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故事之神算的故事
中國民間故事 由土鳳凰供稿
相傳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御案上的一顆價值連城的夜明珠被盜。乾隆非常生氣,在皇宮內(nèi)明查暗訪了很久也沒有查出夜明珠的下落。但是后來怎么樣了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神算
相傳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御案上的一顆價值連城的夜明珠被盜。乾隆非常生氣,在皇宮內(nèi)明查暗訪了很久也沒有查出夜明珠的下落。乾隆便派和珅去找一位算命先生掐算。這和珅出了皇宮便帶人一心一意去尋找那算命不靈的,他們在離京城很遠的一個山莊里找到了一位小名叫做黃青蛙的算命先生。和珅把來意一說,那黃青蛙便口口聲聲說自己算命不靈,那和珅正要尋找這樣的人,現(xiàn)在碰上一個怎能輕易放過?于是他忙令黃青蛙即刻進京掐算夜明珠。這黃青蛙雖然雙目失明,但聰明過人,他心想:皇帝的夜明珠不見了,一定是皇帝身邊的親信大臣做的手腳,進皇宮給皇帝掐算夜明珠,弄不好有去無回,所以他自稱算命不靈。哪知和珅偏偏就看中了他,這真是怕鬼偏遇鬼!他現(xiàn)在只有冒死前往了。
走著,走著,他突然記起一件事:早晨妻子的腰痛得伸不直,一個勁地叫喚。平日里,妻子的腰一痛,天便下雨。今天妻子的腰痛得如此厲害,天肯定要下大雨。于是,他對和珅說:“我得回家拿一樣東西方可隨你進京。”和珅吩咐兩個隨從跟著他走一趟。不多時,黃青蛙回來了,大晴天里太陽底下他卻帶著蓑衣、斗笠。和珅與隨從紛紛嘲笑他說:“你這個瞎子簡直糊涂了,帶這些雨具求雨哪?”黃青蛙也不理會,只管趕路。不一會兒,天上突然烏云翻滾,電閃雷鳴,天地間像翻江倒海一般。接著,大雨傾盆而下,將和珅一行淋了個透濕。和珅回府后細想起來大吃一驚:這瞎子說自己算命不靈,那他怎么知道天要下雨?他定能未卜先知!如此一來,明日面見圣上他若算出夜明珠是我盜走的那麻煩可就大了!怎么辦呢?和珅想殺人滅口再在京城找一個替死鬼,但時間來不及了,一夜之間哪能找到合適的人選頂替這個瞎子呢。再說,京城里的算命先生個個能掐會算,若再抓一個來仍是神機妙算、未卜先知就白費了力氣,并且難免走漏風聲……和珅越想越害怕。要解決這事,看來還得在黃瞎子身上下功夫!于是他深夜派人將黃青蛙找來,連哄帶嚇地對他說:“明日金鑾殿上只準假算,若是算靈了你可要掉腦袋!”
黃青蛙聽和珅這么一說,心中的憂愁全消了,他知道這夜明珠一定與和珅有關(guān)。黃青蛙不動聲色,說:“大人,明日若不說真話,皇上見我算不出定要拿我問罪。京城里有的是神算,皇上定會下旨再找一個來,到時候真相大白了,那盜珠之人難免就要遭誅連九族之災(zāi)了。”黃青蛙這么一說,和珅早已嚇出一身汗來,忙問:“如此說來,這夜明珠的事你是知道了?”黃青蛙說:“大人,那我就真人面前不說假話,這夜明珠的事瞞得了別人卻瞞不了你我。”和珅聽黃青蛙這么一說,忙從椅子上站起來,跑到黃青蛙身邊說:“請神算快想妙計相救,這夜明珠確實是我一時糊涂所拿。”黃青蛙平時雖然不問世事,但常常聽人說起和珅的所作所為,本有意戲弄他一番,但這會兒見平時威風八面的朝廷重臣在自己面前求情,就有些于心不忍了。他說,只要大人拿出夜明珠,明日金鑾殿上我保證你平安無事。頓一頓,他又說:不過,你必須按我的安排去做。和珅豎起耳朵聽黃青蛙如此這般地吩咐起來……
第二天早朝,文武百官參拜完畢,乾隆便召見神算上殿。乾隆對黃青蛙說:“朕御案上的夜明珠突然不見了,朕宣你來是讓你算一算誰如此大膽盜走夜明珠?”
黃青蛙說:“請萬歲報個時辰我來算一算。”于是乾隆報了一個時辰給黃青蛙,黃青蛙扳著手指頭嘰里呱啦地在金鑾殿上裝模作樣算了一通,然后回稟皇上:“萬歲請放心,這夜明珠還在宮里。”乾隆一聽大喜,忙問:“在宮內(nèi)何處?”黃青蛙說:“這夜明珠在靠近香氣的地方,而且是在一棵樹底下。如果有桂花樹就多留意一下!”乾隆于是吩咐太監(jiān)們?nèi)フ?,不到一個時辰,果然在御花園的一棵桂花樹下找到了。乾隆高興之余,仍不忘追問黃青蛙:“我御案上的夜明珠怎么會跑到御花園里去呢?”見乾隆追問,黃青蛙暗自叫苦,但他畢竟是個算命之人,善于左右逢源,頓一頓,便強作鎮(zhèn)定地對乾隆說:“這夜明珠是罕見之寶,有人眼看不見的瑞氣圍繞著。這瑞氣能使寶物入地上天,在沒有人的時候它便游動,特別是午夜之后,更容易移動。它跑到御花園也就不足為怪了。”乾隆見他說得神乎,也就不再追問了,但將他留在了宮里。
黃青蛙雖然將乾隆皇帝的夜明珠找到了,但乾隆還是不太相信他的神機妙算,認為這里面肯定另有文章。于是,他拿定主意還要親自試探一下黃青蛙。一次,乾隆早朝路過御花園,隨手從棗樹上摘下一個棗子捏在手上。他叫人宣來黃青蛙,在金鑾殿上問黃青蛙:“你知道朕手中所捏何物?”黃青蛙雙目失明,哪里知道乾隆手中捏的是什么呢,莫不是又拿夜明珠來哄我吧?于是,他慌亂地回答道:“萬歲,大清早……”乾隆在金鑾殿上聽說大清早(青棗),忙伸開五指說:“對了對了,黃愛卿真是我大清神算也!”黃青蛙趕忙咽下未說完的下半句話,抹了一把頭上的汗,心里說,好險哪,幸虧說得慢一點,不然,后果不堪設(shè)想啊!
乾隆從此對黃青蛙非常器重,將他留在身邊,并要封官授祿。黃青蛙不僅不高興,反而整天憂心忡忡,嘆息不止。他心里明白,伴君如伴虎,若是皇上日久看出破綻,查出夜明珠被盜真相,那可是欺君之罪呀!所以他天天請乾隆準奏回家。乾隆見留不住黃青蛙,便想賜一件禮物放他回去。這一日早朝,乾隆問黃青蛙:“黃愛卿,你連日上奏要朕準你回家,今天你算一算朕手中的盒子里所盛何物,若算對了,朕便將此物賞給你并準你回家,你若算不出來,就以欺君之罪論處!”當然乾隆只不過說說而已,并不會較真,但黃青蛙聽后卻嚇得魂飛魄散,心想,這下完了!于是嘆道:“黃青蛙,黃青蛙,你就死在萬歲手中的盒子里了!”但滿朝文武似乎都聽到黃青蛙在說:“黃金蛙,黃金蛙,你就是在萬歲手中的盒子里。”于是都把眼睛齊刷刷盯著乾隆手中的盒子。乾隆一掀盒蓋,滿朝皆驚:萬歲手捧的盒子里果然是一只金燦燦的黃金蛙哩!于是黃瞎子領(lǐng)了金蛙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
包拯智審“藏硯”案
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被譽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滿將離任。端州一向有“一方石,一座城”之說,它是名聞遐邇的“中國硯都”。
包公手下有一個姓吳的文人,頗會弄權(quán)謀取私利。眼看包公即將離任,吳文書決定抓住最后一次機會,撈一個“大的”離開。他的目標是一方名貴的端硯。都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個文人,在中國的硯都呆了三年,竟然一塊硯都不能“弄”走,將來肯定會后悔的。
吳文書正想睡覺,就有人送個好枕頭來了。在一個有名的采石制硯村落里,有兩兄弟因為父親突然過世爭奪家產(chǎn),鬧得不可開交。多大家產(chǎn)呢?說起來真的大,有八家硯廠,但不是每兄弟分四家硯廠那么簡單。需要根據(jù)硯石的價值來估算了分,那么,兩兄弟就想請包公做個決斷。表面上事情很好辦,事實上不好辦。因為弟弟事前藏了幾方名硯,哥哥心有疑慮,卻又苦無證據(jù)。吳文書從中調(diào)和,兩邊出主意做好人,又在包公面前替弟弟說好話遮掩。最后,家產(chǎn)順利分割,哥哥給了吳文書一筆銀子,弟弟送給了他一方“雨過天青硯”。“雨過天青”石出產(chǎn)于端州的大西洞,是端硯中最名貴的一種。吳文書獲得“雨過天青硯”以后,欣喜若狂。
吳文書還沒來得及想好怎么把這一方“雨過天青硯”送回老家,包公突然接到上司命令,必須盡快離開端州,限期去開封上任。由于走得匆忙,名貴的“雨過天青硯”放在隨身行李里又怕被人發(fā)現(xiàn),吳文書急中生智,就喬裝打扮,選了開船前一天的傍晚時分,趕到給包公雇好的大船上,說是要檢查船上的安全設(shè)施,躲到船上的“東司”(廁所)處,將硯臺藏好了,若無其事地下了船。
第二日早上,包公乘坐的船離開端州,沿著西江向東行駛,剛剛穿過狹窄的羚羊峽,晴朗的天空忽然變了色,烏云密布,霎時間風狂雨驟,白浪滔天,把船一會上掀上浪峰,一會拋向浪底。艄公和水手怕出事,急忙將船泊到岸邊,拋下了鐵錨,停了下來。
包公擔心誤了行程,他望著暴雨思考了一會,忽然命令隨行家丁設(shè)起了香案,祈求上天開恩放行。
祈求完上天,包公將同船隨員都召集到一起訓話。他說:“我想上天突然變臉,必有原因。俗話說,人眼不見天眼見,我和你們都要向上天禱告發(fā)誓,沒有做有愧于百姓的事。如果有誰發(fā)現(xiàn)有人貪贓枉法,一定要向我舉報。”包公說這段話時,臉色更黑了,聲若洪鐘,閃電在他身后炸響,他看起來就像天神下凡一樣,極具威懾力。
包公說完話,自己先向上天禱告,立下了莊重的誓言。
這時,家人包興捧出一方端硯,說是一名老硯工感激包公為官的清正,代表百姓們送給包大人的,但怕直接送給大人不收,就托他帶上船來了。包公聽了,深感百姓的愛戴之情,但還是將硯丟到了江里。
此時,風雨小了些,但下屬們向上天禱告的儀式還在進行。下屬們的表情都很自然。只有那個吳文書對天發(fā)誓時,聲音越來越小,還發(fā)抖。
接下來,包公命令所有下屬將行李放到一起,攤開檢查,所有物件都被翻了個底朝天。吳文書的銀子最多,有一千三百兩之多,沒等包公問他,他就說是這三年的俸銀。包公也就沒再說什么。
向上天禱告的儀式結(jié)束,包公命令:“全船搜查,看有無貪污之物,一個角落不要放過!”聽到“角落”二字,吳文書不由自主的松了口氣。他帶的硯,藏在人們想也想不到的地方。
全船搜了一個遍,仍然沒有一點貴重的物品。
過了一會,包公突然大聲對艄公說道:“把它拉上來,我要看個究竟!”下屬們聞言大驚,不知何事發(fā)生,就跟著艄公去到“東司”處,看他彎腰跪下去,摸到一根綠色的繩子,拉上來以后,才發(fā)現(xiàn)繩頭系著一個油紙層層包著的東西,打開一眼,里面裹著一方硯,濕濕的,看上去似藍非藍,似綠非綠。
正巧,這時雨也住了,雨過天晴。人們暗自稱奇。
包公看了一下硯,問左右下屬值多少錢?大家都說不上來,因為硯和玉一樣,價很不好估算。就連身為端州人的艄公,也說不知道它的具體價值。
吳文書見眾人都不會估價,又怕包公把硯不還給他了,就斗膽主動上前說到:“包大人,這方硯實是屬下買來的,為怕同行人員懷疑來路不正,故放到船底下隨行。其實它不是太貴,只值三百多兩銀子。請您理解我作為文人的愛硯之心。”
包公聽了,朗聲問道:“那你這方硯在哪個鋪子買的?它總有個名字吧?”那年頭,“雨過天青”硯的名頭已頗響,吳文書哪敢說出它的真名來?他就不想說,但至少得說清在哪買的吧?結(jié)果急忙之間,他也胡亂答不上來。就是胡亂答了也沒用,包公會派人去查訪的。
吳文書急得滿臉是汗。包公又問道:“你一年的俸銀是多少?”這個難不到吳文書,他連忙說:“每年俸銀四百多兩。”
包公指著他行李里面帶的銀子,問:“你既然買硯花掉了三百多兩銀子,為何行李里還有這么多銀子?你快快照實說來,不然罪加一等!”
沒想到,吳文書跟著包公三年,明里暗里弄點小銀子相安無事,最后弄了個名硯,卻弄得如此難堪。吳文書只好照實交待。等他交待完,包公說:“你的罪行等到了開封再查辦,現(xiàn)在,你把這方硯丟到江里去!”
吳文書在心里暗叫包老黑不識貨,白白地把硯當普通石頭一般丟棄,還要治我的罪。吳文書只好垂頭喪氣地將硯丟到了江心里。他有心想跟包公求情,說明這方硯是塊寶,不要扔了,但又怕使自己罪責更大,只好忍住了。
吳文書的“藏硯”一事,其實是艄公發(fā)現(xiàn)他藏硯的不雅行徑以后,很為端硯不平,在人們忙亂著往船上裝行李時,艄公就悄悄地跟包公報告了,他說:“包大人,硯是石中君子,就是我這個粗人,也知道視它若寶,萬不可系于東司處,讓它置身于人的胯下,與便溺為伍。我拉起繩子看了,雖不認得它是什么硯石做的,但它只要是硯,就是文房四寶之一,是應(yīng)當受到所有人尊敬的!”
由于吳文書“藏硯”時喬裝打扮過,艄公無法說清他的真實長相,就只能報告有包公的下屬上船“藏硯”。船剛開出離岸時,有很多百姓為包公送行,他不能停止與百姓告別而審“藏硯”案。等到船出了羚羊峽時,正好變天了,“藏硯”案再不審,就時過境遷了,也會縱容下屬的貪心。包公于是就借天氣行事,利用人對上天的恐懼,把“雨過天青”硯審了一個水落石出。
包公自己扔硯的事,被記入了《宋史.包拯傳》,流傳至今,簡稱為“不持一硯歸”,成為一段佳話。而他下屬吳文書藏硯被審的事,只是傳為笑柄。
包拯扔端硯的地方,后來突然隆出一片陸洲,變成了硯州島,狀如端硯,當?shù)厝顺鲇趯Π膼鄞?,在硯洲島上建起了一座包公祠,至今猶存,這就是如今廣東肇慶西江二十景之一的“硯渚清風”。
神算
相傳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御案上的一顆價值連城的夜明珠被盜。乾隆非常生氣,在皇宮內(nèi)明查暗訪了很久也沒有查出夜明珠的下落。乾隆便派和珅去找一位算命先生掐算。這和珅出了皇宮便帶人一心一意去尋找那算命不靈的,他們在離京城很遠的一個山莊里找到了一位小名叫做黃青蛙的算命先生。和珅把來意一說,那黃青蛙便口口聲聲說自己算命不靈,那和珅正要尋找這樣的人,現(xiàn)在碰上一個怎能輕易放過?于是他忙令黃青蛙即刻進京掐算夜明珠。這黃青蛙雖然雙目失明,但聰明過人,他心想:皇帝的夜明珠不見了,一定是皇帝身邊的親信大臣做的手腳,進皇宮給皇帝掐算夜明珠,弄不好有去無回,所以他自稱算命不靈。哪知和珅偏偏就看中了他,這真是怕鬼偏遇鬼!他現(xiàn)在只有冒死前往了。
走著,走著,他突然記起一件事:早晨妻子的腰痛得伸不直,一個勁地叫喚。平日里,妻子的腰一痛,天便下雨。今天妻子的腰痛得如此厲害,天肯定要下大雨。于是,他對和珅說:“我得回家拿一樣東西方可隨你進京。”和珅吩咐兩個隨從跟著他走一趟。不多時,黃青蛙回來了,大晴天里太陽底下他卻帶著蓑衣、斗笠。和珅與隨從紛紛嘲笑他說:“你這個瞎子簡直糊涂了,帶這些雨具求雨哪?”黃青蛙也不理會,只管趕路。不一會兒,天上突然烏云翻滾,電閃雷鳴,天地間像翻江倒海一般。接著,大雨傾盆而下,將和珅一行淋了個透濕。和珅回府后細想起來大吃一驚:這瞎子說自己算命不靈,那他怎么知道天要下雨?他定能未卜先知!如此一來,明日面見圣上他若算出夜明珠是我盜走的那麻煩可就大了!怎么辦呢?和珅想殺人滅口再在京城找一個替死鬼,但時間來不及了,一夜之間哪能找到合適的人選頂替這個瞎子呢。再說,京城里的算命先生個個能掐會算,若再抓一個來仍是神機妙算、未卜先知就白費了力氣,并且難免走漏風聲……和珅越想越害怕。要解決這事,看來還得在黃瞎子身上下功夫!于是他深夜派人將黃青蛙找來,連哄帶嚇地對他說:“明日金鑾殿上只準假算,若是算靈了你可要掉腦袋!”
黃青蛙聽和珅這么一說,心中的憂愁全消了,他知道這夜明珠一定與和珅有關(guān)。黃青蛙不動聲色,說:“大人,明日若不說真話,皇上見我算不出定要拿我問罪。京城里有的是神算,皇上定會下旨再找一個來,到時候真相大白了,那盜珠之人難免就要遭誅連九族之災(zāi)了。”黃青蛙這么一說,和珅早已嚇出一身汗來,忙問:“如此說來,這夜明珠的事你是知道了?”黃青蛙說:“大人,那我就真人面前不說假話,這夜明珠的事瞞得了別人卻瞞不了你我。”和珅聽黃青蛙這么一說,忙從椅子上站起來,跑到黃青蛙身邊說:“請神算快想妙計相救,這夜明珠確實是我一時糊涂所拿。”黃青蛙平時雖然不問世事,但常常聽人說起和珅的所作所為,本有意戲弄他一番,但這會兒見平時威風八面的朝廷重臣在自己面前求情,就有些于心不忍了。他說,只要大人拿出夜明珠,明日金鑾殿上我保證你平安無事。頓一頓,他又說:不過,你必須按我的安排去做。和珅豎起耳朵聽黃青蛙如此這般地吩咐起來……
第二天早朝,文武百官參拜完畢,乾隆便召見神算上殿。乾隆對黃青蛙說:“朕御案上的夜明珠突然不見了,朕宣你來是讓你算一算誰如此大膽盜走夜明珠?”
黃青蛙說:“請萬歲報個時辰我來算一算。”于是乾隆報了一個時辰給黃青蛙,黃青蛙扳著手指頭嘰里呱啦地在金鑾殿上裝模作樣算了一通,然后回稟皇上:“萬歲請放心,這夜明珠還在宮里。”乾隆一聽大喜,忙問:“在宮內(nèi)何處?”黃青蛙說:“這夜明珠在靠近香氣的地方,而且是在一棵樹底下。如果有桂花樹就多留意一下!”乾隆于是吩咐太監(jiān)們?nèi)フ?,不到一個時辰,果然在御花園的一棵桂花樹下找到了。乾隆高興之余,仍不忘追問黃青蛙:“我御案上的夜明珠怎么會跑到御花園里去呢?”見乾隆追問,黃青蛙暗自叫苦,但他畢竟是個算命之人,善于左右逢源,頓一頓,便強作鎮(zhèn)定地對乾隆說:“這夜明珠是罕見之寶,有人眼看不見的瑞氣圍繞著。這瑞氣能使寶物入地上天,在沒有人的時候它便游動,特別是午夜之后,更容易移動。它跑到御花園也就不足為怪了。”乾隆見他說得神乎,也就不再追問了,但將他留在了宮里。
黃青蛙雖然將乾隆皇帝的夜明珠找到了,但乾隆還是不太相信他的神機妙算,認為這里面肯定另有文章。于是,他拿定主意還要親自試探一下黃青蛙。一次,乾隆早朝路過御花園,隨手從棗樹上摘下一個棗子捏在手上。他叫人宣來黃青蛙,在金鑾殿上問黃青蛙:“你知道朕手中所捏何物?”黃青蛙雙目失明,哪里知道乾隆手中捏的是什么呢,莫不是又拿夜明珠來哄我吧?于是,他慌亂地回答道:“萬歲,大清早……”乾隆在金鑾殿上聽說大清早(青棗),忙伸開五指說:“對了對了,黃愛卿真是我大清神算也!”黃青蛙趕忙咽下未說完的下半句話,抹了一把頭上的汗,心里說,好險哪,幸虧說得慢一點,不然,后果不堪設(shè)想啊!
乾隆從此對黃青蛙非常器重,將他留在身邊,并要封官授祿。黃青蛙不僅不高興,反而整天憂心忡忡,嘆息不止。他心里明白,伴君如伴虎,若是皇上日久看出破綻,查出夜明珠被盜真相,那可是欺君之罪呀!所以他天天請乾隆準奏回家。乾隆見留不住黃青蛙,便想賜一件禮物放他回去。這一日早朝,乾隆問黃青蛙:“黃愛卿,你連日上奏要朕準你回家,今天你算一算朕手中的盒子里所盛何物,若算對了,朕便將此物賞給你并準你回家,你若算不出來,就以欺君之罪論處!”當然乾隆只不過說說而已,并不會較真,但黃青蛙聽后卻嚇得魂飛魄散,心想,這下完了!于是嘆道:“黃青蛙,黃青蛙,你就死在萬歲手中的盒子里了!”但滿朝文武似乎都聽到黃青蛙在說:“黃金蛙,黃金蛙,你就是在萬歲手中的盒子里。”于是都把眼睛齊刷刷盯著乾隆手中的盒子。乾隆一掀盒蓋,滿朝皆驚:萬歲手捧的盒子里果然是一只金燦燦的黃金蛙哩!于是黃瞎子領(lǐng)了金蛙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
包拯智審“藏硯”案
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被譽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滿將離任。端州一向有“一方石,一座城”之說,它是名聞遐邇的“中國硯都”。
包公手下有一個姓吳的文人,頗會弄權(quán)謀取私利。眼看包公即將離任,吳文書決定抓住最后一次機會,撈一個“大的”離開。他的目標是一方名貴的端硯。都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個文人,在中國的硯都呆了三年,竟然一塊硯都不能“弄”走,將來肯定會后悔的。
吳文書正想睡覺,就有人送個好枕頭來了。在一個有名的采石制硯村落里,有兩兄弟因為父親突然過世爭奪家產(chǎn),鬧得不可開交。多大家產(chǎn)呢?說起來真的大,有八家硯廠,但不是每兄弟分四家硯廠那么簡單。需要根據(jù)硯石的價值來估算了分,那么,兩兄弟就想請包公做個決斷。表面上事情很好辦,事實上不好辦。因為弟弟事前藏了幾方名硯,哥哥心有疑慮,卻又苦無證據(jù)。吳文書從中調(diào)和,兩邊出主意做好人,又在包公面前替弟弟說好話遮掩。最后,家產(chǎn)順利分割,哥哥給了吳文書一筆銀子,弟弟送給了他一方“雨過天青硯”。“雨過天青”石出產(chǎn)于端州的大西洞,是端硯中最名貴的一種。吳文書獲得“雨過天青硯”以后,欣喜若狂。
吳文書還沒來得及想好怎么把這一方“雨過天青硯”送回老家,包公突然接到上司命令,必須盡快離開端州,限期去開封上任。由于走得匆忙,名貴的“雨過天青硯”放在隨身行李里又怕被人發(fā)現(xiàn),吳文書急中生智,就喬裝打扮,選了開船前一天的傍晚時分,趕到給包公雇好的大船上,說是要檢查船上的安全設(shè)施,躲到船上的“東司”(廁所)處,將硯臺藏好了,若無其事地下了船。
第二日早上,包公乘坐的船離開端州,沿著西江向東行駛,剛剛穿過狹窄的羚羊峽,晴朗的天空忽然變了色,烏云密布,霎時間風狂雨驟,白浪滔天,把船一會上掀上浪峰,一會拋向浪底。艄公和水手怕出事,急忙將船泊到岸邊,拋下了鐵錨,停了下來。
包公擔心誤了行程,他望著暴雨思考了一會,忽然命令隨行家丁設(shè)起了香案,祈求上天開恩放行。
祈求完上天,包公將同船隨員都召集到一起訓話。他說:“我想上天突然變臉,必有原因。俗話說,人眼不見天眼見,我和你們都要向上天禱告發(fā)誓,沒有做有愧于百姓的事。如果有誰發(fā)現(xiàn)有人貪贓枉法,一定要向我舉報。”包公說這段話時,臉色更黑了,聲若洪鐘,閃電在他身后炸響,他看起來就像天神下凡一樣,極具威懾力。
包公說完話,自己先向上天禱告,立下了莊重的誓言。
這時,家人包興捧出一方端硯,說是一名老硯工感激包公為官的清正,代表百姓們送給包大人的,但怕直接送給大人不收,就托他帶上船來了。包公聽了,深感百姓的愛戴之情,但還是將硯丟到了江里。
此時,風雨小了些,但下屬們向上天禱告的儀式還在進行。下屬們的表情都很自然。只有那個吳文書對天發(fā)誓時,聲音越來越小,還發(fā)抖。
接下來,包公命令所有下屬將行李放到一起,攤開檢查,所有物件都被翻了個底朝天。吳文書的銀子最多,有一千三百兩之多,沒等包公問他,他就說是這三年的俸銀。包公也就沒再說什么。
向上天禱告的儀式結(jié)束,包公命令:“全船搜查,看有無貪污之物,一個角落不要放過!”聽到“角落”二字,吳文書不由自主的松了口氣。他帶的硯,藏在人們想也想不到的地方。
全船搜了一個遍,仍然沒有一點貴重的物品。
過了一會,包公突然大聲對艄公說道:“把它拉上來,我要看個究竟!”下屬們聞言大驚,不知何事發(fā)生,就跟著艄公去到“東司”處,看他彎腰跪下去,摸到一根綠色的繩子,拉上來以后,才發(fā)現(xiàn)繩頭系著一個油紙層層包著的東西,打開一眼,里面裹著一方硯,濕濕的,看上去似藍非藍,似綠非綠。
正巧,這時雨也住了,雨過天晴。人們暗自稱奇。
包公看了一下硯,問左右下屬值多少錢?大家都說不上來,因為硯和玉一樣,價很不好估算。就連身為端州人的艄公,也說不知道它的具體價值。
吳文書見眾人都不會估價,又怕包公把硯不還給他了,就斗膽主動上前說到:“包大人,這方硯實是屬下買來的,為怕同行人員懷疑來路不正,故放到船底下隨行。其實它不是太貴,只值三百多兩銀子。請您理解我作為文人的愛硯之心。”
包公聽了,朗聲問道:“那你這方硯在哪個鋪子買的?它總有個名字吧?”那年頭,“雨過天青”硯的名頭已頗響,吳文書哪敢說出它的真名來?他就不想說,但至少得說清在哪買的吧?結(jié)果急忙之間,他也胡亂答不上來。就是胡亂答了也沒用,包公會派人去查訪的。
吳文書急得滿臉是汗。包公又問道:“你一年的俸銀是多少?”這個難不到吳文書,他連忙說:“每年俸銀四百多兩。”
包公指著他行李里面帶的銀子,問:“你既然買硯花掉了三百多兩銀子,為何行李里還有這么多銀子?你快快照實說來,不然罪加一等!”
沒想到,吳文書跟著包公三年,明里暗里弄點小銀子相安無事,最后弄了個名硯,卻弄得如此難堪。吳文書只好照實交待。等他交待完,包公說:“你的罪行等到了開封再查辦,現(xiàn)在,你把這方硯丟到江里去!”
吳文書在心里暗叫包老黑不識貨,白白地把硯當普通石頭一般丟棄,還要治我的罪。吳文書只好垂頭喪氣地將硯丟到了江心里。他有心想跟包公求情,說明這方硯是塊寶,不要扔了,但又怕使自己罪責更大,只好忍住了。
吳文書的“藏硯”一事,其實是艄公發(fā)現(xiàn)他藏硯的不雅行徑以后,很為端硯不平,在人們忙亂著往船上裝行李時,艄公就悄悄地跟包公報告了,他說:“包大人,硯是石中君子,就是我這個粗人,也知道視它若寶,萬不可系于東司處,讓它置身于人的胯下,與便溺為伍。我拉起繩子看了,雖不認得它是什么硯石做的,但它只要是硯,就是文房四寶之一,是應(yīng)當受到所有人尊敬的!”
由于吳文書“藏硯”時喬裝打扮過,艄公無法說清他的真實長相,就只能報告有包公的下屬上船“藏硯”。船剛開出離岸時,有很多百姓為包公送行,他不能停止與百姓告別而審“藏硯”案。等到船出了羚羊峽時,正好變天了,“藏硯”案再不審,就時過境遷了,也會縱容下屬的貪心。包公于是就借天氣行事,利用人對上天的恐懼,把“雨過天青”硯審了一個水落石出。
包公自己扔硯的事,被記入了《宋史.包拯傳》,流傳至今,簡稱為“不持一硯歸”,成為一段佳話。而他下屬吳文書藏硯被審的事,只是傳為笑柄。
包拯扔端硯的地方,后來突然隆出一片陸洲,變成了硯州島,狀如端硯,當?shù)厝顺鲇趯Π膼鄞?,在硯洲島上建起了一座包公祠,至今猶存,這就是如今廣東肇慶西江二十景之一的“硯渚清風”。
上一篇:中國民間故事之刺官棒的傳說
下一篇:閩南民間故事 拿飯匙抵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