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馬牛不相及【十二生肖成語】釋義|出處|近義詞|成語故事 【馬的成語】
十二生肖成語 由小雪供稿讀音fēng mǎ niú bù xiāng jí
2解釋風:雌雄相互吸引。風馬牛:馬牛相互吸引發(fā)情。及:到。不相及:不會互相吸引。本指齊楚相去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唐孔穎達疏《左傳》曰馬牛牝牡相誘也不相及。唐人語簡,使后人誤會,以為是使馬與牛相誘,其實本意是:即使馬或牛雌雄發(fā)情追逐,奔跑雖快且遠(古代野馬多也),也不致超越邊界(形容齊楚相去很遠)。詩曰,馬牛其風,也是這個意思。又: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遠去也。
概述說風,走失,是錯誤的說法。風的本意和衍生意思都沒有走失這個含義。后人望詞生意,強行附會罷了。
張岱《夜航船》:馬喜逆風而奔,牛喜順風而奔,北風則牛南而馬北,南風則牛北而馬南,故曰“風馬牛不相及”也。
3出處《左傳·齊桓公伐楚盟屈完》:楚子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虔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左傳·齊桓公伐楚盟屈完》:楚成王派使節(jié)到齊軍對齊桓公說:“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馬發(fā)情相逐也到不了雙方的疆土。沒想到您進入了我們的國土這是什么緣故?”[1]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盜俠》:“唐責之:‘某與公風馬牛耳,不意盱眙相遇,實慕君子,何至騶卒不若也。’”
4用法復句式;作賓語、定語、補語;用于事情
5示例齊居于北海,楚近于南海,雖風馬牛不相及也。不知君何以涉于吾地?(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
咱們彼此其實沒有絲毫關聯,望帝和杜鵑也~。(郭沫若《百花齊放·杜鵑花》)
士大夫儋爵賦祿,任民之安危福禍而漠然,塞耳關口,視若風牛馬不相及。 (宋 楊萬里 《新喻知縣劉公墓表》)[2]
6近義詞驢唇不對馬嘴
7反義詞唇齒相依、息息相關
8外文英文 alien
日文:風馬牛(ふうばぎゅう)互いにまったく関系がない
法文:deux choses qui n'ont aucun rapport l'une avec l'autre
德文:mit etwas überhaupt nichts zu tun haben
俄文:ни при чём
9典故典源
《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尚書·費誓》有“馬牛其風”一語。風謂放佚,此處指牛馬牝牡相誘相逐。
釋義
齊國征代楚國,楚國派人對齊軍說:“你們在極北,我們在極南,真和放佚馬和牛,牝牡不能相誘相逐是一個道理,不料你們會來我們這里,究竟為了什么呢?”后遂用“風馬牛不相及、風馬牛、風馬不接、風馬、風牛”等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示例
【風馬牛不相及】湯顯祖《南柯記》第二九出:“太子,君處江北妾處江南,風馬牛不相及也,不意太子之涉吾境也,何故?”梁啟超《天演學初祖達爾文之學說及其略傳》:“夫孰知蘭之生產,與彼風馬牛不相及之貓,有若此之大關系乎?”鄒韜奮《揭穿妨害民主政治的幾種論調》:“其實民主政治與‘散漫無政府狀態(tài)’是風馬牛不相及,乃是一種極尋常的常識。”
【風馬?!織钊f里《和張器先十絕》之二:“向來一別十番秋,消息中間風馬牛。”魯迅《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至于釋迦牟尼,可更與文藝界風馬牛了。”
【風馬不接】《宋書·王弘之傳》:“凡祖離送別,必在有情,下官與殷風馬不接,無緣扈從。”
【風馬】劉知幾《史通·斷限》:“其與曹氏也,非唯理異犬牙,固亦事同風馬。”
【風牛】徐陵《與齊尚書仆射楊遵彥書》:“方今越裳藐藐,馴雉北飛;肅慎茫茫,風牛南偃。”《隋書·禮儀志三》:“后魏及齊,風牛本隔,殊不尋究,遙相師祖,故山東人,浸以成俗。”張煌言《答趙安撫書》:“倘論踐土食毛之誼,于弱朝原等風牛。”[3]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會盟北方七國準備聯合進攻楚國,楚成王(前682年?——前626年)知道了消息,覺得齊國是毫無道理的侵略,一邊集合大軍準備迎戰(zhàn),同時也決定派大夫屈完迎上前去質問齊國。成語“風馬牛不相及”的典故,就是源于這一次交戰(zhàn)前的唇槍舌劍。
據《左傳·僖公四年》載:“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涉吾地,何故’?”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魯僖公四年的春天,齊桓公憑借各諸侯國的軍隊進攻蔡國,蔡國潰敗后,接著又進攻楚國,楚成王派屈完為使者,對齊軍說,你們居住在大老遠的北方,我們楚國在遙遠的南方,相距很遠,即使是像馬和牛發(fā)情而互相追逐的事,也跑不到對方的境內去,沒想到你們竟然進入我們楚國的領地,這是為什么?“風”在這里是作動詞講的,意思是“放逸、走失”,一說是獸類雌雄發(fā)情叫“風”,因馬與牛不同類,不會相誘。這里是形容齊楚兩地相距甚遠,馬、牛不會走失至對方境內。與此相類似的還有一種解釋,《古文觀止》:牛走順風,馬走逆風,喻齊楚不相干也。后世則以“風馬牛不相及、風馬牛、風馬不接、風馬、風牛”等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楚大夫屈完質問齊軍后,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管仲也歷數楚國不向周天子納貢等罪狀,屈完說:“沒進貢包茅,這是我們的不是,以后一定進貢。”屈完走后,齊國和諸侯聯軍又拔營前進,一直到達召陵。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問。齊桓公為了顯示自己的軍威,請屈完一起坐上車去看中原來的各路兵馬。屈完一看,果然軍容整齊,兵強馬壯。齊桓公趾高氣揚地對屈完說:“你瞧瞧,這樣強大的兵馬,誰能抵擋得了?”不料屈完不卑不亢地答:“……要是憑武力的話,我們楚國以方城(楚長城)作城墻,用漢水作濠溝,你們就是再來更多的軍隊,也未必打得進來。”聽屈完說得挺強硬,齊桓公估計也未必能輕易打敗楚國,而且楚國既然已經認了錯,答應進貢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這樣,中原八國諸侯和楚國一起在召陵訂立了盟約,各自回國去了。
“風馬牛不相及”是后世使用得非常廣泛的一則成語故事,湯顯祖《南柯記》第二十九曲:“太子,君處江北,妾處江南,風馬牛不相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