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機器人對人類會造成威脅嗎 天文地理
天文地理 由小雪供稿現在越來越多一些人工智能的機器人直接步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而在一定的未來,也有可能會在人腦中加入到智能的成分,而這些會不會影響到人類的呢?而霍金也曾說過,人工智能可能會終結人類的,而到時候人工智能是否會得到控制也不是到時候人類所可以保證到的了,一起來看看人工智能機器人對人類會造成威脅嗎到底如何吧。
人工智能威脅論是否是無稽之談
科學家預言,未來很有可能在人腦中加入人工智能成分,以此來增強它的性能,如更高的記憶、更快的計算速度等等,甚至有可能通過基因工程技術來改變人類的DNA,并且以此來改變人類的外表和行為。人類可能會擁有可以生長、繁殖、分化、可移動、自我裝配、自我測試、自我修復等的人工細胞,生物學和技術將融合在一起。
美國作家雷蒙德·科茲威爾曾提出觀點:2045年,人類將會通過與計算機結合而獲得“永生”,計算機智能將取代人腦,永久改變人類的命運。屆時,人類和計算機智能將無法區(qū)分,人類也將不再是人類,而是“與機器融合成為另一種物種”--聽起來這有點像科幻小說中的情節(jié),但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假想這種可能性。
人工智能研究者也已經模擬過了所謂“AI盒子實驗”:一個人扮演AI,另一個人扮演守衛(wèi),僅僅是同級別的智力,AI就已經有很大的幾率能說服人類開門了。
現代人類對于科技的依賴已經越來越嚴重,未來人工智能是否會像鴉片一樣給人短暫快感的同時還帶來更長期的毒害?顯然,各方數據和預測表明,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真有這樣的可能,我們又該如何避免其發(fā)生呢?誠如霍金說的,只有務必確保機器人是站在人類這邊,即能受控于人類,我們才能相信未來他們不會威脅人類的生活和生存。
人工智能是否真的會威脅人類
科學家警告人類警惕人工智能
“聽好,我們的時間所剩無幾!我們需要告訴Siri,不要思考太多問題,只需要聽話就好。當然,偶爾來上一點段子也無傷大雅,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確保Siri的立場與我們的一致。”這段話是霍金在Zeitgeist大會上有感而發(fā)的。顯然,我們現在就需要確保這一點,之后便可以坐等計算機的智能超過我們自身的。然而,我們很難預測,具備智能的計算機會走向何方?
或許有人會質疑,機器人是人類所生產出來的,里面的編程也都是由人類寫出來的,其說白了就是一個“死物”,那么“死物”怎么可能比活著的人更加聰明?
此前,霍金就曾發(fā)出警告稱人工智能可能會終結人類?;艚鹫f:“現在不是擔心誰控制人工智能的時候,而應該擔心人工智能是否能被完全控制住。我們的未來取決于技術不斷增強的力量和我們使用技術的智慧之間的賽跑。”
其實早在今年年初,霍金也曾與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共同發(fā)表公開信,他們認為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應該受到控制。兩人在信中警告科學家們,應警惕人工智能將抹殺人類。
去年11月份,馬斯克也提出警告,最少只需5年智能機器可能就會帶來極端危險。他認為,人工智能就像“召喚惡魔”。馬斯克在麻省理工學院發(fā)表演講時,將人工智能描述為人類“最大的生存威脅”。他說:“我認為我們對人工智能應該保持高度警惕。如果讓我猜測人類生存的最大威脅,那可能就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概念頻出現
機器人時代已經拉開了序幕,截止到2007年末,全球已經有410萬家用服務機器人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我國還把家庭智能機器人作為國家“十一五”規(guī)劃的扶植要點。
目前機器人仍在人類可控范圍內,不過,在不遠的將來,通過意念控制另一個人并非不可能。2013年8月28日,華盛頓大學首次實現了兩個人腦之間的遠程控制,一名實驗者通過特殊儀器“控制”了另一個實驗者的行動。
人工智能是否真的會威脅人類?
近日百度表示,已在備受矚目的人工智能基準測試中取得了全球最佳成績。而其成功的秘密武器,就是超級計算機Minwa。
近日也有報道稱未來人工智能或許會幫助人類研發(fā)半機器人,即一種一半是人一半是機器的生物。2月《時代》周刊雜志中,封面故事也為我們描繪了人類的未來--2045年,人類將會通過與計算機結合而獲得“永生”,計算機智能將取代人腦,永久改變人類的命運。
人工智能不僅僅是機器人,“刷臉”支付、指紋識別、智能語音等生物識別技術也屬于人工智能的范疇,目前,這種技術正隨著云存儲技術逐漸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
國外媒體報道,經過幾十年發(fā)展,人工智能已經從科幻小說里的一個概念,變成了當今科技發(fā)展的主流。蘋果的語音控制系統(tǒng)Siri、亞馬遜的智能助手Alexa、IBM的沃森超級電腦、谷歌大腦等等,能夠理解這個世界并且給出高效反饋的智能機器似乎就在眼前。
強大的互聯網接入和計算機運算法則讓機器在理解人類語音、視頻信息的方面取得了飛躍性的進步,也逐漸向真正的人工智能邁進。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可實現自動響應的人工智能產品距離我們還遠嗎?如何讓他們保持不斷自我更新升級但是依然保持人類可控范圍內?
這個問題給人們帶來普遍的擔心和焦慮。“我認為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最終會導致人類族群的滅絕,”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接受BBC的采訪給出了這樣的觀點。特斯拉的創(chuàng)始人埃隆·馬斯克把AI稱為“人類最大的潛在威脅”。微軟前總裁比爾·蓋茨也表示過類似的擔憂。
有多少擔憂是必要的?問題有多緊迫?我們聚集了多位工業(yè)、科研、政策決策領域的專家,一起評估人工智能的發(fā)展風險。參加此次話題討論的包括Skype創(chuàng)始人之一、人類未來發(fā)展?jié)撛陲L險研究院的智庫成員——Jaan Tallinn,IBM的沃森超級電腦研究院負責電腦認知研究的專家——Guruduth S. Banavar,帕多瓦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高級研究所研究院和聚集最多AI研究者的國際人工智能研究協(xié)會主席——Francesca R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