說的那么流利。到了小學(xué),大家都明事理了,畢業(yè)典禮也就有很多同學(xué)留下了第一次離別的淚水。至于中學(xué)和大學(xué),我們還沒有經(jīng)歷,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真的,沒了才知道什么是沒了,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