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虎色變【十二生肖成語】典故|釋義|同韻詞|近義詞|成語故事 【虎的成語】
十二生肖成語 由小雪供稿【拼 音】tán hǔ sè biàn
【解 釋】色:臉色。原意是說被虎咬過的人才真知虎的厲害。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緒緊張起來,連臉色都變了。
【正 音】色;不能讀作“shǎi”。
【辨 形】 談;不能寫作“淡”。
【出 處】宋·程灝、程頤[1]《二程遺書》卷二上:“真知與常知異。常見一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眾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于眾。若虎能傷人,雖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嘗真知。真知須如田夫乃是。”
?。ǚg)從前一個曾被老虎咬傷的農(nóng)夫深知老虎的厲害,一次他聽說老虎在外地咬傷了人,周圍的人聽了十分吃驚,而他則驚慌失色。
【英 譯】turn pale at the mention of the name of
【結(jié) 構(gòu)】復句式
【用 法】用作貶義。用來形容一旦談起可怕的事情或人就驚慌失措。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示 例】巴金《談<寒夜>》:“它今天不再使人~了。”
【辨 析】“談虎色變”與“聞風喪膽”
談虎色變:一提到可怕的人或事,情緒就緊張起來,臉色都變了。
例句:西北的老百姓,提到年羹堯都是談虎色變。聞風喪膽 聽到一點風聲,就嚇破了膽,形容恐懼到了極點。可做“打”“殺”一類詞的補語。
例句1:花木蘭的軍隊還未到達,聞風喪膽的柔然軍就潰退了。
例句2:金兵被岳家軍打得聞風喪膽。
【燈 謎】論燈謎青出于藍
近義詞
聞風喪膽、心有余悸
反義詞
面不改色、談笑自若
成語典故北宋時,有兩位非常著名的理學家,他們是兄弟二人,哥哥叫程顥、弟弟叫程頤。程頤,字正叔,18歲時上書皇上,議論天下大事。當時,有許多大臣舉薦他做官,都被他婉言謝絕。最后,朝廷任命他為秘書省的校書郎。他實在不能推,只好上任。不久又升任崇政殿說書,這是專門為皇帝講解經(jīng)、史的職務(wù)。程頤平生誨人不倦,培養(yǎng)了許多著名學者。程顥和程頤一生留下了豐富著述,這些都被后人收入《二程全書》,他們的學說則被后人稱之為“理學”;南宋時朱熹的學說被稱為“道學”,由于兩家有共同的思想淵源,都是闡發(fā)、弘揚孔孟的儒家學說,于是在習慣上,人們便將他們兩家的學說通稱為“程朱理學”。程顥、程頤兄弟二人雖然平生致力于“格物致知”,也就是研究事物原理的大學問,但他們一時一刻也不忽視實踐。程頤在談到實踐出真知這一問題時,曾講過一個非常生動的故事:“老虎能傷人,這是就連3尺高的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但是,人們聚在一起談話時經(jīng)常說到虎,卻沒有誰覺得害怕。”“有一位田夫曾經(jīng)被老虎咬傷過,只要聽到有人說到老虎,他就會被嚇得大驚失色(聞?wù)劵⒍儯?。這是為什么呢?原因是這位田夫真正體驗過老虎的厲害和被老虎傷害時的危險程度。”
說到這里,程頤又將故事引申說:“作學問,無非講的是治國安民,利國利民的道理,但如果一味地高高在上,而不深入實際去體察民情,無論如何也治理不好國家。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但真正做起來卻不那么容易!”程頤的學說進一步奠定了宋儒實踐出真知的理論,對后人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寶貴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