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及養(yǎng)生原則 節(jié)日習俗
節(jié)日知識 由優(yōu)爾供稿春節(jié)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其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fā)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下面是9252兒童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及養(yǎng)生原則,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有哪些
①春聯(lián)和年畫
春聯(lián)、年畫都起源于上古時代的驅(qū)鬼習俗。漢魏六朝時代,每至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立桃人,畫神荼、郁壘驅(qū)鬼。后來發(fā)展為門神年畫。宋代木版年畫開始流行,年畫的內(nèi)容也擴大了,至今仍保存下來的《四美圖》就是當時的年畫。 春聯(lián)出現(xiàn)在唐代。宋代寫春聯(lián)更加流行。明代貼春聯(lián)已經(jīng)普及全國。春聯(lián)是我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和書法藝術形式,并流傳到韓國等地。春聯(lián)既表達人們的心愿,又增添了節(jié)日喜慶氣氛。
②生旺火
新年來到時,在院子里點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稱為“庭燎”“燒火盆”“旺相”,現(xiàn)代民間稱為“生旺火”或“點發(fā)寶柴”。古代的庭燎是為了驅(qū)邪,或者祭神祭祖。后來的生旺火已經(jīng)發(fā)展為象征全家興旺發(fā)達,表達美好希望。 1738年,郎世寧畫了一幅《弘歷雪景行樂圖》,表現(xiàn)的正是乾隆皇帝與子女一起過年的情景。乾隆帝面前就放著一個火盆,一個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松柏類的小枝當時稱為“燒松盆”。 現(xiàn)代民間生旺火常常是點燃柴堆或炭堆,火勢越旺越好,象征新年全家興旺。也有用火盆燒松柏桃杏樹枝,合家跨火而過,象征燎去舊災晦,迎來新氣象。
③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驅(qū)逐鬼怪,或迎神。后來發(fā)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征符號,成為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志。 關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記載見于南朝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當時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產(chǎn)生爆裂聲。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現(xiàn)了火藥爆竹,即現(xiàn)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藥爆竹,沒有竹子的地區(qū)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成為全國性的風俗。 后來,爆竹本身的喜慶色彩使得人們對于爆竹的象征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用喜慶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辭舊迎新”的文化象征符號。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體驗到舊與新的差別,使生活更加富于藝術美感。
④年糕和餃子
年糕,又名粘粘糕,諧音“年年高”,包含著人們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黏性谷物制作。北方有黃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數(shù)民族則有糯米粑粑。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餃子,又名水餃、角子、扁食。5世紀的時候,“形如彎月”的餃子已經(jīng)成為民間普遍的春節(jié)食品。宋朝以前把餃子稱為“角子”,或“水角兒”。元代開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來,普遍使用“餃子”一詞。 對于餃子的文化象征意義,一般的解釋是:“角子”“餃子”諧音“交子”,即交子時的意思。就是象征春節(jié)的到來。所以,子時一過人們立刻開始煮水餃,使之成為新年第一頓飯。更深一層的解釋,餃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餡的餃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間諺語“好吃不過餃子”表達的正是這個意思。春節(jié)時吃上餃子,當然是希望來年有更多的好食物。
⑤朝正和拜年
古代國家禮儀中的朝正、團拜和民間百姓之間的團拜、拜年是新年期間強化社會關系、親情關系的重要活動。 朝正,也稱“賀正”、“元會”,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賀。周代每逢新年,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賀新年。古代士大夫也有用名帖代替親自上門拜年的習俗,一般視為中國賀年卡的起源,現(xiàn)代賀年卡的使用遍及各個階層。 在家庭內(nèi),晚輩清晨起床首先向長輩叩頭,并祝愿長輩健康長壽。然后,依次到各個親戚朋友家向長輩拜年。而長輩則給拜年者壓歲錢,祝愿他健康成長。朋友之間也互相上門拜年。如果親戚朋友多,則拜年活動一直持續(xù)很多天。 春節(jié)的各項活動是從家庭內(nèi)部,逐步擴大到親戚之間,和整個社會的。除夕守歲,初一向父母拜年,然后出門給親戚拜年。再次,向朋友拜年。再后,人們開始逛廟會。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則男女老少一同上街,賞燈、看狂歡游行——高蹺、旱船、舞龍、舞獅、秧歌等。所以,春節(jié)是一個滲透到社會每一個方面、每一個層次的民族節(jié)日。
⑥壓歲錢:這“錢”不是錢
舊時,祭祀完祖先,舉行完迎接諸神下凡典儀后,闔家要一起“辭年”,小輩要給長輩叩頭拜年祝長輩長壽、大福、大順,長輩要給小輩紅包,即“壓歲錢”,壓歲錢寓意“壓歲祈福”。 壓歲錢古時稱“壓祟錢”、“壓勝錢”,其最早出現(xiàn)在漢代。壓祟錢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錢幣,而是一種鑄成錢幣形狀的玩賞物,有避邪壓魔的寓意,壓祟錢原為以紅絨繩編起四枚方孔制錢成“方勝”(八寶吉祥圖案之一),下垂流蘇。那時的一些壓歲錢上,正面多鑄有“長命百歲”、“去秧除兇”、“萬歲千秋”等吉祥語,其背面多是龍鳳、龜蛇、雙魚等祥瑞圖案。 壓歲錢是過大年時的風俗,是一種美好的祝愿,如今雖然貨幣更迭,但長輩給小輩壓歲錢之民俗依舊在過年之時傳承著,其寄予了長輩對少兒們成長的美好祝福,祝福孩子們健康成長。
⑦祭祖:祈望祖先保佑來年的平安
過年祭祖,既是對祖先的一個悼懷,也祈望祖先保佑來年的平安。祭祖是春節(jié)習俗中最古老的內(nèi)容之一?!渡袝吹洹酚涊d:“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意為:舜帝在正月初一到祖廟里祭祀祖先。 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掃房子、凈庭院、易門神、換桃符、貼春聯(lián)之后,或舉家去給祖先上墳祭拜,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墻上,擺上祭品,點上香燭,讓后輩祭拜。各地祭祖形式雖不盡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義大致一樣。
⑧拜年:抱拳要“左抱右”
“拜年”泛指春節(jié)期間親朋好友間的相互拜訪,而早年間過春節(jié)的拜年之禮有“拜年”和“賀年”之分。 “拜年”是晚輩向長輩叩頭施禮,而“賀年”則是平輩之間相互道新年之禧。無論是“拜年”還是“賀年”,所表達的均是祝賀新年快樂,吉祥如意。 從傳統(tǒng)拜年的禮儀上說,有幾種固定“程式”。 一是叩拜,即晚輩給長輩跪拜磕頭,尤其是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都要行叩首大禮。 二是躬身作揖,先雙手抱拳前舉,然后用左手握右手,俗稱“吉拜”。行禮時,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后鞠躬。這種禮儀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拜年時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這種禮儀多是平輩間的拜年。
⑨鞭打春牛:打的是泥牛
“一打風調(diào)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谷豐登……”鞭牛過后,小牛童還將泥牛肚子里的五谷雜糧分發(fā)給現(xiàn)場居民,寓意豐收、和諧。 牛是春耕的主力,民俗專家介紹,立春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每到這時,民間就有迎春、鞭春、咬春的習俗,鞭牛是為了“提醒”牛,春天來了,該開始耕田了。牛和人類是朋友,人們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紙造個假牛,用柳條鞭打,把真牛牽過來看。 在過去,泥牛肚子里會放著五谷雜糧,鞭牛過后,居民就撿拾地上的五谷,泥牛則被居民“瓜分”,拿回家埋在土地里,象征五谷豐登。
春節(jié)養(yǎng)生原則
一、樂不可過
過年了,男女老少都高興,最高興的是老人與孩子。這是因為老年人最盼全家人團聚。尤其是在外地工作的子女趕回家來過節(jié),老年人樂得合不攏嘴。他們白天為兒女忙著做好吃的,晚上還要與久別的親人促膝長談,甚至直到深夜。這本來是最讓老年人開心的事兒,然而,“過喜傷心”,情緒長時間的激動,會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使不少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誘發(fā)了中風或心臟病發(fā)作。
二、貴在堅持
這是最為重要的一條,即老年人在節(jié)日期間一定要堅持平時的生活節(jié)奏,堅持平時的體育鍛煉,堅持平時的治療。打亂原有的生活節(jié)奏、停止鍛煉和擅自停用正在應用的藥物,是老年人節(jié)日出事兒的重要原因。由于節(jié)日人們把精力都用到歡度節(jié)日和吃喝玩樂上,所以,很多人都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規(guī)律:早睡早起變晚睡晚起;一日三餐變一日兩餐;葷素搭配變以葷食為主;晨練停止了;平時治病吃的藥停止了……
這樣做對身強力壯的人可能影響小一些,身體還可能承受得住,而對于耐受性差、抗病力低的老年人來說,卻是相當危險的。不僅身體各重要器官承受不了,引起體內(nèi)代謝紊亂,免疫力下降,容易誘發(fā)多種疾病,特別是正在應用藥物治療的慢性病人,出于“過年吃藥不吉利”等糊涂思想而擅自停用藥物,往往會造成嚴重后果。
這里應該特別指出,降壓藥、降糖藥、抗癲癇藥等許多必須連續(xù)應用的藥品,一旦停用,會導致中風、糖尿病酮性酸中毒、癲癇發(fā)作乃至死亡等可怕后果。所以正在用藥治療的老年病人,在節(jié)日期間千萬不可擅自停藥,一定要堅持治療。
三、吃得合理
在節(jié)日出問題的老年病人中,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人與飲食不當有關,其中較為多見的是連續(xù)吃高脂肪、高熱量、低維生素、低纖維素飲食引起的心臟病發(fā)作、中風、膽囊炎和胰腺炎等;飲食不潔引起的胃炎、腸炎等。老年人必須把住這—關。由于我國有春節(jié)大吃大喝的傳統(tǒng)習慣,幾乎每家的節(jié)日餐桌上都堆滿了肉、蛋、雞、鴨、魚等食品,再加上敬老的美德,晚輩們不停地給老人撥菜,老年人稍不注意,就會吃得過多。因此,老年朋友—定要特別注意,油膩的葷菜切不可多吃,每餐都應吃些蔬菜。晚餐堅持吃素食,以七八分飽為宜。
四、切莫貪杯
春節(jié)期間由于喝得過多而出事的人相當多。其中有酗酒導致中風、胰腺炎發(fā)作及肝病加重的,也有引起酒精性胃炎等急癥的。因此,節(jié)日期間切莫貪杯,烈性酒最好不喝,啤酒、果酒和低度白酒也不可多飲。而且每天不能超過一次。親人朋友不要頻頻敬酒,切不可斗酒,酗酒。
五、玩得適度
節(jié)日期間,親人團聚,家家都要痛痛快快地玩一玩,甚至那些平日很少玩的老年人也圍坐到麻將桌前,和子女們比比高低。適度地玩玩牌,會帶來歡快的笑聲,但切不可過。尤其是對于心血管不甚健康的老年人來說,更不可縱情地玩。玩的時間不可超過兩個小時,更不可挑燈夜戰(zhàn),玩?zhèn)€通宵。老年人也不要參加賭博性質(zhì)的玩牌,那種玩法可使精神高度緊張,對心血管十分不利。同時,節(jié)日期間電視節(jié)目好,老年人也不要連續(xù)看得時間過久,每天不應超過4小時??磿r應選擇輕松的喜劇片、音樂片和戲曲片,少看情節(jié)緊張、場面驚險的武打片和偵破片。
春節(jié)為什么要發(fā)壓歲錢
因為大人們認為小孩容易被鬼祟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也表達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有祝福之意。壓歲錢在民俗文化里的寓意是辟邪歲,保平安。
壓歲錢具體的來歷沒有文獻記載,傳說是為了壓制邪祟,但歷代相傳成了大家普遍認可的原因。壓歲錢起源比較早,但在明清時期才在全國范圍流行。
民間認為小孩子靈魂純凈,惡鬼會挑小孩子禍害,但把壓歲錢給小孩子,孩子就可以拿錢賄賂它們逢兇化吉,所以壓歲錢可以壓祟。這是長輩們對于孩子們平安的祈愿,也是對孩子的一種關懷方式。
對于小孩子們來說,拿到壓歲錢是一件期盼的事情,“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在沒有收入的時候,每年的壓歲錢代表自己終于可以買喜歡的玩具糖果了。
到現(xiàn)在,壓歲錢依然在我們過年的過程中被保留了下來。每個孩子得到的數(shù)額不同,可以自己支配買一些東西,理性的家長會引導孩子買一些比較實用的書籍文具,或者填補一下比較貴的物品達成孩子的心愿,這也是將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賦予了新的時代特點了。
壓歲錢給到幾歲
統(tǒng)一的習慣就是到十八歲的時候,一般也是成年了就代表完全的獨立,壓歲錢也是成年了就不會給了。一般是說從生出來開始,到十八歲成年。或者從生出來開始到工作之前,有了正式的工作就不給了,這兩種都有的。有些條件差的家庭說從懂事也就是兩三歲開始,到16歲就不給的也有的。
也有的地方是結婚之前都是小孩子,那么壓歲錢也是很常見的,不過因為地區(qū)的差異,還是會有很多的不同,如果在十八歲以后過年還有紅包,那就不算壓歲錢,而是算長輩給自己的紅包,但是也是長輩對自己的疼愛,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習俗,習俗不同,壓歲錢給的時間數(shù)量方式都不同,如果想知道自己家鄉(xiāng)的壓歲錢是給到多大,可以問自己的長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