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重陽節(jié)的由來及養(yǎng)生知識 節(jié)日起源
節(jié)日知識 由優(yōu)爾供稿重陽節(jié)被正式定為節(jié)日,則始于唐代。此后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宮廷、民間都會一起慶祝重陽節(jié),并且在節(jié)日期間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下面是9252兒童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重陽節(jié)的由來及養(yǎng)生知識,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重陽節(jié)的來歷
重陽節(jié)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jié)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漢代,過重陽節(jié)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jié)”名稱見于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shù),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jié)才被定為正式節(jié)日。從此以后,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jié),并且在節(jié)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重陽節(jié)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jié)的盛況?!段淞峙f事》也記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游樂一番。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jié),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jié)”、“敬老節(jié)”。
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jié)。
重陽節(jié)的養(yǎng)生知識
飲食清淡
重陽節(jié)前后,秋燥明顯。由于“秋燥”的影響,秋季特別容易出現(xiàn)呼吸道疾病,比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鼻炎等,對于免疫力低下的老人更是如此。應對秋燥,可用一些適合自己的方法潤燥,比如用石斛煲湯。預防秋燥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少吃過于油膩、甘甜、辛辣之品,多吃粗糧和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并適當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
防秋燥,除了多飲開水、淡茶、豆?jié){、牛奶等飲料外,還應多吃些番薯、玉米、青菜、柿子、蜂蜜、黑木耳、銀耳、百合、香蕉、橄欖、葡萄、梨、核桃、芝麻、紅棗等柔潤之品。
早睡早起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也就是說,秋季養(yǎng)生應早臥早起。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yǎng)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如果秋季適當早起,便可減少或縮短血栓形成的機會,對預防腦血栓發(fā)病有一定意義。
除了提高夜間睡眠質量外,還要有適當?shù)奈缢瘉硌a充。午睡能使心血管系統(tǒng)舒緩,并使人體緊張度降低。秋季仍然晝長夜短,人們往往晚睡早起,午睡不僅能讓大腦和全身各系統(tǒng)都好好休息,還可以有效地幫助人們保持心理平衡,預防心肌梗塞。據調查,每天午睡半小時,可減少30%患冠心病的可能性。
少“寒涼”水果
秋天陽氣由升浮逐漸趨于沉降,生理功能趨于平靜,陽氣逐漸衰退,氣候逐漸轉涼。這個時節(jié)吃時令水果要注意,俗話說“秋瓜壞肚”,這個時候節(jié)氣涼爽,瓜果吃太多容易損胃陽。
最近氣溫逐漸轉涼,不少人的食欲會大增,水果的攝入也會增加。但是秋季不少水果都是比較寒涼的,食用的時候要多加注意,結合自己的體質來選用比較合適。比如寒涼類水果有柑橘、香蕉、梨、柿子、西瓜等。溫熱類水果有棗、桃、杏、龍眼、荔枝、葡萄、櫻桃、石榴、菠蘿等。甘平類水果有梅、李、山楂、蘋果等。體質虛弱、面色蒼白、體寒怕冷的人,應該選擇溫熱性的水果,少攝入秋季寒涼的瓜果。
重陽節(jié)怎么過有意義
從史書記載中,從唐詩宋詞韻腳間,從兒時記憶里,我們記得登高踏秋、賞菊抒情、關愛老者……傳承兩千多年的重陽節(jié),隨著時代發(fā)展融入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內涵,其中一個重要主題就是跨越地域、穿越時光傳承和延續(xù)其精神內涵。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是對家庭人倫最溫馨的解讀。世間最無私的感情,莫過于父母對子女的愛。自兒女降生,父母便傾注全部心血。這份感情從未因兒女長大而消弱,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濃烈。羊跪乳,鴉反哺。父母為兒女操勞,為社會奉獻,進入老年后理應得到社會和兒女的關心、尊敬和照顧。面對當下逐漸老齡化的社會背景,在倡導全社會敬老孝老的風尚時,我們更應注重給父母長輩物質和精神上的關懷,為老人營造更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契合了社會倫理道德需求。人都有垂老之時,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關心老人的今天,就是關心我們的明天。對待老人的態(tài)度,則能折射出社會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底線。事實上,孝親敬老之心應常有、常在,把尊老敬老變成日常行動。
不論是對待“人老”還是“老人”,都是孝文化介入后重陽節(jié)文化內涵的擴充。從傳統(tǒng)習俗中登高健身、飲菊花酒等延年益壽的行為方式,到以敬老愛老為主題的“老人節(jié)”文化內涵,使得重陽節(jié)成為人生至關重要的日子,也讓重陽節(jié)有了更廣闊的傳承發(fā)展空間。正如人文學家李漢秋所說:“如今,我們要發(fā)揚重陽節(jié)蘊含的登高志昂、傲霜抗寒的奮斗精神,提高生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