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棒是什么時候被發(fā)明的 科技知識
科技知識 由小雪供稿指揮棒是絕大多數指揮的必備,它幫助增加指揮的表現力,并起到節(jié)拍器等許多功能。那么指揮棒是什么時候被發(fā)明的呢?接下來9252兒童網小編為大家介紹指揮棒是什么時候被發(fā)明的,一起來看看吧!
指揮棒的歷史
指揮棒始見于1594年,當時的指揮棒比較像一支打磨光滑的木制手杖,是神父在修女謳歌時所使用的,主要是對節(jié)奏的強調,并且被賦予濃烈的宗教意義。而今天較常用的指揮棒,大概在1820年出現,由德國作曲家、小提琴家及指揮家路易斯·施波爾(Louis Spohr, 1784 年4月5日—— 1859年10月22日)引進使用。在此之前,指揮家并不允許使用指揮棒演出。而在很多歐洲地區(qū),指揮棒至今仍被稱為“節(jié)奏棒”。
指揮棒什么時候被發(fā)明的
指揮的功能主要是給大家指出旋律由低音到高音,或由高音到低音的變化,使歌手們的演唱和樂隊的演奏整齊規(guī)范。同時音樂指揮又可隨時激發(fā)演唱或演奏者的情緒,從而調整?眨?估智?緣糜猩?猩?⒍嗖識嘧恕? 在記譜法尚未問世的時代,歐洲的音樂基本是靠口頭傳授的。在祭把舞蹈活動中領頭的歌手便成了最早的指揮,他為了向眾歌手提示旋律的進行方向,便用手在空中“畫”出旋律線來。這種指揮法當時被稱為“手勢術”。然而這種“手勢術”既不方便又不準確。
17、18世紀,人們通過用手杖敲擊地板來掌握節(jié)拍。1687年1月8日,音樂家呂利在斐揚派天主教堂用手杖指揮他的“感思贊美詩”,他完全沉浸在音樂中,一時忘乎所以,不慎用力過猛,誤將自己的足背擊傷,結果得了壞癰,幾星期后去世。于是,人們決定淘汰這種可怕的指揮方式。
18世紀下半葉,音樂指揮已用卷紙筒代替了手杖。那時候,人們感到有必要使樂隊指揮的動作更加醒目、更加準確。于是,指揮合唱隊的人手里便拿著一卷譜紙,依照歌曲的旋律而揮動,這卷譜紙當時被稱為“梭法”。
進入19世紀后,指揮家們又開始用一根根或提琴弓打節(jié)拍。1815年前后,德國人施波爾首先在法蘭克福歌劇院用指揮棒指揮樂隊。1894年,德國作曲家威柏發(fā)明了現在仍在使用的指揮棒,被音樂界大為賞識,這種指揮棒迅速推廣開來,這樣,音樂指揮逐步超越了簡單的“劃拍子”的原始階段,而跨進了比較嚴謹和縝密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