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談做人:沒有讀過大學,照樣能成才 名人故事
歷史知識 由優(yōu)爾供稿
以“哲欣”為筆名,習近平主政浙江期間,在《浙江日報》頭版連續(xù)寫了4年專欄。2007年,習近平調任上海后,他的這些文字被浙江人民出版社結集成書,是為《之江新語》。用平實的語言、生動的典故、形象的比喻,告誡官員該如何做官及如何做人,是這本書的核心內容。但這又不是一本純粹的理論性著作,由于很多文章都是針對當時突出的社會問題、官場生態(tài)和新聞熱點而作,所以看起來更接近時評。 本刊在全書232篇政論中,按不同話題選取了部分片段,以為大家認識一個更為立體、更為豐富的習近平提供多重視角——他除了會當領導,除了是一名球迷,其實還可以做一名評論員。 面對逆境 沒有讀過大學,照樣能成才 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這話說得絕對了些。但世上有些事確實是“倒逼”出來的。古往今來,將才良相大都經歷過艱苦環(huán)境的磨煉。越是艱苦的環(huán)境,越能磨煉出干部的品質,考驗干部的毅力。欠發(fā)達地區(qū)、工作復雜的地方、挑戰(zhàn)性強和困難較多的領域是培養(yǎng)干部的一個重要部位,也是選人用人應關注的地方。 在困難面前,不應該消極畏難,無所作為,更不能怨天尤人,而應該堅定信心,千方百計克服困難。要視困難為考驗,困難是一道坎,是一道分水嶺。就像鯉魚跳龍門,跳過去就是一片新天地,進入一種新境界。 如果在壓力面前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最終將一事無成;如果在壓力下奮發(fā)有為,做出成績,那就能得到組織的認可、群眾的擁護。 沒考上大學不用悲觀,更不能絕望。路就在腳下。一個人能否成才,關鍵不在于是否上大學,而在于他的實際本領。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大學校,留心處處皆學問。只要你肯學習、能吃苦,沒有讀過大學,照樣能成才。 要樂其業(yè),對工作有熱情、激情,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把承受挫折、克服困難當做是對自己人生的挑戰(zhàn)和考驗,在克服困難、解決問題中提升能力和水平,在履行職責中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在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中享受工作帶來的愉悅和樂趣。 人格修養(yǎng) 正確對待名利,正確看待進退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力戒浮躁,最根本的是要堅守做人的操守和從政的道德……正確對待名利地位,正確看待進退留轉,淡泊處世,靜心思考,磨煉意志,砥礪志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人格魅力是領導干部人品、氣質、能力的綜合反映,也是黨的干部所應具備的公正無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優(yōu)良品質的外在表現(xiàn)。廣大干部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不但要看我們是怎么說的,更要看我們是怎么做的。“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現(xiàn)在,黨內批評總是要在一定的場合內進行,而“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批評則與我們個人如影隨形,是最及時、最管用的思想武器。天下無盡善盡美之事,世上無十全十美之人。問題在于往往自病不知,識己更難。一團和氣、好好先生、你好我好大家好,這不是團結,而是渙散,也是一種麻痹。只考慮個人得失,不講真理,不講原則,對缺點和錯誤視而不見,甚至姑息縱容,任其發(fā)展,必然積小過為大失,從量變到質變。 生活作風 同企業(yè)家打交道一定要掌握分寸 有兩則小典故至今讀來仍有強烈的警示意義。一則是《宋人軼事匯編》記載:錢俶進寶犀帶,太祖曰:“朕有三條帶,與此不同。”俶請宣示,上笑曰:“汴河一條,惠民河一條,五丈河一條。”俶大慚服。另一則是《南村輟耕錄·纏足》記載:李后主嬪妃窅娘纖麗善舞,后主令窅娘以帛繞腳,素襪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態(tài)。“由是人皆效之,以纖弓為妙,以不為者為恥也。”這兩則典故一正一反,說明了領導人在生活細節(jié)上體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決不是小事。 一名領導干部的蛻化變質往往就是從生活作風不檢點、生活情趣不健康開始的,往往都是從吃喝玩樂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如果領導干部生活作風上不檢點、不正派,在道德情操上打開了缺口,出現(xiàn)了滑坡,那就很難做到清正廉潔,很難對社會風氣起到正面引導和促進作用。 領導干部手中握著權力,權力用得好可以用來干大事,為人民謀利;用得不好就會被污水沾染,有時不知不覺之中就會陷入了“溫水效應”之中。這樣的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領導干部一定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時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時刻注意自身的形象,干干凈凈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 同企業(yè)家打交道一定要掌握分寸,公私分明,君子之交淡如水。千萬不要在這個問題上摔跟頭,這方面的教訓太多了。
上一篇:列寧小時候讀書的故事:不懂就問
下一篇:毛澤東勤學故事